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俄、汉动物词比喻用法异同的认知,比较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俄、汉动物词比喻用法异同的认知,比较语言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析俄、汉动物词比喻用法异同的认知,比较语言学论文1.引言 人类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动物词除指称各种详细动物之外,还被广泛用来喻指人或表示出抽象概念。 例如, 蝎子 ()除了用来指称一种以昆虫为食、身体末端有毒钩的节肢动物外,还能够用来表示心肠狠毒的人; 狼 ()除了用来指称一种形状像狗、本性残忍而贪心,吃兔、鹿,伤人畜的哺乳动物外,还经常用来表示凶恶残暴、阴险狡诈或贪心的人。在汉语和俄语中, 猪 ()除能够指称一种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和其他工业原料的家畜外,还能够喻指懒惰的人和表示出肮脏、愚笨、贪心、无礼、丑陋、卑鄙等抽象概念。但语言事实同时表示清楚,不同语言中同一动物词的隐喻用法往往并
2、不完全一致。如,在汉语中, 兔子 通常喻指动作快速、聪明、狡猾的人,而在俄语中人们通常用兔子()比喻弱小怯懦,无自卫能力的人。 传统语言学把包括动物词比喻用法在内的比喻性语言视为语言的异体表示出形式,进而将其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新兴的认知语言学是一种从认知角度探寻求索语言本质和力图对各种语言现象做出统一解释的语言研究范式或方式方法,以为语言是人基于客观外部世界经历体验的认知的产物,包括动物词比喻用法在内的语言现象均可从认知的角度获得解释。语言反映人的认知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语言只能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 互动体验 和 认知加工 的成果(王寅2020)。譬如, 自行车在银行旁边 和 银行在自
3、行车旁边 两个句子均不存在语法上的错误,但在语言运用中前者可接受,后者却不可接受。构造主义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对这种现象均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在认知语言学看来,由于在上述两个句子所牵涉的知觉场景中, 自行车 是图形, 银行 是背景。在概念层面,图形是较背景更突显的心理实体;在语言层面,句子的主语则是句子中最为突出的成分。基于上述场景的概念组织具体表现出在语言上,只要以 自行车 做主语,即 自行车在银行旁边 ,句子才是可接受的自然的表示出。认知语言学也指出,人类固然具有一样的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人类存在共同的 概念构造和概念 组 织 (Evans Green 2006:55)。面对一样的事物
4、或类似的场景,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和生活体验的差异,所采取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概念构造与概念组织既可能一样可以能相异。心智表征外部现实,语言是心智的镜子和心智的外在表征,不同民族基于一样事物或类似场景产生的一样或不同的概念构造与概念组织,也会相应地具体表现出在他们各自的语言表示出之中。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俄、汉动物词比喻用法进行比照研究,分析俄、汉动物词比喻用法异同的认知理据。 2.概念隐喻与语言表示出 隐喻历来被视为修辞手段和语言的异体形式,但由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颠覆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学术
5、界也因而出现了一场影响极其广泛的 隐喻革命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再是文体学所讲的修饰性的语言形式,而被以为是人们日常交际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对 抽象事物进行概念化的基本方式。用王寅(2020:129)的话来讲,隐喻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须臾不可缺少的心智机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认知语言学因而通常称之为概念隐喻(肖坤学2020:109)。日常话语中普遍存在的隐喻表示出只不过是人类概念隐喻认知方式的语言表征罢了。 作为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就是两个不同认知
6、域/概念之间的构造映射,其心理基础是完型心理学的类似性原则和顺接原则(陈敏2018:13)。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别的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Fillmore 2003)。人们通常把熟悉的、详细的概念域/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或相对抽象的概念域/概念上,进而获得对后者的理解。认知语言学通常用A is B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做形式化的描写。 以钟南山院士的名言 健康是一颗空心玻璃球 为例, 空心玻璃球 是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详细概念,而 健康 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空心玻璃球 最显著的特点是易碎,人们在触碰或放置空心玻璃球时必须小心慎重;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前提,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威
