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作者杨静仁早期文学作品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族作者杨静仁早期文学作品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回族作者杨静仁早期文学作品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论文摘 要: 杨静仁15-19岁发表的文学作品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左翼文学的浸润影响, 显露出其独立考虑、敏锐观察的能力和文学才情。他早期文学创作文本的表层看不到回族的人物、生活和教的信仰、思绪、意象, 抒写的是某类 中国人 在现实中的见闻感受、思绪情怀、观点见解, 这在当代时期回族作者中是普遍现象。回族当代文学是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多样性的文学, 当代回族作者未明显表现回族族别和宗教精神信仰的作品, 同样是回族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关键词语: 杨静仁; 早期创作; 回族题材; 一 我在搜集和梳理当代时期回族文学文献的经过中, 发现鲜有西北地
2、区的回族作者 (1) , 这一状况令我质疑。因此, 我对当代时期陕、甘、宁、青、新的回族文学作者格外关注。在查阅西北抗日文化活动的书刊时, 意外看到了杨静仁1979年对自个早期文学创作的扼要自述: 九一八 事变后, 祖国山河破碎, 人民流离颠沛, 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走出校门上街游行、演讲, 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口号, 要求国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鲁迅先生和左翼文学着作的教育和启发下, 我们由同情劳苦群众, 进而初步懂得了求解放的斗争道路, 我从一九三三年初中二年级起曾以春魂、火花、铁奋等笔名, 在兰州各报刊发表文艺作品, 以幼稚之笔, 揭露国民的黑暗统治, 反映工农群众的苦难。1
3、 杨静仁 (1918-2001) , 原名杨希珍, 先辈世居甘肃省榆中县一个回族人聚居的村庄 连褡乡朱家沟村。青少年时期, 他与一批回族青年一道积极介入进步的社会活动。1937年10月底参加中国, 次年3月任兰州回民十分支部宣传委员。1941年3月转移到延安, 改名杨仁, 1948年改名杨静仁。中国成立后, 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名列举了(小六子忍不住了(失去狗子的哀伤痛苦(跳出了粉红色的梦圈三篇小讲。之所以讲上述补充和细化是 慎重的 , 在于文中对发表作品的详细时段交待较模糊, 例举作品的体裁未牵涉小讲以外的小品文、诗歌, 所举三篇小讲思想内容都是 揭露国民的黑暗统治, 反映工农群众的苦难
4、。这些信息很可贵, 但我总觉得对20世纪30年代的杨静仁来讲还缺少点什么。 为获取更多的信息, 能看到杨静仁早期文学创作的更多作品、更多侧面, 我根据以上线索, 翻阅了1933年至1937年的(西北日报和(甘肃民国日报 (现藏两报多有阙逸) , 并得到西北师范大学贾东方的帮助, 找到杨静仁1933年9月30日至1937年11月26日即15岁至19岁期间用笔名 火花 春魂 和 铁奋 晓云 在两报各副刊发表的12篇作品 (1) 。华而不实, 诗歌2首, 小讲5篇, 散文5篇。除此之外, 尚有一篇待查, 一篇待确认, 详细情况如下。 以上作品中, (阴影因原报阙逸, 未见到后半部分;(阴雨烦潮报纸将
