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的人生价值观念,人生哲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老子“无”的人生价值观念,人生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无”的人生价值观念,人生哲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无的人生价值观念,人生哲学论文原标题:浅析老子的人生价值观内容摘要:研究指出,老子的人生价值哲学思想是以 无 道 德 三者为基础来展开的。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老子对人事的评判标准与世俗的评判标准并不一致。看似有违常理的事情,例如柔弱胜坚强,老子却给予其合理性。在老子看来,只要遵循 道 的运行规律,就能成为有 德 之人。以为,老子的人生价值观所带来的幸福,是一种内心自我知足的、无需外求的圆满体会。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仍然不失其重要意义。本文关键词语:人生价值观;老子;道德经人生价值观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体表现出着个人的理想,蕴含着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众多价值取
2、向,最能反映人的思想内涵。纵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无不基于某一种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取向是其思想的灵魂之一。春秋时期,各诸侯为一己之私,对人口、领地和统治权展开了剧烈的斗争。为缓和社会矛盾,老子对统治阶级提出了一系列人事评判标准。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围绕 无 这一本体来展开。一、老子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观(道德经一书, 无 道 德 是其核心内容,华而不实蕴含了老子的人生价值观。老子提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223他以为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皆来自于 有 这一看得见的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来自 无 . 无 正是由于无形,比有形之物愈加具有包涵性,所以才具有构成世界万物的可能性。正由于
3、 无 具有构成万物的可能性,老子才将其当成万物的本原。在(道经中,老子开篇即言: 道可道,非常道。 153 道 的本意为道路,亦可引申为道理、规律、原则等。作为老子哲学最高范畴的 道 ,其意义并非人们一般所言讲的道路、规律等恒常之道。老子以为 道 假如能够用言语来讲明,就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性,那就不可能是永远恒久存在的道。而关于 道 的特征,老子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1163老子以为 道 在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了,它具有无声无形的特质,其产生无需借助外物,所以 道 是天地万物之母。因其无名且为万物之母,所以也
4、勉强能够被称为 大 .天地万物都是由 道 派生出来的,人作为万物之一就必需要遵循 道 的法则。 道 的法则究竟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63可见, 道 以本身的规律为准则,人类也应该从天地间的万物来探寻求索自我人生价值观。除此之外,老子言 德 是由于他以为人性中需要有德, 德 是 道之用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1212老子以为 德 无需外求于其他, 德 乃是 道 的外化。人只要遵循 道 ,其外在表现就是有 德 .无 道 德 三者都具有广博性与包涵性,因此此三者成为老子人生价值观的基础
5、,老子的人生价值观因而具有了深入的内涵。二、老子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一 柔弱胜坚强老子云: 弱者道之用。 他赋予 道 以 柔 的特征,以为 柔 是 道 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包罗万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子从 道法自然 出发,发现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往往是柔软的,而死了之后就会变得僵硬; 草木也同样如此,在其生长的时候往往是柔软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老子通过对人和物深切进入细致的观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柔弱胜坚强。 1205柔弱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人性,生命力非常旺盛。较之坚强,柔弱愈加具有发展的空间。对于这一逆向思维,老子以水来作比喻: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而 攻 坚 强 者 莫
6、 之 能胜。 1350水是最具柔弱性的物体,但其能攻克坚硬而坚强的东西。 水滴石穿 亦正好讲明这一点。老子之所以以为 柔弱胜坚强 ,是由于他看到了物极必反这一自然规律。当然老子的 柔弱胜坚强 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即柔弱的事物需要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或者植物的长大需要外界的养料、阳光、水等等,假如脱离外因,柔弱本身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柔弱与坚强之间的变化,依靠的是矛盾的互相转化。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1205,老子意识到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开场朝自个的反面发展。因而想要削弱,必须让其先强大起来。只要强大到顶峰的时候,才开场走向衰退。二 寡欲老子以为人的贪心和欲望是使人胡作非为的终极根本源头,应该
7、 使民无知无欲 171.人来的欲望比之大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大海也有填平的那一天,而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填满的鸿沟。大海之大具体表现出的是广博,而人欲之深具体表现出的是人性的贪心。故老子云: 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 1244 不满足 和 欲得 之心是滋生贪念的原因,而只要满足者才能做到常足。追求身体感官的享受而带来的知足都只是暂时的知足,只要发自内心的知足才是真正的知足。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136是人最自然的本性,然而人在社会中逐步丢失了自个的本性,这是与大道相违犯的。在老子看来,要消除后天的欲望就需要 涤除玄览 .人心就像一面镜子,本应该清楚明晰透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