7、胁的因素也无处不在,人们若要保持身体健康同样需要处处留心。 基于 健康 与 空心玻璃球 所具有的这种类似性,我们能够通过 空心玻璃球 获得对 健康 的理解和认识。如前所述,认知语言学以为,人类固然具有一样的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人类存在共同的概念构造与概念组织。针对某一个详细事物的认识或对某一个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同民族往往可能出现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即对某一个详细事物或抽象概念可能做出不同的识解。如,在理解 某一事物或现象迅速大量涌现 这一抽象概念时,汉语用 雨后春笋 来表示出,英语和俄语则用 like mushrooms after rain 和 (雨后蘑菇)来表示出,这与三个民族的不同生活环
8、境和生活体验及概念隐喻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密切相关。详细而言就是:由于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对雨后竹笋迅速大量生长的自然现象特别熟悉;而英国人和俄国人的生活地区少有竹子生长,却有大片的森林并盛产蘑菇,所以他们对雨后蘑菇迅速大量出现的现象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深入的认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汉语用 雨后春笋 而英语和俄语却用 like mushrooms afterrain 和 (雨后蘑菇)来表示出 某一事物或现象迅速大量涌现 这一抽象概念,本质上是不同民族基于各自体验的不同认知方式的表现。 3、.俄、汉动物词隐喻表示出共性与差异的认知理据分析 不同语言中的动物词在喻指人或表示出抽象概念时,固然不乏一样的用法
9、,但同时也存在众多差异。基于概念隐喻认知方式的认知机制,即详细认知域/概念向抽象认知域/概念的映射,俄、汉动物词的隐喻用法大体归为三种情形。 3.1始源概念和目的概念一致 考察俄、汉动物词的隐喻表示出,我们不难发现,俄语与汉语中的一部分物动词不仅概念意义一样,比喻用法也高度一致。譬如,无论汉语还是俄语, 鹦鹉 ()除了指称一种头部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小、羽毛美丽的鸟之外,都常用来喻指 毫无创新地重复、附和、人云亦云的人 。故此,汉语中有 鹦鹉学舌 这样的成语,俄语.-,(季谢列夫不隐藏自个的政治观点,他在电视中不是只会读别人文章的鹦鹉)中的 同样喻指人云亦云的人。再如, 蝎子 ()是一种身
10、体末端有毒钩的昆虫,其爱蜇人的本性常使人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不敢靠近。基于这一详细特性,汉语和俄语均用蝎子喻指 心肠狠毒的人 。如汉语中有成语 蛇蝎心肠 、 心如蛇蝎 。俄语的 具有与汉 语 蝎子 完全一样的用法,如 ,(或者你不是人,而是蝎子、毒蜘蛛,或者你完全没有父亲的感情!)(选自别利亚耶夫(水陆两栖人)。 驴 ()在汉语和俄语中都可用来喻指 愚笨的人 和表示出 顽固、倔 这一抽象概念。所以,汉语能够讲 你同那头驴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俄语中也不乏类似的表示出,如(没法向这头驴证明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没和她一起飞走?我这头老驴害怕什么!)(选自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俄国诗人
11、杰尔查文在(达官贵人中也同样用驴来比喻被置于高位却愚笨之人,如:(驴终究是驴),(哪怕你往它身上撒满星章);(需要动脑的地方),(它只是动耳朵). 其次,在俄语 (像驴一样倔)和汉语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中, 驴 ()表示出的都是 顽固、倔 这一抽象概念。俄语与汉语中的动物词如 鹦鹉 ()、 蝎子 ()和 驴 ()的隐喻用法一致,原因在于这些是俄、汉两个民族都非常熟悉的动物,两个民族这对这些动物具有一样的体验。从概念隐喻认知方式的认知机制来考量,俄语与汉语中源自 鹦鹉 和 蝎子 等动物词的一样隐喻表示出是始源概念和目的概念完全一致的概念隐喻认知方式的产物。 3.2始源概念一样,目的概念相异
12、 俄语与汉语中部分动物词固然都有隐喻用法,但它们的所指却明显不同。 猪 在古汉语中被称为豕和彘。人类蓄养家猪的历史悠久,它们与人类共同生活,它们丑陋的外貌和贪吃贪睡、随地排便、随处乱拱的习性也为人类所熟知。所以无论对汉语民族还是对俄语民族而言,猪都是懒惰、肮脏、愚笨、贪心、无礼、丑陋、卑鄙的化身。汉语和俄语都不乏用 猪 ()比喻 愚笨之人 的语言表示出。如汉语中有 你别理那头猪 , 他是猪,你别太在意 等表示出,俄语有很多诸如 (蠢得像头猪)、 (猪前投珠)及 (像猪识别橙子 一窍不通)之类的表示出。但检索俄语语料,我们还会发现,俄语还有 (暗中放猪 做出下流勾当)这样的表示出, 猪 ()在这
13、里表示出的是 卑鄙下流的勾当 的意思。而在汉语中, 猪 却没有类似的比喻用法。 狼 ()是俄、汉两个民族都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众所周知,狼饥饿时有攻击家畜甚至人类的特性。俄、汉两个民族都将其视为凶恶残暴、阴险狡诈、贪心的化身,俄语与汉语不约而同地用狼来比喻凶恶、狡诈和贪心的人。如俄语中有 (像狼一样凶恶)、 (像狼一样饥饿)、 (狼的食欲)、 (披着羊皮的狼)、 (狼的法则)、 , (陷入窘境的狼能把小羊羔叫做叔叔)等表示出。在汉语的很多成语和俗语中,如 野心勃勃、狼心狗肺、豺狼当道、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贪鼠窃、狼剩一口气时,还想吃羊、狼到天边不改性、狼披羊皮还是狼、狼外婆、中山狼