5、标题误植为(阴两烦潮。待查的一篇为前述(杨静仁传提到的小讲(跳出了粉红色的梦圈, 该文这样概括小讲的内容: 写一个穷学生因被富豪子弟夺去了爱人而觉悟到必须改造旧社会。 这内容与(最后的觉悟一致, (最后的觉悟开篇小讲。因而, 疑两题或是同一篇作品。待考的一篇为载于1936年1月18日(甘肃民国日报 新潮的新诗(黄昏, 署名 静人 , 不能确认 静人 能否是杨静仁的另一笔名, 存疑待考。 (甘肃民国日报1928年由国民甘肃省部开创办理, (西北日报系1933年甘肃省开创办理的机关报, 这两份报纸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甘肃最为着名, 华而不实(甘肃民国日报出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上述两报的多种副刊
6、中, 值得提及的是附于(甘肃民国日报的(新垒, 这是杨静仁为干事之一的 学会 编辑的副刊。(前途一文位列(新垒首期首条。关于(新垒副刊的来历, 该期刊出的( 回教周刊 启事交待得很清楚: 本刊暂将栏地移作(回教青年, 以期由 学会 作普遍抗敌宣传。故将回教教义的介绍暂时停版。特此达知各位读者。主编人丁正照启。 也就是讲, 报纸将 以介绍回教教义于群众为宗旨 的副刊(回教周刊版面移交学会作 抗敌宣传 , 这既是当时国内大局和情势的必然, 也显现出兰州回族文化界抗日救国的决心和情怀 (1) 。 已确认的12篇作品堙没已久, 需要依次简介。 散文(回忆中的故土是当前查到的杨静仁文学作品, 抒写作者暑
7、假回乡返兰州后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 通过今昔比照, 深情回忆儿时美妙的一切。 新诗(无题是一首模拟五四时期 冰心体 的五行小诗: 冷清的床, 冷清的被。/床被内:冷清的心。/一刹时: /身体暖了床被。/但沸腾的热血总不能暖和了冰结的心。 新诗(秋感为(秋的诗丛 (四) 专栏所刊三首诗中的一首。面对自然界的秋风秋雨, 作者所忧所愁的却是社会现实:生命的摧残、河山的破碎、故土的凋谢和自个幻灭的心情。 小讲(阴影的主人公耐生是一个有志而活泼的中学生, 他在农村的家因水患房舍被淹, 父母兄弟死亡, 生活费无下落, 只好两次去信向朋友求救, 却渺无回音, 为此, 他深感忧愁、颓废与哀伤痛苦。 小讲(最后
8、的觉悟描写平日和蔼慈善的鸿生被到上海升学的女友抛弃后, 变成一个狂歌、哀号、诅咒人类、诅咒社会的神经质者。在看了 我 借给他的几本书后觉悟, 认识到自个的仇人不是夺去女友的富家子弟和背叛他的女友, 而是 杀人的金钱 , 女友是 作了金钱的奴隶 。他悬崖勒马, 跳出了粉红色的梦圈, 同时也越过了厌世的深渊 , 振奋重生。 小讲(小六子忍不住了描写贫困忧苦的青年农民小六子不堪 野鬼 催款委员X太爷对父母的恣意欺凌, 愤怒地用拳头打死了他。 小讲(失去狗子的哀伤痛苦描写一条名为 阿花 的小狗, 是没有妻儿的纱厂工人老陈的命、妻、孥 (儿女) 。这只狗是工友李老五三年前送给老陈的。阿花丢了, 老陈失去
9、了寂寞的慰藉、精神的支撑, 因过度哀伤痛苦发疯了。 小讲(你太不识相了描写警士王福授命 救国 的 新法 和巡长的训话。王福在五光十色的大街上巡查, 寻找男女同行、妇女奇形怪状等 败坏风俗的家伙 。他好不容易发现一对携手同行的夫妇, 上前呵斥却挨了男子一记耳光, 报告上司王巡长后, 遭到 太不识相 的责骂, 这令王福百思不解。 散文(阴雨烦潮抒写 我 在阴雨连绵时节的感怀。由一只死于雨水和饥寒的麻雀, 联想到 很多人类的命运 。 散文(哀屈原是读屈原(九章中的(涉江的感想。文中否认成讲, 以为屈原的悲情绝非因楚王的遗弃而生, 他是为不能发展国家的经济、为不能实现自个的抱负而哀伤痛苦伤痛。 杂文(
10、谈文帮抨击报刊编辑以 帮 取文、压制挫伤很多有希望的青年作家的不良现象。这篇杂文应当是有感而发的, 但详细的针对性不明。 随笔(前途 国家民族的前途与个人的前途鼓励国民 卷入积极救亡的洪流 。全篇以一连串排比句式和铿锵的语调, 阐释 国家民族的前途与个人的前途的一致性 。 二 杨静仁早期文学作品当不止当前搜索到的12篇, 但透过这些作品, 仍可清楚地看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左翼文学对这位西北学子的浸润和深入影响。这表如今:其一, 各篇作品的文字都是新文学倡导的 白话文 , 即当代汉语;其二, 作者顺应时代主潮, 着眼于阶级对立的普遍性叙事, 关注被压迫阶级的不幸遭遇和个人对黑暗现实的反叛抗争;其三
