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教育学硕士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教育学硕士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在状况调查(3),教育学硕士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 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在状况调查【第5部分】【第6部分】【第7部分】 在学校组织慈善活动碰到的问题中,教师提到了家长的不理解,包括占用学习时间和担忧孩子吃苦两方面。 孩子一旦进入学龄期,就面临着课业和升学压力,作为家长,对孩子的等待都很高,希望他们在学业上能获得优异成绩,因此更重视学生的智育,却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 慈善教育也是德育的内容,对学生开展慈善教育,让他们参加慈善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向善之心,乐于奉献,更是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
2、的优秀品德。关心成绩无可厚非,但更应看到学生需要成为一个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社会人。在学校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家长更应予以支持和帮助,更能够和孩子一起介入华而不实,为他们树立典范和典范。 5.当下学校教育中有关于慈善的教育内容吗?. S 教师:思想品德课会有吧,由于我不是思品课的教师,不是很了解。问:作为班主任平常会普及这类知识吗? 偶然会,有班级主题活动会略微讲下,让他们要乐于助人,多关心同学这些。还有就是慈善义卖的活动,也算是一种教育方式吧。 W 教师:思想品德课应该有的,教育他们乐于助人啊这些。还有学校国旗下讲话、学雷锋会说到这些。平常班会课,也让他们要有爱心啊,帮助同学,友好相处。 Z
3、 教师:这个我不太了解,可能思品课里面会有。学校会开展小小志愿者的活动,这也是是一种教育吧,在这个经过中潜移默化灌输这种有爱心、关系别人的教育。 从教师的回答中了解到,第一,学校当前对于慈善相关内容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小学的思品课,但是小学生的思品课教学材料关于慈善又很少会系统地进行阐述,对于学生的慈善心的教育除了学校举办的慈善活动,就是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来传达慈善心、爱心的概念,对于慈善教育普及地太少,主要是缺少理论概念的教育。例如什么是慈善、慈善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着名的慈善家或事迹等等,缺乏必要的概念教育,也缺乏对学生慈善情感的引导,单纯让学生参加慈善活动,这样的慈善行为并不能长期、持
4、续地保持下去,应该从更深的心理层面培养学生的慈善之心,才能真正普及慈善教育。 另外,在采访中也有教师提到,思品课多是语文教师代课,没有专门的思品课或心理教师。语文教师虽然对语文教学很擅于,但和思想品德是不同的领域,因而,思品课的教师应是受过专业培训,专门从事思想品德课的老师。 6.您以为学校能够通过哪些教育手段让学生来理解慈善并介入到慈善活动中去呢?. S 教师:多增加书本上的知识,书上多开发一些慈善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慈善,理解慈善给别人和自个带来什么,传递一种正能量。方式方法的话,除了书,还有像校报、宣传板、画册这种文字类的宣传应该都能够教育学生,让他们更有爱心,多帮助别人。其实学校教
5、育是华而不实一个环节,还是需要家长包括社会的配合。让学校有这种善心,有这种意识。像我讲的红十字会、母亲水窖这种活动,能够多参加,也希望家长能多支持。能够给家长也开设专门的讲座,普及一下知识。还是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W 教师:有条件就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好小,还是有限制的,像活动地点、内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到安全的话,还是在学校开展活动多,慈善义卖这种就挺好的,他们都很愿意参加的。学校的教育还是很多的,主要家长也要配合。有的学生我也观察的,属于比拟自我那种,自个管自个,我觉得和家庭教育有关系,有的家庭气氛好,家长从小就教育小孩,要有爱心要乐于助人,那小孩就比拟愿意参加这
6、样的活动,还是和从小的教育有关。 Z 教师:刚刚也讲了,学生对于慈善这两字应该还是很陌生的,你要讲学雷锋、乐于助人、小小志愿者,他们才能理解。所以还是缺乏这种理论的教育吧,都不懂什么是慈善,哪些活动是慈善活动,还是要加强理论性的东西,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活动,理论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比拟好吧。还有就是家长的典范作用也很重要,家庭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影响深远的。 在对三位教师进行的访谈经过中,发现教师们以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慈善教育是认同的并且支持的。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爱心、责任感、集体精神等等,加上学校还是以智育为主,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还略有缺乏,因而从慈善教育入手,培养他
