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悲秋赋与中国悲秋赋的异同,东方文学论文.docx
《韩国悲秋赋与中国悲秋赋的异同,东方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国悲秋赋与中国悲秋赋的异同,东方文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韩国悲秋赋与中国悲秋赋的异同,东方文学论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三大时间悲情形式中,悲秋是华而不实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从 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开场,秋天到来,季节变迁引发了中国的诗人们对于人生的无限感染、联想,激发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怀又影响了我们的邻国 朝鲜。古代朝鲜的辞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模拟中国的辞赋,但在模拟中又有开拓,展现着朝鲜民族自个的特色,值得我们研究。(韩国文集丛刊是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辑影印的大型丛书,收录了新罗、高丽、朝鲜朝时期的重要文集 212 种,是当前搜罗最为齐备的韩国文集汇编,华而不实收录了大量的赋作。本文将对华而不实的悲秋赋
2、进行探析,试图梳理出韩国悲秋赋与中国悲秋赋的异同。 1 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从(易经提出这一讲法后, 阴阳 就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 五行,是中国人的思维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2000 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 因而,集中表现阴阳五行思想就是中国哲学构建的宇宙图式,这就是中国文学中的悲秋情结产生的哲学背景。在 秋 的文化构造中,秋在五行中属金,秋主 萧杀 ,所以在官职上与刑官相应,(吕氏春秋 仲秋纪讲,秋天, 申严百刑,斩杀必当 ,这就是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 。按阴阳,秋冬属阴,按五德五性,秋属清凉,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将这一切形容为 其意萧杀,山川寂寥 ,因而
3、在秋天难免令生者怀念死者,妻子想念在外的丈夫,征夫行役思乡,或怀古伤今,思故国感不遇,这华而不实蕴含着深入的人生意义和生命意识。所以, 史前人类神话思维的拟人化逻辑早已在秋天的景象与生命的衰老和死亡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象征联络。 神话思维推动了文学中 寓情于景 的构成。 (诗经和(离骚中已经牵涉了对秋意象的描绘,通常我们只以为这是悲秋主题的萌芽,其真正的源头应该是宋玉的(九辩。(九辩建立了主客观一体的悲秋形式,并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事物的联想,赋予了秋天以悲剧内涵。草木成熟的同时也意味着衰亡,而人的生命亦然,自然与生命构成了同构形式,春天常与人的青壮年时期相对应,生命的晚年则常指代为秋天,人生
4、一世,就像朝露易曦,草木易凋,如过客般匆匆而过,中国文学的悲秋情结,完全着眼于今世生命的短暂、无常,透露出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伤痛苦。 除此之外,悲秋主题还同个体的人生境遇息息相关,它对生命价值在人生经历中的消解感到伤感,因此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认识社会的价值。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常表现光阴易逝、白驹过隙,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因而有杜甫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功业未成的嗟叹,如杨炎正的 寒眼乱空旷,客意不胜秋。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有作者怀才不遇的喟叹,如辛弃疾的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能够讲,这是悲秋主题的升华,超越了对个人情怀的抒
5、发,而上升到国家和历史的高度。杜甫的(秋兴八首正是这一境界的代表,南宋诗词中的悲秋也常与忧国相联络,正如黄遵宪所讲: 丈夫感慨关实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2 (韩国文集丛刊中的悲秋赋 中国的辞赋早在新罗统一初期就传到朝鲜,发展到高丽中后期,辞赋的创作已经初具规模,但真正繁荣起来是在高丽光宗九年,随着科举制度的施行,赋被设定为考试科目之一。(东人诗话载: 高丽光、显以后,文士辈出,辞赋四六,浓纤华丽,非后人所及。 到成宗时,50 岁下面的文臣,每月必须交3 篇诗和 1 篇赋,地方官员每年也要交一定数量的诗赋。于是,朝鲜的士官和学者们都很重视对辞赋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赋的发展。 笔者从(韩国文集丛刊
6、中的赋作里面整理出12 首有关悲秋的作品,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下面两类。 2 1 由悲秋而引发的考虑 蟋蟀是秋天常见的昆虫,它感秋而鸣,声音酸楚,很容易牵动读书人敏感的神经,听蟋蟀声而悲生命易逝,在中国诗赋中比拟常见。李荇的(蟋蟀俟秋吟描写了一介书生正抒发 皓首缝腋,恨修名之不立,叹流光之倏忽 之情时,突然听到了蟋蟀的叫声,想到蟋蟀 尔其斑质赤翅,变化而成者耶,不飞不走,跳跃而行者耶。露处草食,与世无营者耶,不以喙鸣者耶,在野在宇,随处而寄生者耶 ,于是引发一番考虑,以为 时乎未至,守寂寞于一经,时乎既遇,作羽仪于大庭,蔚风云之会合,振名声于雷霆,搏九万而大鸣 。最后作者心境平和了,从蟋蟀身上总结
7、了一番道理: 日月过鸟,乾坤浮萍,品物万殊,兴化不停,各乘时而自得,俄索然而无迹,乃物我之所共。孰能后天地而不灭,所可恃者,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不为得而喜,不以失而伤,安时处顺,乐乎天常。 蟋蟀应时而鸣,与世无争,让诗人学习到了为人应乘时自得,不以生死得失而喜悲,顺应天时,乐乎天常。这篇悲秋赋可谓是独出心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金絿在他的(秋声赋中对悲秋这种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写道: 当岁行之向暮,值蓐收之司节,洞玉宇之寥泬,淡万象之萧索。 秋天是一年之暮,是万物冷落、萧索的时节,朱箔在(古诗十九首诗讲中道: 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 面对这种时序变化、世间万物即将结束的季节,人们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