11、, 作品中对冰冷现实和凋谢故土的痛切、对弱小生命脆弱的感伤、对工农疾苦的关注、对屈原历史评价的颠覆、对文坛乱象的不满和挖苦、对社会不公不义的抨击、对投身全民抗战的呼唤, 饱含着青少年时期杨静仁的一腔忧国忧民情怀。 就作品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看, 1933-1934年的诗歌(秋感(无题和散文(回忆中的故土、小讲(阴影, 充溢着一个少年学子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愁闷、孤单、忧郁的情绪。1934-1936年的小讲(最后的觉悟(小六子忍不住了(失去狗子的哀伤痛苦(你太不识相了, 散文(阴雨烦潮(谈文帮(哀屈原, 写作内容超越了一己的愁苦悲戚, 虽还有隐隐的惆怅, 更多的却是对不公平社会乱象的抨击和对底
12、层工农的同情。1937年的(前途则坚定地以祖国前途为首要, 呼吁人们融个人命运于国家命运之中。不同时期作品的内容和格调, 呈现出杨静仁1933年到1937年五年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视野的扩大, 十分是靠近和参加后, 思想境界逐步变化和提升的轨迹。 杨静仁称自个15-19岁之间的这些作品是 幼稚之笔 , 并不完全出于自谦, 从艺术表现来讲这些作品确有幼稚之处, 但作为他真情实感的抒发挥洒, 也展现出他对社会现象的独立考虑, 对自然和生活现象细致敏锐的观察, 显露出其熟练运用当代汉语的能力和不俗的文学才情。 小诗(无题以 冷清 的床、被和 冰结 的心为意象, 借冬夜入睡由冷转暖而心仍冰结的感受,
13、 抒发出一个热血少年对冰冷现实的深深失望。细读另一首(秋感: 四处都是秋!/四处都是愁!/秋风, /摧残了生命的花球, /凄雨, /滴碎了沉重的心头, /征雁, 啼坏了啜泣的楚囚;/四处都是愁!/四处都是秋!/破碎了的河山, /涂满了新仇旧仇, /那凋谢的故土, /我将归休去休, /这幻灭的心情, /还是今忧昔忧;/四处都是秋!/四处都是愁! (原刊标点多有误植, 经引者校正) 。在诗中, 秋 和 愁 一体, 万木凋谢肃杀的 秋 就是今忧昔忧的 愁 , 个人心情的沉重、幻灭与河山的破碎、故土的凋谢纠缠交融, 并以 四处都是秋!四处都是愁! 开篇和结尾, 反复咏叹。不管是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14、 还是节拍的和谐、韵脚的讲究, 显然都下了一番功夫。试看大致同时期回族刊物上几首回族青年学子的咏秋诗作。张秉恕的(秋风: 我来时还是满园的盛花, /如今呢? 都已凋落了。/长夜里, 凉气中, 充满了肃杀之气, /秋风啊!秋风!你便是将来残幕的消息。 3明德中学马宏的(秋来了: 秋儿啊!你为什么 /风萧萧!雨淅淅!/洒得梧桐满地!/难道告诉我们秋日到了吗?可恨的秋儿啊!你为什么 /起了狂风又下猛雨!/下了猛雨又是狂风?/你知道 当秋风来时, /一般的人们, /有无限的痛苦, 无限的凄凉!风潇雨淅的秋儿啊!/愿你快点儿走吧!愿你快点儿走吧! 4成达师范四年级李荣昌的(秋月: 一轮皓月悬空中, 独倚
15、庭前百丈松。手执书卷朦胧去, 耳边尚存蟋蟀声。 5西北中学初二李仲华的(秋深了: 阵阵的细雨, 阵阵的秋风。/把树上的叶儿打黄了, /把地上的草儿吹枯了, /十足表现着深秋的特征。/在半枯的黄草里, /蟋蟀、纺织等正在悲鸣。/它们也是惧寒畏冷。/假如你是一个孤客, /独宿在荒郊逆旅中, /听到了这样的悲曲, /怎能不引起了, /家庭的美梦, /故土的深情。/阵阵的细雨, 阵阵的秋风。/高高的白云下, /时时可见到三两只南向的飞鸿。/夜深了的景象更觉触景伤情。/长长的街上寂静无声。/独作坐屋中的我无限的怀疑与惊慌恐惧。/人的一生, /正是一场大梦。/日日穿梭, 催人老。/转眼间, 英勇的少年变作
