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器、琴曲与先秦士人的精神生活,音乐论文.docx
《琴器、琴曲与先秦士人的精神生活,音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琴器、琴曲与先秦士人的精神生活,音乐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琴器、琴曲与先秦士人的精神生活,音乐论文古琴,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丝弦乐器,相传上古时期都有关于它的传讲。然而对于古琴确切的创制年代历代琴家及研究学者观点不一,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1伏羲讲。蔡邕在(琴操中讲: 昔伏羲氏之作琴,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 (太古遗音中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 削桐 制以为琴。 2神农讲。桓谭的(新论 琴道中这样描绘叙述这段传讲 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3炎帝讲。(吕氏春秋 古乐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
2、,以定群生。 据(辞源 二解: 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 .4黄帝讲。(太音大全集历代琴式: 梁元帝(纂要曰: 古琴有清角者,黄帝之琴也。 5尧讲。(事林广记文艺门引(礼仪纂 尧使毋句作琴。五弦。 6舜讲。(礼记 乐记: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以上都是关于古琴制琴的一些上古传讲。笔者以为舜讲相比拟其他传讲更为真实,原因有两点。第一,前面关于古琴创制时,舜讲引用了(礼记 乐记这样的一段: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这里面的本文关键词语是 南风 ,而在(孔子家语中确实也记录了(南风歌的歌词。歌词如下: 南风之薰兮,能够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
3、时兮,能够阜吾民之财兮。 这首词在(孟子1111书中也有所见,愈加证实了舜讲的可能性;而后世如朱长文(琴史 释弦1212中对这一观点也有印证: 昔舜之弹五弦也,非独舜能弹也,当是时百辟卿士,孰不知乐也,舜之命夔曰: 命汝典乐教胄子 ,此之谓也。 第二,从最早的文献记载,尧时期已有了最基本的祭祀和礼乐活动。如(左传1313 昭公元年: 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 中就表现出那时人们对自然之神已心生崇敬。再如(礼记 表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表示清楚那时祭祀已经是正式的,有形式的活动。而古琴作为乐,在一开场确是被祭祀所用,这一点
4、当时的古琴曲和与古琴有关的诗歌都能够印证这一观点。 如收录在(诗经 小雅中的(甫田就是描写古琴与打击乐等用来在周王时期祭祀农神和雨神时的场景。以上这些论据恰恰都增加了古琴创制中舜讲的这一传讲根据。 先秦时期的琴人到底有多少,这一点在苗建华的(古琴美学中的儒道fo思想中有这样的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见于记载的先秦琴人有尧、舜、成汤、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周公、伯夷、叔齐、师延、钟仪、师涓、师旷、师曹、师襄、成连、伯牙、雍门周、孔子、子桑、许由、箕子、微子、伯奇、介之推、史鱼、颜子、子张、子夏、闵子、子路、曾子、原思、宓子贱、涓子、琴高、冠先、楚商梁、瓠巴、师文、师经、荣启期、钟子期、邹忌子、屈
5、原、宋玉、卞和、沐犊子、商陵牧子、霍里子高、屠门高、龙丘高、樗里牧恭、聂政、思革子、卫女、百里奚妻、伯姬保母、樊姬、鲁女、毛女、文馨、秦始皇等。这些琴人的身份并不固定,有天子、王侯、贵族、隐士、仙人、后妃、奴隶、民间艺人、文人、家族妇女等。他们或活动、服务于宫廷,或生活在民间,或隐居在深山,但都有高超的琴艺。 这里对这些琴人的身份也进行了总结,有贵族、文人、民间艺人等等,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士人阶层为主。 先秦至今较早出土的古琴为,1978 年湖北随县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偶合的是曾侯乙出土的
6、十弦琴与马王堆出土的七弦琴这两把琴的形制较为相像,但这两把琴都没有后期琴面上的十三个徽位。东汉的琴家、哲学家桓谭在他的论着(新论 琴道中对琴的形制是这样描绘叙述的: 琴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厚寸有八分,象三六数;广六寸,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琴隐长四寸五分,隐以前长八分。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徽、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下徵七弦,总会枢要,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 由此可见,古琴的形制并不是先秦时期就已经确定了的,而从这两把早期出土的古琴可以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古琴还在不断的发展,十分是到汉代初期才逐步发展成熟。在赵敏俐(先秦两
