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与西汉的老人特权现象中的实质性差异,伦理学论文.docx
《西周与西汉的老人特权现象中的实质性差异,伦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与西汉的老人特权现象中的实质性差异,伦理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周与西汉的老人特权现象中的实质性差异,伦理学论文老人特权现象是指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淳化社会风气与劝民孝悌之目的,对老年社会群体予以特殊照顾,使其享有其他年龄段成年社会群体不能或很难享有的某些特定社会权利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养老即社会养老制度中都有具体表现出。在西周与西汉的国家养老制度中,也有赋予老年社会群体特殊权利的五项制度,即赐物制度、减免赋役制度、授杖制度、恤刑制度和老人参政制度。综观西周与西汉的老人特权现象,固然二者都以尊养老人为核心内容,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固统治、淳化社会风气与劝民孝悌的成效,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众多本质性的差异。 一、因俗与治弊:
2、 背景差异分析 西周国家养老制度的产生,是西周统治者遵循本族原始氏族时期的养老风俗与夏商时期 尊老尚齿 礼俗,即因俗而治的结果。西汉国家养老制度的产生,虽有因循先秦养老礼俗的成份,但更是西汉统治者为改变春秋战国以来所存在的礼崩乐坏局面与秦代及汉初社会存在的养老问题而采取的举措,是西汉统治者移风易俗的结果。 (一)西周的因俗而治 有关研究表示清楚,西周国家养老制度的产生,一是基于周民族原始氏族时期的养老风俗,二是对夏商时期尊老尚齿礼俗的继承。(礼记 王制云: 周人贵亲而尚齿 ,贵亲即重视血缘关系。 亲 的影响是周代养老制度的特点, 贵亲 讲明了原始时期的养老风俗仍然残存。 因而,西周的国家养老制
3、度,即(史记 周本纪所云: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 ,保存周人原始氏族时期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尊养同族老人风俗的结果。正如李岩所讲 :夏商时期起,从家庭到社会普遍存在着尊老尚齿的风俗与礼俗,而这种风俗与礼俗又对国家统治的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传统经夏商二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步完备,为统治需要,统治者便采取因俗而治的措施,在全国推行尊老尚齿的制度。 换言之,西周的国家养老制度,也是对夏商时期尊老尚齿礼俗的继承。一言以蔽之,西周国家养老制度亦即西周老人特权现象的产生,是西周统治者因俗而治的结果。 (二)西汉的移风易俗 假如讲西周赋予老人特权是因循了本族原始氏族时期
4、的养老旧俗与夏商时期的尊老尚齿礼俗,那么西汉赋予老人特权实行国家养老,则是为了解决春秋战国以来日渐凸现并在西汉时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养老问题。换言之,西汉国家养老制度确实立和推行,是统治者欲藉此移风易俗的结果。 众所周知,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与动乱的时期, 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动乱不安的局势冲击了儒家的 父慈子孝 伦理观念,甚至出现了 子弑其父 的情况。在这样的局势下,加上连年的战争和统治者无度的赋税征敛,很多年迈体弱的老人无人奉养 ,养老问题日渐凸现。一方面,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乱与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都进行了旨在打击宗法势力以加强君权的社会变革,华而不实
5、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商鞅变法时, 令民父子兄弟内息者为禁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卷 68,( 商君列传)社会分异的合法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使 个体小家庭脱离了血亲宗族、家族,成为独立的社会存在。 这样, 原来宗族内部的养老机制、井田制下的乡里互助友爱作用大大减弱 ,出现了 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 (卷 48,(贾谊传)的有违传统儒家 父慈子孝 伦理观念的社会现象,养老问题开场凸现。另一方面,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也是一个战争频发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
6、动战争。大量的兵力征用,将青壮年征调到了战争第一线,使老人老无所养;在兵源缺乏时,更将一些老人直接征到前线作战。管仲就曾为了兵源所需,将老人年龄界定为七十岁以上。战争或使老人羁身于军旅生涯,或使老人 成为生产劳动的主力之一,承当对国家的各项义务。 这样,在战争对老人生活的双重影响之下,养老问题日渐凸现。 秦统一全国后,并未改变日渐凸的现养老问题况,而且由于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过份依靠刑法惩治,排挤教化,使得人们亲情冷淡 ,更使养老问题日趋严重。不过,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养老问题并未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汉 整个国家的物质需要如粮食布帛以及兵役徭役都需从个体家庭出 ,个体