16、了白头的老翁。/巷尾传过一阵锣声, /惊醒了我的美梦。/呀!秋深了! 6 (原刊标点多有误植, 经引者校正。) 且不解读评点各诗对秋景的感染怎样, 仅就艺术表现看, 无论是诗作意境的营造, 还是韵律的讲究、文字的锤炼, 杨静仁的(秋感显然更胜一筹。 散文(回忆中的故土用比照的手法展现故土的过去和如今。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自然伟大而幽美, 乡民朴厚勤劳俭朴, 家庭充满天伦之乐;如今的故土是恶劣的:荒年吃去的树皮没有复原, 乡民们在恶风洪水中挣扎, 在土匪的枪弹中求生。通过比照, 引出对儿时美妙的思念。(阴雨烦潮散文选择屈原自叙放逐江南行迹、表示出诗人高洁情操与黑暗混浊现实生活矛盾的(涉江, 抒
17、发自个重估屈原悲情的见解。文中用散文诗似的文句概括(涉江的内容, 描绘叙述自个的感受: 这小的页片里, 有着血和泪的沟通, 恨和恋情的结晶, 还有那对祖国的热忱, 逢时不遇的悲忿, 欲去不得欲留不能的犹豫悲戚, 惨情。并且是那么自然!那么生动!似乎不是用笔描在书简上的人类所露的感情, 而是巍峨高山的深纹, 宏伟长川的波光。 作者以为 吾不能变节以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 是(涉江中的警语, 更是捉住历史枢纽的铁律。 彷徨, 彷徨, 这失志者涉江的情调, 银铃般地震响在耳内;悲伤痛苦愁思使得他似玫瑰般的凋谢。但是, 他是不是单纯地仅为楚王的遗弃而哀伤痛苦?不, 绝对地不, 他是为不能展其经济而哀
18、伤痛苦!不能酬志而伤痛! 因而, 在从前以为屈氏不忍离君而有的伤痛, 那只是为封建势力摇旗呐喊, 如今我们要给屈氏以重新的估价。 最后, 随手拈来萧伯纳感慨 超人 生前死后境遇的话语和贾谊(吊屈原赋 横江湖之鳣鲸兮, 固将制于蝼蚁 两句, 沉着不迫结束全文。 几篇小讲都是截取生活中一个片段展开叙写, 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人物欠饱满。(最后的觉悟虽在构造和表现方式上用了心思, 通过作者 我 对朋友鸿生往事的追述和鸿生写给 我 的一封信, 叙写他思想感情的前后变化, 但全篇讲教大于形象。比拟出色的是(小六子忍不住了和(失去狗子的哀伤痛苦(你太不识相了三篇 (1) 。(小六子忍不住了通过小六子自
19、白似的内心独白, 叙述出催款委员欺辱父母的恶行和他从愤懑于心到出手复仇的来龙去脉。小讲开始捕捉小六子快意吐痰的细节描写, 值得圈点: 啐 一口淡黄的浓痰被小六子用老大的劲咳了出来。在惨白的月光下, 痰发了光, 射在路头, 沾上一层灰色的沙土。小六子高兴啦 仿fo一颗石子正中在那野鬼的脑壳上。 (失去狗子的哀伤痛苦中的工人老陈, 因丢失生活中的唯一伴侣和寄托 一只小狗而失智发疯, 沉重地揭示出底层劳动者的无助、孤寂和辛酸苦痛。(你太不识相了类似速写, 用轻松诙谐的挖苦手法勾画城市繁华街道的一个详细场景:上司布置的 任务 与警士王福不识相的 执法 之间的矛盾, 辛辣挖苦 新法 的迂腐和 执法 中看
20、人下菜的陋习。 三 杨静仁出生于教教职人员家庭, 在回民聚居的朱家沟度过童年光阴, 到兰州上学后寒暑假都要回到农村度假, 与那里辛劳淳朴的回族乡民有密切接触。在兰州得以结识其他回族进步青年, 抗战爆发后杨静仁介入将原有的 学会 改造为兰州回族青年抗日救亡的进步组织, 并担任负责人。他屡次到兰州回民聚居各坊宣传演讲, 后又介入改组 回教教育促进会 , 中选为常务委员和相当于秘书长的委员会书记 (1) 。不管是幼年时的玩耍嬉戏, 还是进入小学、中学读书, 还是投身社会活动, 他一直同回族青少年和回族民众保持着严密广泛的联络, 从来没有脱离回族人。考察杨静仁的家庭出身、生长环境和结交的校内外友朋同志
21、, 他的文学创作应当有回族人的身影、生活。可是, 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宗教精神、信仰和中国穆斯林的常用语汇, 很难判定他小讲所写的中学生耐生、鸿生和青年农民小六子、纱厂工人老陈、警士王福等是回族人还是汉族人 (2) 。即使在学会编的副刊(新垒发表的杂谈(前途, 也是面对全体中国人, 没有一句专门针对回族人的话。 杨静仁早期作品文本表层看不到回族的人物、生活, 看不出教的信仰、思绪、意象这一现象, 在当代时期回族作者的创作题材内容中绝非孤例个案。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场创作的马宗融, 三十年代开场创作的沙蕾、沙陆墟、桂涛声、白平阶、郭风、穆青、李超, 四十年代开场创作的胡奇、马德俊、马瑞麟、木斧等
