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食物研究,动物学论文.docx
《猫儿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食物研究,动物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猫儿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食物研究,动物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猫儿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食物研究,动物学论文摘 要: 2021年11月 2021年4月, 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卫区对一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进行野化和放归, 采用人工投喂和无线电跟踪观察等方式方法研究其取食选择, 包括食物的种类、喜欢程度等。研究期间, 共记录到白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物有18科28种, 取食部位有果实、嫩芽、叶子等;动物性食物有鳞翅目Lepid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 4个目的昆虫。 本文关键词语: 白颈长尾雉; 野化训练; 放归; 食物; Abstract: From No
2、vember 2021 to April 2021, pre-release training and reintroduction experiments of Syrmaticus ellioti were conducted in Maoer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uangxi.During the training and reintroduction period, the food selection of birds, including species and preferencs, was studied by artifical fee
3、ding and radio-tracking techolog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uits, buds and leaves of the plant, which belong to 18 families, 28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ir diet.Besides, four orders of insects, such as Lepidoptera, Orthoptera, Hymenoptera and Coleoptera, were also found eaten by this pheasant. K
4、eyword: Syrmaticus ellioti; pre-release training; reintroduction; food;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又称横纹背鸡, 由于它多活动于地面, 也被称为地鸡, 主要分布于我们国家的华南和华东地区, 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广西和广东等地1,2。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有鸟类, 由于种群数量稀少, 分布范围狭窄, 被列为CITES附录物种、IUCN近危物种和我们国家级重点保卫动物3。为了增加野外白颈长尾雉的数量, 2021年到2021年, 广西野生濒危雉类繁育基地将人工饲养的74只 (2
5、549) 白颈长尾雉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卫区。 近年来, 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主要牵涉:白颈长尾雉的生态4,5,6,7、扩散8,9、繁衍10,11、栖息地及活动区12,13,14,15,16、能量摄入17,18、秋季食物组成19以及分子方面20,21,22。彭长根等19固然在1992 1993年对白颈长尾雉的秋季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 但选择的对象是野外采集到的标本,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研究时间处于秋季, 反映的是白颈长尾雉在野外的秋季食物组成。本文拟通过猫儿山保卫区野化放归白颈长尾雉的食物研究, 能够愈加深切进入地了解白颈长尾雉的食物选择, 以及白颈长尾雉与猫儿山森林
6、环境的生态关系, 对保卫区开展白颈长尾雉的保卫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1 研究区自然大概情况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卫区位于广西桂林市北部地区, 地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县3县交界处,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 19 110 31 , 北纬25 44 25 58 , 东西宽20km, 南北长23km, 总面积17 008.5hm2, 主峰猫儿山海拔2 141.5m, 为南岭山地越城岭主峰 华南第一高峰。保卫区内山峦挺拔, 地形复杂。猫儿山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 全区气候比拟复杂, 山顶年平均气温约7, 极端高温23, 极端低温-19, 山脚年平均气温1618, 年降水量2 509.1mm23, 相对湿度
7、经常在90%以上, 每年雨季时间较长。猫儿山每年有70%以上的时间雨雾较多, 尤其是海拔1 000m左右的区域。这种复杂的气候条件, 为猫儿山保卫区内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猫儿山保卫区植被丰富, 森林茂盛, 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垂直分布比拟明显, 从山脚开场到山顶的植被类型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人工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林和山顶灌草丛。海拔800m下面开场有人工种植的杉树林, 山脚有少量农作物分布在村庄周围和林区边缘24。 野化研究地点位于猫儿山国家级保卫区海拔1 100m左右的九牛塘保卫站附近。该区域以常
8、绿阔叶林为主, 并有一条小河贯穿, 有一条5m宽的公路通往山顶景区, 会有一定数量的汽车、摩托车穿行, 但公路外侧3m以外和高于公路的内侧植被原生性保存完好, 与相邻生境自然连续。 2 研究方式方法 2.1 人工投喂法 2021年11月8日 12月28日为白颈长尾雉的野化训练期间。野化训练的网棚位于猫儿山保卫区海拔1 100m左右的九牛塘保卫站附近, 以自然生境为基础, 选择有乔木、灌木以及禾本科分布的自然生境建立网棚, 并尽可能保证网棚内植被完好。 在野化经过的前期, 根据在野生濒危雉类繁育基地的饲养经历体验, 每次用型号为EL-1.2KJ的电子天平称1.5kg玉米和1.5kg饲料喂食, 在
9、天天上午7:00和下午16:00左右进行投喂, 确保每只白颈长尾雉天天有80100g食物, 以保证白颈长尾雉适应新环境所需的能量, 投喂后在距离网棚50m处进行观察。 野化1周左右, 白颈长尾雉死亡11只, 观察到食槽剩余玉米和饲料, 且期间内白颈长尾雉会刨食、跳跃取食, 讲明白颈长尾雉已经逐步适应了新环境, 同时将喂食的量减少到每次喂食1kg玉米和1kg饲料, 并根据吴龙敦等25的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食物选择研究以及史海涛等26的红腹角雉食性研究结果, 每次从野外大约采集1kg乔木种子、灌木果实以及一些禾本科植株, 并捕捉一些昆虫进行投喂。投喂之前进行分类鉴定, 以保证白颈长尾雉天天能够取食到与
10、野外环境类似的食物。 野化后期, 白颈长尾雉死亡6只, 将喂食量减少到0.75kg玉米和0.75kg饲料, 投食的植物量增加到2kg左右, 使白颈长尾雉以取食植物为主。利用天天的投喂时间, 观察记录白颈长尾雉取食的植物种类和取食的植物部位。 2.2 跟踪观察法 在2021年12月28日白颈长尾雉野化放归之后, 利用TR-4无线电追踪接收器对白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初期栖息地选择相对稳定的种群进行跟踪和观察, 记录白颈长尾雉啄食植物的种类和植物部位, 并采集植物样本, 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 2.3 解剖分析法 在野外跟踪观察经过中, 将发现的死亡的5只 (32) 白颈长尾雉个体带回实验室解
11、剖, 对嗉囊中的食物残渣进行鉴定分类并记录。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白颈长尾雉的取食方式 3.1.1 啄食 野化训练和放归后的跟踪期间, 发现白颈长尾雉直接啄食低矮的草本植物、乔木幼苗和灌木嫩叶, 地面上掉落的果子、种子和地上一些昆虫等。啄食是白颈长尾雉最常用的取食方式。 3.1.2 刨食 白颈长尾雉有时会用爪子不断地挖刨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和土层, 寻找能够取食的植物果实或种子、植物的根部以及土壤中的昆虫等。在野化用的网棚中和白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后相对稳定的栖息地, 经常见到有刨食的痕迹, 这也是白颈长尾雉常见的取食方式。 3.1.3 跳跃取食 在跟踪观察经过中发现, 白颈长尾雉有时会跳起来
12、啄食一些植物的嫩叶和花朵, 以及一些相对较高的灌木和藤本植物的果实。 3.2 白颈长尾雉选择的食物种类及喜欢程度 在白颈长尾雉野化训练期间, 总共采集到乔木种子、灌木果实、禾本科植株等18科27种, 分别占猫儿山植物190科的9.47%和猫儿山植物总种数1 500种的1.8%。除赤车Pellionia radicans、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等8科11种未取食之外, 白颈长尾雉取食的植物有10科16种, 华而不实包括网棚内的4科4种。天天不定量投喂捕捉到的昆虫, 包括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4个目, 投喂后观察到白颈长尾雉将昆虫全部吃完。 对死亡的5只 (32) 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