7、家庭不堪重负,难以独立担当起奉养老人的责任。如此一来,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日渐凸现,并在秦代更趋严重的养老问题,最终发展成为西汉社会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汉的国家养老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出台的。换句话讲,西汉统治者创立国家养老制度,赋予老人特权,正是为了解决严重的养老问题,是为了治弊更俗或移风易俗。 二、德行导引之师与被救助社会群体: 身份差异分析 就养老体系而言,西周养老制度以宗族养老为主、国家养老为辅。西汉养老制度与之相类似,无论是在西周还是在西汉,国家养老都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养老方式。但是,假如作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宗族养老的方向性导引,是西周国家养老最基本的功能;对家庭养老的
8、政策性扶助,则是西汉国家养老最为基本的功能。因而,从主流价值导向来看,西周老人多以德行导引之师的特权身份出现,西汉老人则多以被救助社会群体的特权身份出现。 (一)西周老人的德行导引之师特权身份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宗法制,在这一制度下,宗法血缘家族是当时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 在宗法血缘家族构成整个社会最基本组织形态的时代,家族中的长者自然会由于其富有社会经历体验和政治智慧而遭到高度的尊敬与重视。(逸周书 大匡 人惟重老,重老惟宝 ,就是这样一种现实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 与这一观念相适应,西周时期的尊养本族老人成为每个血缘宗族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宗族养老具有稳定宗族内各旁系分支成员与加强宗族团
9、结的作用,而宗族的团结稳定又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因而怎样引导宗族养老,使之真正发挥稳定国家统治之成效,也就成为西周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西周的国家养老,固然只是宗族养老的辅助形式,但它对于宗族养老所具有的正是方向导引功能。这一方向导引功能,主要是通过天子学中养老的途径而实现的。 学中养老是西周最高级别的国家养老形式, 学中之老分为 国老 和 庶老 两种, 国老 是指有德有爵之老 ,庶老 是庶人及死政者之父祖。 国老 即为天子学中所养之老,即西周的太学。天子学中养老对于宗族养老的方向导引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 其一,西周天子将 国老 布置在学校养老,目的有二,一是 供学生们咨询,或教育学生 。教
10、育贵族子弟,对贵族子弟进行德行导引是 国老 最基本的职责。二是向 国老 乞善言。(礼记 内则: 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 。乞言 通常与养老并行。养老礼毕后,请求老者对在场的人进行一些君臣父子长幼之道的教化 。由此可见,被天子养在学中的老者,既要担当教育学生的常职,也要在天子视学养老之礼中扮演天子乞言的对象。无论是担当教育学生之常职,还是扮演乞善言的对象,都是以德行导引之师的身份出现的。其二,(礼记 乐记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天子在太学宴请三老五更,贵为天子,却要袒着上身为老者分割牲体,拿着酱碟向老人献食,端着酒杯向老人劝饮,戴
11、着礼冠持着盾牌以歌舞娱乐老者。 天子如此亲力亲为地尊老敬老,正是为了教育观看视学养老之礼的诸侯,使他们明了尊老敬老重在身体力行。天子视学养老礼毕,会 下令与会的王等诸侯及乡遂大夫各返其国,率行养老之礼,以示仁德之心 ,将天子尊老养老的理念在宗族养老中推广开来。 由西周国家养老,尤其是天子学中养老对宗族养老的方向导引能够发现,在西周的国家养老制度中,老人是以德行导引之师的身份出现的。 (二)西汉老人的被救助社会群体特权身份 如前所述,西汉的个体家庭承当着知足整个国家物质需求的沉重义务,因此无力独立担负奉养老人之重责。 国家在没有完善的机制下,只能通过不时地奖赏恩赐实物、减免赋役等,来帮助奉养老人
12、。 正由于如此,西汉的国家养老对家庭养老具有扶助或救助的功能,西汉老人主要是以被救助社会群体的特权身份出现的。 在西汉,对老人进行实物助养。 的实物助养一般是分两方面: 一是奖赏恩赐高年老人,二是对孝子贤孙进行奖赏恩赐。 (汉书 文帝纪记载: 文帝前元元年 (公元前 179 年), 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就是对高年老人进行实物奖赏恩赐。(汉书 武帝纪记载: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 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单者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 对高年老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