7、汉琴曲歌辞研究中也以为: 对(琴操所录歌曲属于汉以前人所作,当无疑义。逯钦立遗肯定(琴操为蔡邕撰集,谓华而不实所录多为先秦两汉歌辞,间有后人所增加。书中所载琴曲歌辞除(鹿鸣等五首为(诗经诗外,其余大抵为先秦两汉所制。 上文对(琴操中琴曲歌辞创作于先秦时期给予了肯定,但是由此可以以看出不管是古琴的发展还是古琴琴曲的记录都是在汉代才比拟完善的。先秦时期的琴曲除了(诗经中的一些歌辞,大部分都是表现先秦时期士人精神的。 从早期的记载来看,最初是琴、瑟和歌咏经常配合在一起来唱、奏的,当时称之为 弦歌 .现存最古的文集(尚书中,介绍当时的演奏方式是 搏拊琴瑟以咏 (尚书 益稷,也就是讲用击器打着节拍,以琴
8、、瑟伴奏歌咏。 这样的演唱,当然离不开歌辞,所以早期作品大多附有歌辞。那个时期的器乐不能离开歌唱,所以(尚书中有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的讲法,意思:诗句是为了表示出思想感情而存在的,歌曲是配合语言的咏唱而构成的,器乐的演奏是依附于咏唱的,而音律的规范则是为了和谐器乐演奏的曲调。短短几句话,极为精辟地概括了声乐和器乐、歌词和曲调、音乐和语言、音律和曲调之间的互相关系。 据笔者在各文献中的不完全统计,先秦时期的古琴曲目有曲目和传讲的大约有以下琴曲:(鹿鸣、(思亲操、(文王授命、(伐檀、(驺虞、(鹊巢、(白驹、(烈女引、(伯妃引、(贞女引、(霹雳引、(拘幽操、(走马引、(箜篌引、(流水、
9、(琴引、(芑梁妻歌、(楚引、(将归操、(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襄陵操、(南风操、(岐山操、(克商操、(越裳操、(仪凤歌、(陬操、(猗兰操、(龟山操、(获麟歌、(箕山操、(履霜操、(龙蛇歌、(归耕操、(南山歌、(水仙操、(信立退怨歌、(引声歌、(霍将军歌、(怨旷思惟歌、(思归引、(琴引、(琴曲、(获麟操、(高山、(风雷引、(沧海龙呤、(墨子悲丝、(鸥鹭忘机、(阳春、(雉朝飞、(华胥引、(陬操等等。但是这些琴曲都是根据当时的传讲和(诗经中的歌辞,实际的琴曲曲谱都没有留下来,如今能听到的都为后人根据传讲来编撰的,这点是非常遗憾的。 第二节 琴人琴曲-典故里隐含的意义 (尚书曰: 周公摄政,一
10、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设置的礼乐制度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贱阶层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当时所讲的 士无故不彻琴瑟 (礼记 曲礼下, 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 (左传 昭公元年士人有可能就是为了彰显阶层感而弹古琴的。在当时士人弹古琴除了是身份的象征,还有在朝廷中担当乐师的职能,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这样的记载: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蘩为节。凡乐,掌其序
11、事,治其乐政。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凡乐成,则告备,诏来瞽皋舞。及彻,帅学士而歌彻,令相。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乐出入,令奏钟鼓。 凡军大献,教恺歌,遂倡之。凡丧,陈乐器,则帅乐官。及序哭,亦如之。凡乐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 这里的乐师显然是有教受舞、礼乐等的作用,这也是当时士的职能所在。并且在礼乐严苛的周代,古琴可能就已经占据一定地位,据(周礼记载 云和之琴,冬至日,于地上圆丘奏之;空桑之琴,夏至日,于泽中万丘奏之;龙门之琴,于宗庙奏之。 上文中地上圆丘是指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宗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时候都要在这两个地
12、方弹奏古琴,这讲明在周朝时,古琴在礼乐中充当比拟重要的角色了。随着周王朝的衰败,礼乐制度也在分离崩析,而乐的形制在政治潮流的推动中也在发生着变化。据(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记载: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王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礼乐传统在诸侯那里要么被僭越,要么流于空洞的形式。孔子对礼崩乐坏的问题也有论证,(论语 阳货;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孟子对于这种分崩的形态讲得愈加彻底,在(孟子 离娄中记载: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下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
