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医患关系论文.docx
《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医患关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医患关系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医患关系论文医患和谐是医学和医患人伦关系的本质要求。基于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和 熟人社会 的社会格局,深受儒家 仁学 经典思想的影响,在 父权主义 医患关系形式中,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散见于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之中,主要具体表现出在强调医生本身道德修养、自我规范以及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义务等方面。梳理和探析这些思想,有助于现代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 一、人命至重,济世活人:医患和谐的最高准则 尊重生命和保卫生命是一条至上原则,由于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1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始终是人类终极追求的至善目的。 1. 医者应做到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
2、 医学作为一门充满人性的至仁科学, 救人生命 、 济世活人 同样成为医德思想的核心所在,医患和谐的最高准则。 (黄帝内经 指出: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以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备急千金要方 大医精诚。晋代医学大家王叔和在(脉经 序中写道: 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宋朝林逋讲: 无恒德者,不能够为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 (省心灵 论医。金代刘完素指出: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 中则写道: 道符济国,志在救人也 。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 病家十要 中也讲: 医道,古称仙道,原为活人 ;
3、 医者,生人之术也 。这实际讲明了医生对患者生命尊重、珍爱和医患和谐道德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实到从医实践中,就是要求医生必须做到 济世活人,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和 以患为本,人命至重 。 2. 病家的 惜生之道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共生。 在诊疗经过中,患者与医生合作的自觉程度也是医患和谐的关键所在,患者 我命在我,不在于天 南朝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的情志配合乃至道德修养,理应成为病家应有的生命态度。否则,就可能像扁鹊所指出的 轻身重财 那样以致疾病难治。所以,明代龚廷贤在 (万病回春 病家十要 中恳切地对病家讲: 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 可见,病家的惜生之道,自然有利于疾病
4、治愈的配合促进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共生。 二、医者慈仁,患不猜鄙:医患和谐的内在要求 关于医患关系,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 中曾语重心长地讲: 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惟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泰,亦治病之一讲悦耳。 2 可见,医者慈仁,患不猜鄙是医患和谐的内在要求。 1. 基于慈仁 、 爱人的 仁 是从医者最基本的品德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 儒医同道 之讲,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成为很多读书人的理想追求。历代多有文士跻身医道,以致有 儒医 之称。早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儒家的 仁 学就开场向医学道德浸透,无数悬壶济世的
5、苍生大医 从中汲取营养,留下了 杏林春暖 、 橘井留香 、 一针二命 等千古佳话。 (黄帝内经即把医学作为普渡众生的美妙愿望,其(灵枢 师传曰: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南齐阳泉在(物理论 论医中更是明确指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清代潘楫引陆宣公曰: 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 中指出: 医,仁术也 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 。可见,基于慈仁、爱人的 仁 实际上就是儒医的精神本质,从医者最基本的品德要求。 2. 古代医 家也格外重视患者对医生的态
6、度 。在就医经过中患者对医生能否信任直接影响到诊治的效果。扁鹊就曾提出: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司马迁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 病家十要 中同样指出: 九莫信邪,信之则差,异端进语,惑乱人家 。针对患者能否如实相告病情,苏轼也曾首先指出: 士大夫多秘其所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掩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 (东坡全集 卷七十(求医诊脉。换言之,患者只要在信任的基础上,如实告知病情,并按医嘱服药和调节生活起居,诊疗才会准确有效。如若病家是 拘于鬼神者 或 病不许治者 ,讳疾忌医、拒绝配
7、合,不信医生,或对治疗失去自信心,则 不可与言至德 、 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素问 五藏别论。 三、至亲之想,普同一等:医患和谐的基本前提 医患关系的指向理应是一种 为人之道 ,而非仅仅仅是一种 为学之器 ,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价值目的 战胜疾病、维系健康达成道德共鸣的伦理共同体。至亲之想,普同一等就是对 人之为人 的 人 的尊重,具体表现出为最基本的人道精神和平等意蕴,是医患和谐的基本前提。 1. 中 国古 代医者普同一等的思维形式 。 在儒家 仁学 经典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家在 施仁爱 、 行仁术 的诊疗经过中,经常倾向于 急病人之所急 的 推己及人 思维形式,实践 仁 的基本内涵。孙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