7、们的善心和爱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怎样找到一条适宜的途径、怎样探寻求索到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是他们共同关心的。教师们也提出了光有捐款捐物这样的活动是不够的,太多这样的活动反而会让学生的慈善行为变得功利,在学校开展慈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于慈善的基本认知有一个基本概念,普及和慈善相关的理论知识,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他们的善心,在这里基础上,兼顾慈善实践活动,创设学校的慈善情境,并且开发更有创新的慈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能积极、自发地介入华而不实。 3.2.2 小学生家长的访谈与分析。 本文选择了三位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华而不实家长 A,33 岁,孩子二年级,自由职业。家长 B,
8、36 岁,孩子四年级。会计。家长 C,37 岁,孩子五年级,初中教师。 1.您了解什么慈善吗,能谈谈您对慈善的看法吗? 家长 A:奉献爱心吧。对我来讲慈善就是献爱心,尽自个的一点微薄之力帮助别人。 假如是真正的慈善,我是愿意接受的。问:您觉得什么是真正的慈善呢?社会上很多慈善都是带有商业目的的,都是为了金钱利益,所以假如真的是慈善,那是对社会有好处的。 家长 B:慈善啊,献爱心的一种方式吧。我觉得慈善蛮好的。像小朋友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都算是慈善吧。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比拟娇气的,慈善对小孩也比拟好。帮助别人他们也会开心,也会有知足感。 家长 C:最简单的就是帮助别人、奉献爱心。 从访谈中可知,第
9、一,家长对于慈善的认识主要是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等方面,都是从比拟小的角度来看待慈善,对慈善有着自个的理解。对于自个的孩子接触慈善,家长表示能够理解并愿意支持,但对如今社会不良的慈善之风存有疑虑,比方郭美美事件、个别诈捐案例,都让家长对慈善望而却步。家长普遍以为,假如是真正的慈善,是把所捐款项和物品落到实处,帮助真正需要的人,则是支持的,反过来,假如是欺骗公众,消费群众的同情心,就不希望孩子介入华而不实,以免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也提到,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起捐款捐物,更希望他们能多用行动来表示爱心,比方帮助同伴、关心别人,这种小小的慈善之举,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有利的,也是他们更多去鼓励
10、孩子做的事情。 2.您以为慈善行为包括哪些方面呢?能够举例讲讲吗?. 家长 A:捐款捐物,是属于慈善,但是很多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很多人热心去帮助别人,这也算是慈善吧,形式是很多样的。捐款捐物假如是能力范围内是愿意接受的,但是愈加愿意介入到志愿者、义工这种活动中,更有成就感。 家长 B:帮助别人,也算是一种慈善行为。如今感觉少了,我自个小的时候,学校会有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那种活动,如今孩子学校里不太听讲的了。自个的话单位捐款比拟多,像志愿者、义工那些不太参加了,没时间啊,而且也不了解哪里有这种活动,没看见有宣传的。看到的话会考虑下,能不能带小孩一起参加。 家长 C:慈善活动的话,像红十字、春蕾计
11、划、希望工程都是吧。捐款捐物也是,还有志愿者、义工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讲,后者更好一些,根据自个的能力多参加这些活动。 第一,群众所接触到的最多的慈善应该是捐款捐物、志愿者和义工、红十字会、希望工程等等。因而在家长的回答里,都提到了上述这些慈善活动或组织,讲明家长对于慈善行为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家长们也一再强调,对学生而言,比起物质捐助,更赞成他们付出精神、劳力的义工等志愿活动,以为这样的慈善更有意义。捐款捐物并不是学生自个得来的而是由家长提供,学生对于金钱的概念并不强烈,当有这类活动的时候,就伸手问父母要,看似是介入了慈善活动,其实并没有很好理解慈善的意义,只是走走过场,这种慈
12、善活动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比起物质上的慈善,家长更希望让孩子通过付出自个的时间、劳动,去帮助别人,去从事志愿活动,这样的慈善对孩子更有实际意义,影响也更深远,在以后的成长中,也会秉承这样的向善之心,才能有善举。 3.您鼓励孩子参加慈善活动吗,有带孩子一起参加过的经历吗?. 家长 A:肯定的,必须的。学校的捐款,我们每次都积极响应。他们学校也有义卖活动,但是低年级的还没有,要到三年级之后才会有,到时候也会鼓励她参加的。我们也有带她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慈善活动,义卖活动,上次在路上看到有残疾小朋友做的手工艺品拿出来义卖的,小孩也很积极的。举办方也给了名片,讲以后有类似活动能够再带孩子参加,我觉得很不错,
13、有时间的话带她一起去做志愿者,做义工,帮残疾的小朋友卖那些手工艺品。 家长 B:学校举办的那些都让她参加的,还有他平常坐公交车,看到年纪大的老人,都让座的,我觉得这也是有爱心的一种表现吧。问:是他主动的行为还是家长会在旁边引导呢?我们从小也教育他的,言传身教吧,我们自个坐公交也让座的,给他起个表率作用。要让他有一颗爱心吧,自然就在平常做出这些行为了,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慈善吧。学校的捐款捐物的活动,他自个也很积极参加,知道是捐献给山区的小朋友,很开心的。除了这些,我以为帮助别人也是慈善啊,作为小朋友,他们也知道乐于助人,但是作为家长还是担忧的,如今坏人也比拟多,呵呵,像扶老人还被诬陷,我们就很担忧
