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人体解剖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人体解剖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人体解剖学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人体解剖学论文当前,侧颅底区域的手术开展广泛,但侧颅底区域狭小,神经、血管分布复杂,术中极易伤及颈静脉球、颈内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根据侧颅底手术的需要,作者对侧颅底的解剖学构造进行了观察与测量。进而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有效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最大限度地保存面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材料与方式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8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我们根据开展的侧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侧颅底手术进行
2、观测,得出相关的测量数据。本研究应用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 个( 20 侧,来源于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主要工具为耳科显微器械包、SXQ-型手术显微镜和游标卡尺( 精到准确度为 0 02 mm) 。 1 2 方式方法 将尸头固定于眶耳平面,暴露乙状窦全程显露至颈静脉球、颅后窝脑神经和血管,电钻磨除颈内动脉周围骨质,暴露颈内动脉至前床突段上部。在肉眼和 SXQ-型手术显微镜下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及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用游标卡尺对有关构造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1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取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本研究所采用的计算统计软件为SPSS10 0。各相关的测量参数
3、及计量资料用 x珋 s 形式讲明。 三平均值比拟采用方差分析方式方法 2、 结 果 2 1 颈静脉球的形态 颈静脉球由乙状窦在颈静脉内口处移行而成,其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 低平型。颈静脉球低平无隆起,占 30% ( 6 侧) ; 隆起型。颈静脉球隆起呈圆顶状,占 70% ( 14 侧) 。左侧低平型占 40%,隆起型占 60%。右侧低平型占20% ,隆起型占 80% ;2 2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乙状窦垂直部下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5 8 1 5) mm,后半规管腹壶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3 9 3 5) mm,面神经垂直段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88 27) mm。颈静脉球的不同类型到上述
4、构造的长度亦不一样: 颈静脉球到乙状窦垂直部的长度,低平型为( 64 13) mm、隆起型为( 5 6 1 6) mm; 颈静脉球到后半规管壶腹端的长度,低平型时为 8 2 mm、隆起型时为 1 6 mm;颈静脉球到面神经垂直段的长度,低平型分别为( 8 2 2 5) mm、隆起型时为( 9 8 2 8) mm。 2 3 颈静脉球、岩下窦与后组脑神经的位置关系90% ( 18 侧) 的舌咽神经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10%( 2 侧) 位于内侧; 90% ( 18 侧) 的迷走神经、副神经位于颈静脉球内侧,占 10% ( 2 侧) 位于前内侧。舌咽神经与岩下窦末端的关系,可分三种类型: 型,舌咽神
5、经岩下窦前方出颅,占 65% ( 13 侧) ; 型,舌咽神经岩下窦外侧出颅,占 20% ( 4 侧) ; 型,舌咽神经岩下窦后内侧出颅,占 15% ( 3 侧) 。迷走神经、副神经经岩下窦后方出颅者占 90% ( 18 侧) ,经岩下窦外上方、颈静脉球的前内侧出颅者,占 10%( 2 侧) 。舌下神经在颈静脉球内下方,通过舌下神经管出离颅腔 。 2 4 颈内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关系 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后,在咽的外侧上行,到达颅底后,穿过颈动脉管外口上行,到达咽鼓管平面后走向前内移行为岩骨段,在破裂孔上方入颅。颈内动脉垂直段的长度为( 11 2 1 8) mm,岩骨段长度为( 17 9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