22、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些作者中, 有的绝大部分作品、有的全部作品, 都没有直接表现回族人生活, 都没有明显表露教信仰。一些就读于注重宗教教育和宗教气氛学校的学子, 在学校刊物和其他回族刊物上 (如荟萃成达师范学生作品的(成师文荟、西北中学学生办的(西北周报和(云南清真铎报的 明中学生成绩专号 等) 发表的大部分诗歌、随笔、杂感、游记, (月华(月华周报(晨熹(突崛(震宗报月刊(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等主要回族报刊上刊载的大部分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即事感怀的新旧体诗和随笔、游记, 也没有直接表现回族人的生活或教信仰、仪式、风俗 (3)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堪称重要值得一议的问题:用如何的文学观念
23、看待和解读当代时期回族作者作品题材内容的民族性。 让我们暂且离开杨静仁的作品, 看一首被论者以为 表现民族生活 的诗作, 这就是比杨静仁年幼11岁的云南诗人马瑞麟1947年发表于(云南日报 驼峰的(父亲和他的黑布袄: 孩提时难忘的一个清早, /我和锄头站在一起比高, /还认认真真问父亲:/ 阿达, 我有几岁了? 父亲不讲我有几岁, /只拉拉他的黑布袄, /笑着摇摇头:/ 你?没有他老 黑布袄哟黑布袄, /早些年就见父亲穿着了, /穿着在田里拔草, /穿着在田里撒肥料。旁人问:/ 你怎么不脱掉? /父亲讲:/ 脱了就病了。 我在外漂泊了几年, /生活把我又赶回山坳。/回到家里一见父亲, /泪水忍
24、不住往下直掉 父亲脸上皱纹摞皱纹, /驼了脊背弓了腰, /然而还是那样穿着那件破布袄, /风里雨里拔草撒肥料 拔了一辈子野草, /撒了一辈子肥料, /幸福始终没有拔来, /灾难始终没有撤掉。我为可怜的父亲痛心, /我为中国的农夫气恼。/不知天边的那颗启明星, /何时才能在这儿照射? 7 这篇佳作从发表到如今, 遭到无数好评。值得注意的是, 有论者将它列为马瑞麟 表现民族生活苦难的诗歌 之首, 讲: 写了孩提时自个的回族父亲穿着黑布袄劳苦耕农 这种对民族的期盼与祈望, 通过单纯无华的语言铺展开来, 深深地突显了作者对本民族人民强烈的爱意与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8217还指出, 在他的另两首诗写自
25、个家庭的诗作(家书和(破屋中, 作者给予了贫困的回族人民无限的疼惜与爱恋 8219。 (父亲和他的黑布袄所写父亲 脸上皱纹摞皱纹 的面容, 驼了脊背弓了腰 的体形, 绘出了辛勤劳作一生的父亲 一位老农的外形特征, 但讲不上是回族人的突出民族特征。诗中最重要的细节是父亲的 黑布袄 。黑布袄是中国南北方农民的普遍装束, 要讲 特征 , 那是中国农民穿着打扮的普遍特征。除此之外还有 我 对父亲的 阿达 这一称呼。在我们国家南北都有一些地区 (四川藏汉杂居区、川滇的彝族、甘宁青等一些地方) 称父亲为 阿达 或 达达 (大大) , 这不过是方言, 亦不具备民族特征。能够讲, 假如不知诗人的族别, 就诗的
26、内容看, 写的是一位一辈子辛勤受苦的可敬山村老农。论者所言 回族父亲 深深地突显了作者对本民族人民强烈的爱意 作者给予了贫困的回族人民无限的疼惜与爱恋 , 都是从已经知道作者的回族属性出发反向推导解读的。由于诗人出生在贫困忧苦的回族农家, 他笔下的父亲当然是回族的劳苦耕农, 他对父亲的疼惜与爱恋, 当然具体表现出出对挣扎于贫困的回族农民的疼惜与爱恋。也就是讲, 当诗人的回族身份确认后, 才判定出诗人的(父亲的黑布袄和(家书(破屋等诗作的描写对象、思想感情、心理活动是属于回族人的。 回到杨静仁的早期作品。他的诗作和散文抒写的无疑是一个兰州回族青年学子在现实中的见闻、感受、思绪, 小讲描绘的也多是
