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实践,宪法论文.docx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实践,宪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实践,宪法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们国家公众参与立法的法律依据和具体实践,宪法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引言 第一章】【第二章】 我们国家公众介入立法的法律根据和详细实践【第三章】【第四章】【结束语/以下为参考文献】 第二章 我们国家公众介入立法的法律根据和详细实践 2.1 我们国家公众介入立法的法律规定。 在根本法层面,1982 年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公众的直接介入制。 宪法第二条规定: 人民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立法是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人民自然有权介入华而不实。 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一切国
2、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联络,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中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这里指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当然包括各级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宪法的相关规定表示清楚,一方面国家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立法的经过中应充分听取、采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赋予了公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立法经过中的监督权。 宪法为我们国家公众介入立法提供了根本法保障,但其详细机制始建于 2000 年公布的(立法法,并在 2021 年新修订的(立法法中进一步明确。新(立法法第五条规定: 立法应当具
3、体表现出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太多种途径介入立法活动。 该条为公众介入立法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根据。同时,新(立法法分则的相关条款对公众介入立法作出了更详细的规定。新(立法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立法经过中听取意见的方式,包括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并对应当召开论证会、听证会的情形、对象以及结果报告等作出了规定,同时强调应当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人大代表、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新(立法法第三十七条、五十二条、六十七条分别对法律和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向社会公开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依新(立法法第九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公众以为行政法规、地
4、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能够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总之,新(立法法不仅将民主立法确定为立法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还为公众介入立法提供了更多的介入途径。 在行政法规层面,2001 年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确立了公众介入行政立法的制度。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中第 12、19、20、22 条对公众介入立法作了相应规定,(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中第 14、15、21、32 条对公众介入立法作了相应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包含了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介入途径和内容,为公众介入行政立法提供了法律根据。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也相
5、继对公众介入立法作出了规定,介入形式不断完善和创新。2006 年广州市公布的(规章制定公众介入办法突破了规章制定的狭义概念,将公众介入贯彻到规章制定的全经过,被以为是地方第一个专门规范公众介入立法的规章。2018 年,该办法修订通过,进一步完善了公众的介入机制。2007 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公布(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规则修正案,将公民能够直接提出立法建议写进地方式方法规,开全国地方立法之先河。2008 年,湖南省公布了(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明确规定公众介入是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牵涉行政决策、执法,还是行政听证、指导等,公众都有介入权。 2020 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6、(甘肃省公众介入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引导、鼓励和规范公众介入立法活动的专门性地方式方法规。 2020 年 7 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立法论证工作规定、(立法公开工作规定、(立法听证规则、(立法咨询专家工作规定和(立法评估工作规定试行等五个规定,在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近年来, 开门立法 已成为我们国家立法民主化进程中最鲜明的特点。 2.2 我们国家公众介入立法的有关实践。 我们国家公众介入立法的实践始于建国初期。1954 年宪法制定时,全国有 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但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立法一直以闭门立法为常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7、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介入立法日益得到重视,介入途径不断拓宽,效果也不断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公众介入立法的实践有下面特点: 2.2.1 发展速度较快。 20 世纪末期,部分地方人大率先开展了公民介入立法的实践探寻求索。在网上颁布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允许公民旁听常委会等公众介入方式相继出如今地方立法中,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从 1999 年 9 月初次立法听证至 2001 年 10 月底,短短两年时间里,先后有 20 个省、市对 28个法规、规章开展了立法听证,发展异常迅速。而更令人关注的是,这种公众介入立法的尝试,不仅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积极响应,也在国家立法中得
8、到了广泛运用。2005 年 9 月,个人所得税法修正草案立法听证会,成为国家立法层面的初次听证。2008 年 3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介入,是做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2008 年 4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决定,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以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公众介入正成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一个符号 . 2.2.2 介入方式多样。 介入方式是公众介入立法的载体,是介入制度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介入制度完善与否的重要指标。我们国家立法实践中,公众介入立法的方式非常丰富,概括来讲:包括公开征集
9、立法建议项目、委托起草法规草案、法案公开征求意见、立法座谈会、立法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公民列席与旁听常委会会议等等。华而不实,座谈会是应用最为广泛和频繁的一种传统介入方式,当前仍在我们国家立法经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立法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也正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立在网络等当代信息手段基础上的新兴介入方式,在地方立法中越来越遭到重视,并得以广泛运用。除此之外,实践中还曾出现一些案例,如 2003 年开场的乙肝携带者维权行动、2006 年上海数家快递公司带律师进京反映邮政法修改意见、2005 年贺卫方等教授就 松花江污染 提起公益诉讼等等。这些案例和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推动了相关立法的进程,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