14、,小朋友他不明白的,觉得都是好人,我们就会跟他讲量力而行,有什么事情就报警,不要直接介入进去,孩子还觉得有点奇怪的,不过还是会根据我们讲的做。还有平常在家也帮我们做家务,洗洗碗,奶奶身体不好,照顾她,我觉得这些都是慈善的行为吧,就是比拟小的方面罢了。 家长 C:参加过。有学校组织的,也有社区组织的,捐衣服给四川的贫困儿童。社会上组织的,有参加过小孩他爸爸单位的慈善 义行者 的活动,从单位出发,一路走蛮多路的,然后公司奖励也会作为善款捐给红十字会。带孩子参加的少,由于年纪还比拟小嘛,基本以学校和社区组织的为主。 第一,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时候,他们都谈到了在开展慈善活动的时候,会碰到家长不理解、不
15、支持的情况。但是笔者采访的这三位家长对孩子参加慈善还是比拟支持的,学校只要有捐助或者慈善义卖的活动,都会鼓励他们参加。但是带孩子参加社会上的慈善活动比拟少,一方面是没有渠道了解有哪些活动能够参加,有家长固然有带孩子参加的想法,但是知道的信息和自愿太少,也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对于社会上的慈善活动还存在顾虑。 第二,在对于帮助别人这样的 微慈善 行为上,家长也有不同的意见。有家长就提到了新闻报道过的扶老人反被诬陷的事,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在面对陌生人需要帮助的情况时,家长还是主张让孩子不要直接介入,而是通过报警或求助别人的方式来帮助。 除此之外,对于孩子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家长都是鼓励自个动手做,
16、比方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老人、帮助邻居等等,固然是不起眼的小行为,但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够从这些小事中学会奉献爱心,关心别人,这也是孩子的小小慈善之心的表现。 4.孩子在介入到慈善的经过中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在慈善活动结束后你们有沟通过吗?. 家长 A:孩子很开心,很有知足感。问她,她也讲下一次还要参加。孩子很热情,很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家长 B:他很开心的,像慈善义卖的活动,他买到了东西也帮助了别人。沟通不多,由于学校也反复在讲的,他们知道是做好事,是帮助别人,我们就不会专门去讲了。 家长 C:对孩子来讲能够玩,另外他也知道是帮助别人的,是在做好的事情,也会主动和我们共享他的经历,感觉很自豪的。
17、在对小学生做问卷调查的时候,提到了学生慈善行为的动机,很多学生以为帮助别人或者捐款捐物这样的行为是在做好事,能让自个获得知足。除此之外,也有一半的学生以为还能够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和奖励。孩子在参加慈善活动之后,都是心情愉悦,并带有知足感的。对于有趣的慈善活动,都争取以后还要继续参加。孩子们有帮助别人是做了好事这样的认知,讲明学生内心都是有一颗向善的心。同时家长和教师也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慈善行为的动机,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并不是单纯获得表扬或奖励,也不是为了让受助者回报自个,而是由于内心的利他心和蔼慈善心引导自个产生了这种向善的、利他的举动。怎样引导、激发他们的慈善心是家长和学校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18、 5.你觉得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慈善教育吗,能够谈谈您对慈善教育的看法吗?. 家长 A:有必要的。家庭和学校都有必要,低年级比拟缺乏这样的认识。首先从从语言上灌输,让孩子知道一些慈善的定义,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为家长,有迫切想法带她去参加慈善活动,让孩子感同身受。像慈善教育,书上的东西比拟书面,最好能介入到实际活动中,这样的慈善教育的方式比拟好,结合实际。如今的孩子大多数独生子女,6 个人围着他们转,已经习惯接受别人对他们的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在怎么去奉献爱心、帮助别人方面很缺乏。 家长 B:有必要。不过学校在这方面也讲的很多,经常教育他们要助人为乐,要关心同学,学校做的还是很到位的,我们家长讲
19、的也就少一点,有时候也怕误导孩子,所以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听教师的。 家长 C:当然有啦,学校的道德教育正能量还是很多的,思品课教育的也多。家长的话,还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也经常在生活中给他灌输这种概念。孩子都是有向善的心,但是由于年纪小缺乏识别能力,我们作为家长也教育他的,总之配合学校的工作,双管齐下,尽量引导他们往善的方向发展。 家长和教师一样,以为慈善教育对如今的孩子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可避免有着独生子女的一些缺点,比方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不懂得感恩等等,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收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在道德品质方面健康地发展,能够多为学会别人着想,能够有爱心,能多介入公益、慈善活动。因而对于慈善教育都是支持的,以为有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慈善道德教育,也都提到自个以后会更多关注慈善,和孩子多沟通这方面的内容,多灌输他们的慈善概念,带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同时也希望除了家长本身的典范作用外,学校也要多灌输慈善相关的教育内容,双管齐下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