27、生活在西北甘肃的人物和场景。假如上述对马瑞麟(父亲的黑布袄一诗的诠释解析符合逻辑, 言之成理, 那么, 杨静仁在兰州所写散文(回忆中的故土, 对回族人聚居的故土朱家沟村的挂念思念, 对故土美妙过去的回味和对当下恶劣处境的悲愤, 是不是描写了故土回族农民悲惨的现实境况呢, 是不是抒发了对故土回族农民的关切和感情呢?而在(秋感(无题和(阴雨烦潮(哀屈原等不针对故土家园纯属抒写个人感怀的诗歌散文中, 他那冬夜里 冷清的心 , 他那与河山破碎、故土凋谢融为一体的 四处都是愁 的秋感思绪, 他那雨天 我为着可怜的小鸟哀伤痛苦, 亦为着很多人类的命运泪流 的惆帐哀伤痛苦, 他读(涉江后对屈原遭遇的悲愤,
28、他在(小六子忍不住了和(失去狗子的哀伤痛苦(你太不识相了(阴影等小讲中对底层工农悲苦境遇的同情、对社会怪象的揭露, 是不是从一个回族热血青年的心田里流淌出来的呢, 是不是一个回族青年面对现实生活的思绪和感情呢? 题材作为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 是由作品详细描写的人物或生活事件、现象和华而不实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两个方面构成的, 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叙事类作品能否以回族人物、生活为题材, 能否具体表现出了回族人的宗教信仰、生活风俗较为明显, 不难判定。抒情类作品中的赠友、送别、怀念之作, 对象明确, 易于辨别, 而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即事感怀之作则需要知人论文、体察辨析。言为心声, 声自
29、 我 发, 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述怀, 文学作品中总蕴含着作者的思想立场、价值判定、审美情趣。叙事、抒情作品的主体既是回族人, 那么, 不管书写何人何事、何思何念、何感何情, 总蕴含着回族人的某些见闻感染、思绪情怀或观点见解, 然而, 假如读者不知晓作者的民族属性, 所能破解的, 还是某类 中国人 的所见、所思、所感、所议。 在存在着民族歧视, 甚至压迫的历史时期, 大多数回族人不管何时何地, 都不会忘记自个的民族属性和宗教信仰。但我们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大量看到的是这种状况:回族作者没有彰显自个的民族属性和意识, 张扬作品内容的民族特色, 反而隐匿自个的回族属性, 消解作品内容的回族特点, 而
30、将之尽量维系或纳入 中国人 阶级的和社会的普遍性叙事抒写之中。 中国人 涵盖 回族人 , 抒写某类 中国人 的情怀、理想、追求, 同表示出 回族人 的民族属性、宗教精神合而为一, 成为当代时期诸多回族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这里仅举两例:沙蕾在(祭 献给抗战阵亡的将士们这首8节32行的诗中写道: 敬一个/最沉默的花圈, /致祭于你们。/不夜的灵前。啊, 你们正义的斗士, /你们堂堂的男子!/当晨曦敲碎夜幕, /你们还是不醒的长眠! 在清流环伏的乐园中, /让我们互慰辛劳;/当我方最后的凯歌扬起, /我们再一同欢呼, 舞蹈。 9全诗是一个中国人对所有抗战阵亡将士的讴歌和祭奠, 华而不实 在清流环伏的
31、乐园中 一句加有如下注释: 凡为正义战而殉命的, 真主为预备清流环伏的乐园, 使之久居。见(古兰经章, 有的表露了宗教精神, 其他280余篇咏叹对象是颜回、勾践、曹操、洪秀全、袁世凯、孙中山等汉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中的人物, 马君图对这些人物或褒或贬或赞或斥的立场和情怀, 显然与他抒写回族人物、表露宗教精神之作一样, 表示出的都是这位回族诗人的同一历史观、价值观、审美观。 当代时期的回族文学是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多样性的文学。在看待当代文学中回族文学的题材内容时, 既要彰显那些显性表现回族人及其生活、具体表现出宗教精神的作品, 开掘那些隐性反映回族人生活和思绪情怀的作品, 也绝不能忽视轻慢那些文本