14、 等,狼也同样喻指凶恶、狡诈或贪心的人。狼比其他动物更机警,经历了风霜的狼愈加老练。俄语还用狼来比喻经历体验丰富的行家里手和饱经风霜的人,如, (海上的狼)喻老练的水手,但汉语中没有类似的比喻用法。 兔子 ()在俄语的隐喻表示出中通常指弱小怯懦、无自卫能力的人和逃票的乘客或观众,如, (他是个胆小的兔子)、 -, (小偷是兔子,自个的影子都怕)、 (兔 子的 方式 乘车,即 逃票 乘车)。而在汉语的隐喻表示出中, 兔子 通常用来指动作快速、聪明、狡猾的人和月亮,如 动如脱兔 、 兔起凫举 、 狡兔三窟 等。 喜鹊 ()在俄语中隐喻多言多语和无中生有乱讲话的人,汉语中喜鹊却用来象征吉祥和喜讯。
15、蟑螂 ()在古罗斯时代被看作是财富的象征,那时候没人会想到要消灭它们。甚至在当今的俄罗斯,有人以为蟑螂不争不抢,避开人们,只是在厨房里静静地找食物,因此觉得它们是有修养和有礼貌的。俄语中基于蟑螂的比喻用法比拟多,通常用来喻指软弱或胆小的人和不好的东西或负面的思想,如, (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自个的蟑螂)。中国人对蟑螂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1)蟑螂具有超强的繁衍能力和生命力;(2)蟑螂肚子外形漂亮。蟑螂的别名 小强 来源于周星驰的电影,人们用 打不死的小强 来比喻生命力强的人。广东人把蟑螂叫做 曱甴 ,人们常用俗语 黄蜂腰曱甴肚 来形容像黄蜂那样的细腰和像蟑螂那样平坦的腹部,比喻女性身材极好。
16、俄语中的 (鸭子)一词有 谣言,虚假的传言 的意思,如 (放鸭子)指分布谣言;而汉语用 旱鸭子 指不会游泳的人。俄语中的 (湿母鸡)喻指可怜无助的、邋遢的人以及没意志、没主见的人;而汉语的 落汤鸡 比喻全身湿透、狼狈的人。俄语和汉语中的 公鸡 ()都喻指好斗的人,如俄语 , (像公鸡一样好斗),汉语 双方争吵起来,争得面红耳赤,活像两只好斗的大公鸡 。但两种语言中,用 公鸡 进行的比喻用法还有不同的一面:汉语用 铁公鸡 来比喻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而俄语用 (红公鸡)来指 火灾、失火 。 从以上动物词在俄语和汉语中的隐喻用法可见,俄语与汉语部分动物词的隐喻用法存在两种情形:(1)隐喻义部分一
17、样、部分相异;(2)隐喻义完全不同。从概念隐喻的机制来看,在第一种情形中,同一个始源概念,既有一样的目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目的概念。在第二种情形中,同一个始源概念,其所映射的目的概念却完全不同。 3.3目的概念一样,始源概念相异 俄、汉语动物词的隐喻用法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即用不同的动物喻指某种人和某个抽象概念。例如:比喻胆小,俄语用 (兔子),如 (胆小如兔),汉语用的却是 鼠 ,如 胆小如鼠 。 表示出爱子之心,俄语用的是 (熊): , (熊虽凶恶,但不会吃自个的孩子);而汉语用的是 虎 ,如 虎毒不食子 。比喻在一个地方两个强者不能相容的局面,俄语用 的同样是 (熊),如 (一穴不住二熊);
18、汉语用的同样是 虎 ,如 一山不容二虎 。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的心理,俄语用 , (宁做猫头,不做狮尾);汉语则用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 喻指无知的人,俄语用的是 (猪),如 (猪前投珠);汉语用的却是 牛 ,如 对牛弹琴 。比喻穿着花哨,俄语常用 (孔雀),如 , (穿得像孔雀一样鲜艳、夺目);汉语则用 喜鹊 ,如 她穿得像只花喜鹊 。 指做一件事却同时完成两个目的,俄语用 的 (兔),如 (一箭双兔);汉语则用 雕 ,如 一箭双雕 。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俄语用 (狐狸),如 (狡狐三窟);汉语用的却是 兔 ,如 狡兔三窟 。比喻坏人不在当地干坏事,俄语还是
19、用 (狐狸),如 (狐狸不在洞旁捕猎);汉语用的还是 兔 ,如 兔子不吃窝边草 。 比喻歌声嘹亮的人,汉语用 百灵鸟 (),如 她是最受欢迎的歌手之一,有 军中百灵鸟 之称 在俄罗斯 (夜莺)由于最多能够唱出40个音组而被称作 林中的歌唱家 ,如 (到如今都能够将好的歌唱家尊称为库尔斯克的夜莺绝非偶尔)。 俄、汉两个民族用不同的动物喻指某种人或表示出一样的抽象概念,基于概念隐喻认知方式的认知机制来解释的话,属于不同始源概念向一样目的概念映射的情形。 4.结束语 以构造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理论以为,语言直接反映客观现实,语言与外部世界是一种对应关系,词语的意义就是其对应的客观真值条件;而认知语言学以为,语言是人基于客观外部世界经历体验的认知的产物,其表征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概念隐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十分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赵艳芳2000:102)。动物词隐喻表示出是概念隐喻认知方式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表现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从认知角度对俄、汉动物词隐喻用法异同进行的比照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以往圉于语言层面或文化视角进行不同语言词汇比照研究的局限,一方面为不同语言词汇的比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展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