李晓霞、刘诗雯、丁宁乒乓球接发球特点及规律研究,运动训练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李晓霞、刘诗雯、丁宁乒乓球接发球特点及规律研究,运动训练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晓霞、刘诗雯、丁宁乒乓球接发球特点及规律研究,运动训练学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李晓霞、刘诗雯、丁宁乒乓球接发球特点以及规律研究,运动训练学论文接发球是乒乓球运发动的一项重要技术,若处理不当会给对方较多的进攻时机,同时造成自个心理上的紧张和技战术运用的混乱,甚至导致直接失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曾提出 接发球一体化 的观点,即接发球及下一板的衔接融为一体,才算是一套完好的接发球技术组合。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52届世乒赛女单前3名运发动李晓霞半决赛、决赛、刘诗雯半决赛、决赛、丁宁1/4决赛、半决赛的比赛情况进行分析,探寻其接发球特点以及规律,为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 1 李晓霞技战术分析 1.1 李晓霞正、反手接发球效果 由表1可知,李晓霞正手
2、接发球总数大于反手接发球总数。与丁宁比赛时,李晓霞的正手使用率较对阵刘诗雯时明显增加,讲明其在对付左、右手打法时接发球战术有刻意变化。 综合来看,李晓霞正手接发球的使用率最高,讲明其正手进攻点多,威胁性大,更利于下一板进攻和衔接。 从使用效果来看,尽管李晓霞接发球直接得分率较高,但其与刘诗雯比赛时却不占优势,直接得分率为10.5%,低于对手;而直接失分率则比对手高近6%。 1.2 李晓霞接发球技术运用 统计显示,李晓霞接发球技术的运用以摆短为主。在对阵刘诗雯时,第一板接发球除摆短外,挑打、反手拧、拉冲3项的使用率合计高达50%;同时,使用抢攻的比例最高,第1板抢攻意识好,能力强,往往能到达出其
3、不意的效果。与丁宁比赛时,李晓霞较多使用摆短和劈长,通过变换回球落点进行过渡,强调回球的稳定性;同时,正手挑打和拉冲的使用率也较高,具体表现出出稳中带凶的特点。 1.3 李晓霞接发球落点分布 统计显示,与刘诗雯比赛时,李晓霞的接发球落点多集中在左半台底线,压住对方的反手位,尽量减少其正手抢攻的时机,并积极构成相持,化被动为主动。对阵丁宁时,其接发球落点多集中在中间台近网,其次是右半中台和底线,既让对方难以抢攻,又压住其反手位,又稳又凶。 刘诗雯的技术特点是速度快、衔接好,故与其对阵时,李晓霞避免回球落点在其正手,限制其速度发挥。同时,李晓霞将回球落点主要控制在刘诗雯的反手位,既构成相持,又限制
4、其速度发挥,以攻对攻,扬长避短,发挥自个正手气力大、速度快的优势。丁宁是左手持拍,比赛时,李晓霞尽量避免回球落在丁宁的正手位,而以中台和右半台为主。 2 刘诗雯技战术分析 2.1 刘诗雯正、反手接发球效果 由表2可知,刘诗雯的反手接发球总数大于正手接发球总数。在与李晓霞比赛时,其正手接发球率略高于反手,讲明其接发球手段多变,注重衔接。在对阵朱雨玲时,刘诗雯的反手接发球使用率大于正手,主要以过渡为主,战术较为沉稳。总体来看,尽管刘诗雯接发球的直接得分率不高,但直接失分率在3人中最低,尤其在与李晓霞的比赛中,反映其接发球效果的2项数据均占微弱优势。 2.2 刘诗雯接发球技术 统计显示,刘诗雯接发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