32、表层看不到宗教精神、信仰、风俗, 但表示出了 求知、进取、服从、团结、爱群、效忠国家、服务社会等 回族人 固有之精神 的作品。如若将能否直接表现教精神信仰作为唯一标准, 忽视与宗教精神融贯的中华文化表现, 忽视文学反映生活表示出情感的多样性、特殊性、复杂性, 将题材内容更丰富的 回族文学 完全等同于 宗教文学 , 那么, 在这一文学观念观照下, 当代时期回族文学本来丰茂多姿的生态, 将被人为芟夷, 变得稀疏而单调。推而广之, 二十世纪后半期前26年的回族文学便是荒芜之地, 而近40年来学界筚路蓝缕对于古代、近代回族文学的梳理和描绘, 则成了水中捞月、沙上建塔, 这显然不是正视历史真实相貌和实际
33、进程、尊重文学反映生活特点的正确文学观念。 正如我曾经申讲过的, 当代时期回族作者的非 回族题材 作品, 也是回族当代文学创作主体的组成部分, 它们以回族人的视角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抒发了作为 中国人 的回族人的思想感情, 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多民族的作者和内涵, 有形无形地促进了回汉文学之间的互相沟通、影响、作用和交融。基于这一认识, 综观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在回族民众中及当代中国文坛上的影响, 我以为, 单就作家作品论, 能置身回族当代文学史主要叙写对象之列的, 既应有全部或多数作品直接写回族人、回族生活的如薛文波、绿杨 (杨正旺) 、达悟呆 (马成化)
34、、姚欣则、纳忠 (子嘉) 等以及回族报刊上那些有特色的诗歌、散文、纪实和小讲, 也该有部分作品直接写回族人、回族生活的如马宗融、沙蕾、白平阶、马君图、胡奇、马瑞麟、马德俊等, 和作品基本没有直接牵涉回族人、回族生活的如丁竹园、沙陆墟、郭风、穆青、桂涛声、温田丰、木斧、张央等 (1) 。当然, 那些擅于旧体诗词的作者及其和具有艺术水准的旧体诗词佳作, 也理当有适当的位置。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杨静仁.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州学会和回民促进会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肃文史资料选辑:是贾东方查到并提供应我的。 3 (新垒只刊出第一期, 1937年12月以后未见刊出。 4
35、(阴影未见后半部分原文, 这里不作评析。 5 以上据杨静仁(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州学会和回民教育促进会, 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0年1月。 6 在小讲(最后的觉悟鸿生的信中出现过 上帝的灵光使我从垂死之路上引返回来 等语。教信仰者称 主 真主 安拉 , 不会称 上帝 。 7 有的回族刊物还明确表示, 所载文学作品 不入教义 或能够 与回教无关 , 如(云南清真铎报编者讲: 本报杂俎栏五期以前各诗, 虽未入教义范围, 然亦乐趣所在, 故备一格, 以供读者玩赏。 (编余, 载(云南清真铎报第6期, 1929年7月。) (清真铎报 本报投稿简约第一条称: 凡有关回教之阐述, 均欢迎来稿。本教人之文艺作品, 虽内容与回教无关, 亦可酌为刊载。 (清真铎报新15号, 1945年5月15日。) 8 晋城书局, 1924年。华而不实, 咏叹回族人物的以(咏清史诗十一首为题 (实际载12首, 另一首为(回部准噶尔) , 载于1925年1月(回光第2卷第1号。 9 这里未列翻译家。在所列创作者中, 1950年后, 十分是1979年后继续写作收获颇丰的有沙蕾、郭风、穆青、胡奇、马瑞麟、马德俊、沙陆墟、木斧、张央等, 华而不实, 马瑞麟、马德俊、木斧在表现回族生活方面有很大跨越, 获得了新的成果。马宗融、薛文波除着译外, 对推动回族文化文学还有更多方面的奉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