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讨论《诗比兴笺》诗学思想的某些特点,古代文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集中讨论《诗比兴笺》诗学思想的某些特点,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讨论《诗比兴笺》诗学思想的某些特点,古代文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集中讨论(诗比兴笺)诗学思想的某些特点,古代文学论文引论古典诗学发展到清代,其内部已有从儒家经学话语和杂文学观念的束缚中逐步松动的迹象,如阮元 文言讲 对文学 用韵比偶 要求的提出。然而,古典诗学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异常复杂的文化生态,晚清中国经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乾嘉时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到了道光、咸丰朝终于全面爆发,清王朝在内外交困中开场 走向世界 ,中国从此被迫走上充满坎坷的当代化之路。伴随着社会的巨变,中国诗学体系加速从古典向当代转型,构成了古典与当代之间的独有过渡形态 近代性特征。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诗学的近代性特征有:从接受对象看,表现为强调文学的功利性,乃至夸张其辞。文学
2、的功用由载道变为致用继而又为救国,有着拯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的更广泛的意义,如维新派要求文学以 新民 、 群治 ;从文学本体看,表现为纯文学的观念的建立;从创作主题看,表现为创作 自由 论;悲剧观确实立,白话运动的开展等等,上述从宏观角度的描绘叙述无疑是准确而深入的。 作为近代著名的改革思想家,魏源生逢风云际会的大转折时代,直面现实,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提出了系统的改革策略,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宏大影响,对此现代研究者颇为关注并已有深切进入研究,在这里不必赘述。我们要关注的是,从逻辑上讲,魏源的诗学思想与古典诗学近代化转型这一总体潮流必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魏源改革思
3、想的提出是立足于本土固有思想资源而对现实的客观回应,详细而言,是通过继承、发扬传统今文经学传统思想资源而实现的,而魏源传世最重要的诗学著作(诗古微便属于今文经学,因而,魏源怎样在继承复古诗学的同时实现革新便是近代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整体而言,现代研究者对魏源诗学研究重视不够,对(诗古微的研究主要是从诗经学及学术史的角度进行的,而对(诗比兴笺的诗学思想还缺乏基本的清理。(诗比兴笺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魏源的诗学著作,兼具诗选与诗论双重性质。 (诗比兴笺刻本共四卷,共选28位诗人的462首诗歌,选诗范围自汉魏至晚唐,皆为 比兴体 古诗。 魏源在(诗比兴笺序中指出: 时予所治(诗古微方成,于齐、
4、鲁、韩之比兴,旁推曲鬯,复从君长子小舫太史获读此笺,以汉魏、六朝、三唐之比兴,补予所未及,盖隐隐相枨触焉。 尽管魏源没有明确讲明此书是他的著作,但是,从思想上看,他并不回避(诗比兴笺实乃(诗古微的 续集 。因而,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集中讨论(诗比兴笺诗学思想的某些特点,其实也是详细而微地显示出近代诗学演变的大势。 作为(诗古微的 续集 ,(诗比兴笺对选诗以 比兴 为标准和对 以史证诗 文本阐释形式的使用,充分表示清楚古典文论与经学话语的复杂关系以及魏源诗学遭到经学话语的浸染,表现了(诗比兴笺与经学的密切关系和对古典诗学的承袭,然而,时代和作者历史身份的规约,又使得这部诗学著作不能不直面
5、巨变中的社会现实,进而蕴含古典诗学转型时期所独具的近代性特征。 一、对 用 的强调 经世致用并不是十九世纪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它只是在十九世纪才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对文学最重要的价值要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最后构成了 文学救国论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学在近代转型时的发展趋向,甚至一直影响到如今。 (诗比兴笺对 用 的关注表现为 以诗复礼 和 以诗为谏 的诗歌功用论,与古典诗学的言志、载道论有类似之处,但这并不是思想僵化的复古论调,而是魏源立足现实变革对传统的汲取。将诗歌作为畅通言路的工具的观点,在之后的改革家冯桂芬的(复陈诗议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具体表现出出魏源诗学功用论在制