13、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这些士人出色的代表对于礼崩乐坏这一问题秉持的忧患的态度,但是笔者以为,恰恰是这种严苛礼乐制度的分崩才使得古琴能从这种严苛中走出来,并且取消了古琴作为贵族阶层标志性乐器的作用,能够更好的从古琴本身来进行欣赏并且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 (论语 述而中讲: 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会弹古琴的,如夫子、曾点、颜回、子夏等。(大周正乐中云 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君子常御不离于身,非若钟鼓陈于宗庙,列于朝廷也。以其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部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善心也。 可见,这里已经淡化了用古琴来划分阶层
14、的作用,讲明古琴还能够用来修身养性,感发善心。我们国家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收录了和古琴有关的诗歌,如: (诗经中收录与古琴有关的诗歌八首,五首出自(小雅,分别为(鹿鸣(棠棣(鼓钟(甫田和(车辖,三首出自(国风,分别为(周南 关雎(鄘风 定之方中和(郑风 女曰鸡鸣。(鹿鸣写古琴演奏用于招待嘉宾之宴乐中;(鼓钟则写古琴与编钟、瑟、笙、磬及龠等乐器合奏,为雅乐和南乐之歌伴奏;(甫田写古琴与瑟、鼓等乐器一起用在周王祭祀农神、雨神等礼仪活动中;(车辖运用比喻手法,用古琴弦丝的整洁协调来比喻迎娶队伍中马缰绳的齐整排列。(关雎(女曰鸡鸣(棠棣中 琴瑟 连用,用琴、瑟两种乐器的合奏象征对爱情的固执、夫妇同
15、心好合等。(定之方中以卫文公重建卫国之事写出椅、桐、梓、漆四种树木是制作琴瑟的原料。 (诗经中的记录表示清楚,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古琴的关注渐渐转移到古琴本身的音乐性,比方描绘叙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人们一些日常或者节庆的场景。这也讲明,当以往被周王朝单独占有的音乐文化随着政治的衰败,这种现象也在渐渐消逝,本来集中在天子身边的乐师分流到各诸侯国中去,各个乐师们为了适应各诸侯国君主对于音乐的不同需求,逐步衍生出一个与周代比拟有更多音乐性、音乐范围愈加广阔的天地。 十分要提到的是,与之前严肃呆板的宗教音乐不同,这时各国乐视们所创造的音乐作品明显的赋予了音乐生活性和人情味。那么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总结:在
16、先秦时期的前半段即春秋以前,古琴被礼乐制度捆绑,那时古琴表示出的音乐多与祭祀、朝政有关,(礼记 乐记中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飞羽旄谓之乐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并且那时士人把古琴当做是代表贵族阶层的一个标志,士人在朝廷中也担任官职来教授古琴,这时士人与古琴的关系以功利性为主导因素。 士人的身份也只是比拟低级的贵族知识者,职能大部分以教授艺术、主
17、持祭祀等活动为主,并没有向天子进谏的权利,也没有介入朝政的权利。春秋以后,礼崩乐坏的出现不仅把古琴从政治与礼乐等严苛的音乐气氛中释放出来,同时也把士人也从那种封闭的职能中解放出来,他们有选择伺候哪位诸侯国君主的选择权,也有直接介入政事的权利。 固然士人在各诸侯国任职,但根据他们特长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有专门从事乐的教育的士人即专业的琴师,他们本身并不介入朝政,所以身份比拟低下卑微,但是艺术造诣及技巧让人钦佩信服,如:师襄、师旷、钟仪等人;第二类,是主要向诸侯国君主展现自个知识素养表示出治国理念的士人,他们直接介入朝政,将古琴作为表示出自个独立思想理念的乐器,十分是通过古琴来表示出自个对
18、乐的理念,其目的是表示出自个的政治观点如:孔子、屈原、宓子贱等。可是不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的,他们对于古琴都开场注重古琴音乐的本身,这时候士人与古琴的关系也就变了一番天地。 在中国先秦时期,士人和艺术家是合二为一的,以风雅自铸人格的文人士大夫,始终把琴棋字画作为自个人生旅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此而努力实践着自个的理想。从这种意义上讲, 志 能够讲中是中国古代士人灵魂深处潜藏着的 真我 的聚集。这种 真我 的即今是以 自 为中心,可以以称为 自我 的另外一种表述。所谓 自我 是以 自 为核心。正如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讲 卷一中所讲: 所谓自者,心也,欲修其身者所正之心也。盖心之正者,志之持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