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民间通俗文艺发展探析,民间文学论文.docx
《抗日时期民间通俗文艺发展探析,民间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时期民间通俗文艺发展探析,民间文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抗日时期民间通俗文艺发展探析,民间文学论文随着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出于救亡宣传和煽动民众的现实诉求,通俗化运动吸纳了民间传统的地方文艺体式,以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所谓 旧瓶装新酒 的写作方式方法创作了大量的深受一般民众所喜欢的通俗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民众的战斗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识字不多、教育落后的广大民众提供了因地制宜的精神食粮。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事关民族存亡的伟大战争中,抗日通俗文艺以从未有过的重视程度和声势浩大的发展规模担当起了艺术本来也不该回避的民族战争中的功利化责任。 一、民间形式利用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在通俗化运动中,通俗读物编刊社及其他抗日通俗作家如老舍、老向等 以旧瓶装新酒 制作
2、了很多抗战通俗文艺作品。这些利用民间已有的小调、鼓词等早已固定的程式化的艺术形式制作的通俗作品,尽管发挥了抗日宣传的功利化作用,但这种 饥不择食 的对 旧形式 采撷和利用又是以丧失民族文学的艺术创新为代价的。尤其是小调式的填作,造成了 填词式 的 套作 ,一些新文学家对此深表担忧。 1938年4月26日(七月杂志社召开 宣传 文学 旧形式的利用 座谈会,如鹿地亘就担忧文学家对旧形式利用的热心会牵扯连累了 最优秀的艺术文化 的创造。他以为: 在艺术上, 旧形式底利用 差不多是毫无意义的。在艺术的创造上面,不应该把 应时 的东西给群众。不是时间的问题。我希望,一个月拿十篇无聊的东西给读者,倒不如写
3、一篇力作。 艾青对不加选择采用旧形式的态度更为鲜明: 我要讲我自个对于利用旧形式这一口号是取怀疑态度的。如其为了宣传不得不利用旧形式,我们也应该有利用的界线。宣传与文学是不能混在一起讲的。我们的文学革命已这么多年了,一开场,它就否认了旧形式,如今假如又把旧形式肯定了,将来不是又要重新来一次否认么?通俗读物编刊社的成员如顾颉刚、向林冰等对于旧形式的利用则持拥护态度。通俗读物编刊社在抗战前期就一直开展民众通俗文艺的文化实践活动,对民众的文化生活、教育状况非常熟悉,也看到了新文艺与一般民众的隔膜,因此明确主张把新的文化灌注到民众喜欢的旧的艺术形式当中,通过这种 旧瓶装新酒 的艺术形式普及民众文化教育
4、,逐步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顾颉刚很早就阐述: 我们用旧瓶子装新酒浆,是靠了详细的事实,不是单凭空洞的理想。只要这个办法,新的通俗读物才能使民众看得懂,听得懂;才能和民众接近,受民众欢迎,一切新的知识才能深切进入民间。 顾颉刚以为 旧瓶装新酒 是一种切合当时一般民众的接受方式。向林冰对这种采用旧形式的主张也进行了理论阐释: 形式的发展-由旧形式到新形式-有其逻辑的关联性。所以,不但初期阶段的新内容,经常存在于旧形式之中,经常在旧形式的卵翼之下而生长壮大起来,即为了创造新内容的新形式,也不得不根据形式的发展法则,以运用旧形式为起点;假如不于旧日形式的运用中而于旧形式之外,企图孤立的创造一种新形式,
5、这当然是空想主义的表观。向林冰从历史发展的互相继承和互相关联中阐述了新形式孕育于旧形式之中,旧形式的利用是发展新形式所必备的。这种新旧转换的理路过分看重了旧形式的惰性而没有看到怎样创造一种 推陈出新 的艺术形式。 茅盾也意识到了在新文学还没有真正走向群众的情况下利用旧形式的必要性: 二十年来旧形式只被新文学作者所否认,还没有被新文学所否认,更其没有被群众所否认。 新文学作者所当引以为惧的,倒是新文学的老停滞在狭小的圈子里。所以群众化是当下最大的任务。事实已经指明出来:要完成群众化,就不能把利用旧形式这一课题一脚踢开完全不理!一脚踢开是最便当不过的,然而群众也就不来理你。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