6、度层面的考虑,从中可窥探出近代文学理论走向 救国论 的端倪。 一以诗复礼 魏源在(诗比兴笺序中对于何者为 诗 作了回答,以为 昔夫子去鲁,回望龟山,有 斧柯奈何 之歌。又有 违山十里,蟪蛄在耳 之歌。又作(猗兰之操。甚至闻孺子沧浪濯缨起兴,与赐、商言诗,切磋绘事,告往知来,是则鱼跃渊飞,天地间形形色色,难道诗也 。源将 诗 的范围扩大到天地万物,而诗歌范围的扩大带来的是诗歌功用的扩张,这也为 诗同礼乐 论的提出作了铺垫。 诗同礼乐 这一观点在(诗古微序中有详细阐述,其曰: 明乎礼、乐,而后能够读(雅、(颂 故(诗之道,必上明乎礼、乐,下明乎(春秋,而后古圣忧患天下来世之心,不绝于天下。 (诗教
7、止于斯罢了乎?昔者子夏弹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至于发愤忘食。然夫子犹造然变容曰:子已见其表,未见其里;窥其门,不入于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丘尝悉心尽志以入华而不实,前有高岸,后有深谷,填填正立罢了,不能见其里。此所谓精微者也。精微者何?吾心之诗也,非徒古人之诗也。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志气横乎天地,周乎寝、兴、食、息,察乎人伦庶物,鱼川泳而鸟云飞也,郊天假而庙鬼享也。不反乎性,则情不得其原;情不得其原,则文不充其物。何以达性情于政事,融政事于性情乎? 魏源将(礼、(乐、(诗、(春秋看作 古圣忧患天下来世之心 的寄托,同时以为,(诗教不是 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 对先
8、王之风的温顺歌咏,而是 吾心 对寝、兴、食、息、人伦庶物、鱼川鸟云、郊庙祭祀等等天地间形形色色的悉心洞察,是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是文章、性情与政事的极度融合。而魏源笺诗之目的,实是希望到达对礼乐的承继和诗教的复归。其所反之情、所复之性,实是古圣的一颗忧患天下来世之心。魏源希望通过复归诗教、承继礼乐实现制度完善和社会改革的观念或者讲愿望,深入地彰显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念以及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精神。 二以诗为谏 魏源在诗学著作中对 讽谏 儒家诗学提倡的谏诤方式反复进行阐述: 是则主文谲谏,无罪足戒 (诗古微 毛诗大序义; 斯谓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李白诗笺 古风; 谓己之乐府古诗诸
9、作,皆主文谲谏,以达下情而通讽喻 (太白乐府诗笺 黄葛篇。 主文而谲谏 可作如下解释: 主文 当指文辞,就是所谓 诗辞美刺讽喻 。讽谏似乎就是 谲谏 ,似乎就指献诗讽谏而言。 很显然,魏源以为诗意委婉呈现的诗歌可充当谏书,用来表示出对时政的看法,进而实现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的美妙期望。 以诗为谏与当时朝政中言路的堵塞密切相关,这也是改革家的魏源在政治制度层面的考虑,这一考虑在其后的改革派政治家冯桂芬那里得到更为详细的阐述。面对当时部院大臣至州县各级官吏 绝不知民间情事 (复陈诗议、言路闭塞的局面,冯桂芬提出 复陈诗 的建议。 复陈诗 是指恢复古代的陈诗制度,冯氏在(复陈诗议一文中首先指出
10、 诗者,民风升降之龟鉴,政治张弛的本原也 ,完全以政治家的目光来看待诗歌,并指出 复陈诗 的详细是:令郡县举贡生监平日有学行者作为竹枝词、新乐府之类钞送山长,择其尤,椟藏其本来,录副隐民送学政,进呈国学,由祭酒进呈,候皇上採择施行。有效赏之,无效无罚。 继而,冯氏列举古代陈诗的实例来证明 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无非求所以通上下之情,而言者无罪,闻着足戒,微而显,婉而讽,莫擅长诗。后世以为迂阔而废之,宜乎上下之情之积不能通也 ,以为: 上与下又不宜隔,隔则民隐不闻,蒙气乖辟而乱又生。三代下面,召乱之源,不外两端:下所甚苦之政而上例行之,甚者雷厉风行以督之,下所甚恶之人而上例用
11、之,甚者推心置腹以任之,于是乎鸾鸱能够不分,鹿马能够妄指 。 显然,冯桂芬以为上下之情不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并指出君臣隔膜、言路闭塞是国家祸乱的根本源头,将解决上下隔膜问题视作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 冯桂芬的建议与魏源在诗论中反复申诉的 皆主文谲谏,以达下情而通讽喻,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焉 的观点何其类似,区别仅在于魏源是以诗学来表示出对制度改革的看法,而冯桂芬则是以政论文的形式直接、详细地进行阐述。我们今天看来,无论是魏源的 主文谲谏 ,还是冯桂芬的 复陈诗 ,都是将诗歌视为表示出士大夫之意或者民意,进而成为改进政治的工具。 下面情上达,上下沟通,这固然还讲不上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的呼声,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