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诗学观点的误读矫正--与《艾略特诗学观点质疑》一文作者商,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
《艾略特诗学观点的误读矫正--与《艾略特诗学观点质疑》一文作者商,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略特诗学观点的误读矫正--与《艾略特诗学观点质疑》一文作者商,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艾略特诗学观点的误读矫正-与(艾略特诗学观点质疑)一文作者商,汉语言文学论文内容摘要: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论文问世.对他的评论一直是学界的热门之一.而当国外对其的研究历经了从赞同到怀疑,进人纵深境地的时候,综观中国的艾略特研究,我以为却始终停留在表层和肤表上.不管是对他诗学理论的歪曲理解和对他诗歌的无意贬损,还是对他诗歌和诗学理论的祖先为主的、讲一不二的、不加深思的认识上,都表现出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偏执的存心故意误读.这种误读,并非一人一时的情况,而竟然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定. 十分是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着名论文:(
2、哈姆莱特及其他问题( Hamlet and His Problems),写作年代与(传统与个人才能几近同时在该文中,艾略特尊崇莎士比亚为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但同时又语出惊人: (哈姆莱特决不是莎士比亚的杰作,它肯定是一部艺术上的失败之作.这个剧本在多方面令人迷惑不解,而且比任何一部别的剧作都更令人感到不安. 推究其失败之原因,他认定是由于 艺术的不可避免性在于外界事物和情感上的完全对应,而(哈姆莱特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应,换言之,哈姆莱特的个人情感和外部事物之间缺乏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一种他名之为 客观对应物 的东西.艾略特随即详尽地解释了这一概念: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寻找一个 客观对应物
3、 ,即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历体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即唤起那种情感.假如你研究一下莎士比亚比拟成功的悲剧作品,你会发现一个特别准确的对应:麦克白夫人梦游时的心境是通过巧妙地堆积一系列想象出来的感觉印象传达给我们的;麦克白在听到他妻子的死讯时讲的那番话,使人觉得他好似是有一系列特定事件中的最后一个释放出来.艺术上的 不可避免性 在与外界事物和情感上的完全对应.而哈姆莱特无从表示出情感的支配,由于这种情感超出了出现的事实.有人以为哈姆莱特和作者是统一的,这种观点在下面这种意义上能够成立,即哈姆菜特在没有客观对应物下的困感是其创造者面临
4、着自个的艺术难题时的困惑的延续.哈姆莱特面对的困难是:他的厌恶感是由他的母亲引起的,但他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厌恶感的客观对应物.他的厌恶感包括并超出了她.因此这就成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无法使它客观化,于是只好毒害生命,阻延行动.艾略特在这里想表示出的意思是:(一)作家唯有诉诸于客观象征物,包括意象、场景、事件、典故、引语等(其艺术功能是为作者的情思提供物质载体),才能以较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完成情感的艺术表现.(二)优秀的诗人能得心应手地借助有规范和约束功能的表现手段-客观对应物,赋予自由无序的情感以凝定的形态、确定的秩序,并将其转化为自由灵敏、复义多变的象征,把个人情绪转变为普遍情感,以此
5、表示出诗人的文化批判、人性解剖和哲学考虑.寻溯一部近代文论史,不难发现, 客观对应物 就其作为一种文学观念来讲,具有鲜明的 当代性 特征.不错,传统文学中亦不乏象征、暗示等因素,例如在但丁(DanteAlighieri,1265-1321)的(神曲(Di-vine Comedy)和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 的(天路历程(The Progress of Pilgrim)中,就有不少精彩的象征描写,而且也颇有深度,因而得到后人的交相称赞.但我以为,这充其量只是一种语言修辞学手段、一种自发性的美学追求,并且依违不定,难以规模.尤其重要的是,它并未上升为一种整体性的构造原则
6、.而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是:对于 象征 (symbol)手法的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以求到达主客观之间的契合,乃是包括艾略特在内的很多当代派诗人的普遍特征.不妨试举一二例以为佐证.爱尔兰的大诗人叶芝(W. B.Yeats, 1865-1939)讲过: 一种情感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 、形状,或兼而有之的物体之前,是不存在的,或者讲,它是不可感悟的,也是没有生气的. 晚近的美国大诗人庞德(EzraPound,1885一1972)在阐发他的意象派纲领时,也声称要建立 情绪的对等值 .他所谓的意向是 一团思想和情感的复合体 ,以求到达象征意蕴的目的.显而易见,这些信手拈来的例子均可与 客观对应物
7、 的观念互文见义、相互发明. 从艺术表现的审美效应来讲, 客观对应物 的理论价值也不可小觑.根据施科罗夫斯基( Viktor Borisovich Shklovskii, 1893-? )的讲法,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由于感觉经过本身就是目的.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自然,我们不必像他那样走极端,但他的话指明了 陌生化 手法在接受经过中的重要意义.不消讲,艾略特在诗歌中运用大量的意象、场景、典故、引语等客观对应物,绝非无的放矢,而是为了使诗歌的形式复杂多变,意象弯曲复杂多重.借用接受美学(aesthetic
8、s of reception)的讲法,这最终使文本变成一个意蕴大量 意义空白 的召唤构造,它拓展了读者的等待视野,调整了读者的阅读心理程式,进而吁请他们进人艺术本体世界,积极介入文本 意义 的创造;同时对于作家而言,也考验和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最终使当代诗歌表现复杂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成为可能,超越了文学上的简单直感.固然艾略特在提出 客观对应物 观念时并未接触到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但这种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思想背景之下的类同,恰好印证了钱钟书的论点: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我以为, 非个性化 是艾略特整个理论的核心和主脑, 情感逃避 则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补充和发挥.这两者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