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外国哲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外国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外国哲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外国哲学论文源于印度文明的fo教哲学通过对认识经过的考察提出了阿赖耶识这一概念; 源于欧洲文明的近代西方哲学也是通过对于认识论的考察至康德得出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主体认识形式,此种主体认识形式在认识论上所带来的变化更是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本文意在考察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形式有何相通、相异之处,亦欲借此讲明不同文明发展之互补互通。 一、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梵语为 alaya,阿赖耶正是其音译。因其音译的不同,也称为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按其本意翻译,真理旧译将之称为无没识,玄奘新译称之为藏识。华而不实,无没识之
2、没是消失之意,无没识即是没有消失之意; 藏识之藏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之意,是约阿赖耶识的功能而言。 (摄大乘论开篇礼赞fo法之时指出世尊所讲诸法有十种殊胜,第一殊胜便是开示所知依,这所知依就指阿赖耶识。 大乘中处处见讲,谓阿赖耶识,讲名所知依体。 也即是讲,阿赖耶识是我们获得一切知识的总依,一切认识依阿赖耶识而有。 阿赖耶识是怎样成为我们获取众多知识之依靠呢? 这是由于阿赖耶识所具有之功能,即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能力。(成唯识论中指出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华而不实能藏、所藏、执藏的是什么呢? 概括而言即是种子, 此 阿赖耶识 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
3、,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 .种子概括而言是一种能生性,此能生性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它为诸法的生起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一方面而言,一切种子的集合就是阿赖耶识,这也是(成唯识论将阿赖耶识亦称为 一切种 的原因。但阿赖耶识并非是一切种子的物理集合,若将 一切种 称为阿赖耶识,那么重点则在于表述 一切种 为诸法生起提供了可能性。其次,种子还有另外一个所指,种子具有生起一切诸法、现行的功能,这种功能也即是种子。 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异不同。此 种子 与本识及所生果 诸法及现行 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此处明确种子即是一种 功能差异不同 ,即是一种具有差异
4、不同的功能。由于有差异不同才能够生成种种不同的法及现行。诸种子产生的可能性与诸种子之能生功能显然是不一样的。这段文字同样明示了阿赖耶识与诸法的关系,即不一不异。假如从体用分别的角度而言,阿赖耶识为体,种子专约功能而言,若从因果角度而言,阿赖耶识是因,诸种子是阿赖耶识所生之果。或者从差异角度而讲,阿赖耶识之所以能执持诸法种子是讲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生起提供了可能性,而种子能够完成生起诸法的这一活动; 若从同一的角度而讲,阿赖耶识和诸法种子都是指诸法生起之可能性保障。 众多种子又是怎样生起诸法和现行的呢? 这就牵涉到fo教的另外一个概念-熏习。(大乘起信论中讲: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
5、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熏习概念即是根据某种气味熏染某物而使得该物也带有这种气味这一意象而来。约略而讲即是影响之意。(摄论在定义阿赖耶识时提到了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的关系。文本中先讲阿赖耶识有自相、因相、果相三相 此种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种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种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这里明确指出了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的关系。也即是讲阿赖耶识摄持一切种子,为诸法现起提供可能性,诸杂染品法熏习种子所以我们得到了相互差异不同的诸法
6、和现行。也正是由于杂染品法对种子的熏习才使得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值得指出的是,从fo教的立场而言,此杂染品法即是虚妄分别法,换言之,这些种种差异不同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产生这些虚妄分别的即是无始无明,也即是长久以来的蒙昧无知。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无始时来所有熏习 ,也即是讲这种熏习并不是从某个个体生命出生时才开场的,而是没有开场的,能够讲是无限的,超越时间性的、先于时间而存在的。 关于阿赖耶识与诸杂染品法之间的熏习关系,(摄论中将此熏习分为三种: 此阿赖耶识差异不同云何? 略讲应知或三种,或四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异不同故: 一、名言熏习差异不同,二、我见熏习差
7、异不同,三、有支熏习差异不同。 也即是讲阿赖耶识生起诸法种子之后,杂染品法再熏习诸种子,诸种子再强化杂染品法。这一经过能够分为三种,首先即是名言熏习产生种种差异不同。在这里我们能够将阿赖耶识理解为概念产生之可能性,种子即是概念,杂染品法即是概念所指之事物。这一熏习经过则是指,自从生命产生以来,首先作为一种生命的形式,我们具备一定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将信息呈现给自个的能力,或者讲有一种独特的信息接收、理解形式。这种形式就能够理解为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通过接受外部信号而产生种种概念,起初是模糊的概念,后来在生活中不断地与外界事物 杂染品法 接触、交互作用,因而概念不断加深、不断细化同时不
8、断产生新的概念。另外,各种新生的概念经过与外界事物接触变得成熟,因而我们又运用这新的且已成熟的概念再指导我们与外界事物接触。这就是种子与杂染品法的互相熏习经过。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熏习。由于此阿赖耶识是认识的所依,即正是阿赖耶识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寿尽随转。 由于阿赖耶识摄持诸有色根,所以经常被 有情执为自内我 .从这种意义上而言,阿赖耶识也被称为阿陀那识。这阿陀那识通过与杂染品法的互相熏习产生了自他差异不同。这也即是我见熏习。在众生的轮回流转当中,此阿赖耶识还记持着众生所做的种种业,这记录着众生种种业的阿赖耶识在有情生命结束时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伴随众生的轮回转
9、入下一期生命当中。从因果业报之主体这个意义上讲,阿赖耶识也被称为异熟识,取其能招感异熟果法之意,此亦是上文所讲的有支熏习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阿赖耶识有下面几个特点: 首先,阿赖耶识是一切知识之所依,为知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并且它在无始以来与杂染品法的互相熏习经过当中构成了种种差异不同种子,种子本身代表一种能生性,杂染品法的熏习使这种能生性发挥了作用,生起了种种概念。其次,阿赖耶识摄持有色诸根,即眼耳鼻舌身等基本感悟方式,因而阿赖耶识也被有情众生看成内自我。另外,从 无始以来 以及 寿尽随转 能够看出阿赖耶识并非是属于某一个认识主体,固然每个认识主体都具有阿赖耶识,但阿赖耶识
10、是从无始以来生命在其历史发展经过中渐渐积淀而来。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此阿赖耶识并非恒久不变,整个阿赖耶识与虚妄分别诸法是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阿赖耶识受无始无明熏习而产生种种差异不同种子,这些种子变现为虚妄分别法,这些杂染的虚妄分别法熏习阿赖耶识产生之种子,加固旧种子,产生新种子。如此往复,互相依靠,互相影响。正如(解深密经中所讲: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夫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二、康德之主体认识形式 康德将人之主体认识形式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部分。 康德以为主体具有一种通过主体的感觉方式构成感觉经历体验进而构成感性直观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是康德所讲的感性直观形式。感性直
11、观知识的构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主体的感性直观形式,二是后天所得的感觉经历体验。康德以为认知主体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在这一研究经过当中我们会发现,感性直观形式有两个纯形式,它们是先天知识的原则,这两个纯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 康德以为时间和空间是主体产生关于外部世界相关认识的基础,也即是讲主体相对外界事物发生任何认知都要将此事物放置于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形式之内。而此种空间与时间的纯形式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主体通过对于外部认知经过的积累而得到的,而是主体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直观形式。我们只要具有这样的认知形式才能对外部不同的事物进行区分与联络。 空间观念不能从外部现象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