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信息化测量管理体系构建,质量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产品信息化测量管理体系构建,质量管理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产品信息化测量管理体系构建,质量管理论文内容摘要:企业要制造产品,就需要工艺;要制造好产品,就需要质量控制;要持续稳定地制造好产品,就需要提高质量管控的措施,华而不实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测量。企业对质量视若生命,而测量在质量控制环节和工艺施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高效的测量管理体系,为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导向,探寻求索怎样实现愈加规范的管理体系。 本文关键词语 :信息化测量管理系统;结果保障;计量; 数据是企业的根基,对战略导向、决策分析、提升产品竞争力等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为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科学的测量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对于当
2、代化企业而言,怎样建立高效完好的、契合企业实际工作的、规范的信息化测量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测量管理的现在状况 1.工作方式原始 (1)企业通常采用纸质文件进行记录和传阅,只能手工填写大量重复的信息和数据,工作量庞大、效率低,天天消耗大量白纸,不环保。 (2)现有企业测量管理系统出错率高,主要原因是为书写不规范,在辨别数据时容易产生误解,导致测量结果出现粗大误差;数据要手工进行计算,容易算错。 (3)测量结果以纸质报告的形式交予资深技术人员进行复核,若复核人员不在,则不能及时分享数据结果,无法及时完成报告,耽搁正常工作进程。 2.台账式的设备管理 (1)以台账形式登记所有仪器设备,人工挑
3、选制作设备检定计划,容易遗漏、超期。 (2)计量确认不到位,设备校准完成后默认设备完好,若仪器设备出现超差时也无人知晓。 3.人员资质管理不健全 人员培训建档后,仅靠主观记忆判定其能否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容易出现人员越权操作非受权的检测项目的现象,无法科学有效地布置工作任务。 基于以上情况可知,为了规范化工作流程、高效准确地完成测量工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测量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二、准备工作 一是,理顺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应用条款,确保系统设计的功能知足体系中的各项要求。 二是,根据(见图1)构建管理系统框架,采取模块化管理,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关联1。 采用B/S(阅读
4、器/服务器)的构造方式构建信息化测量管理系统,助力企业计量人员对测量数据、设备、方式方法等进行统一管理并能够进行统筹工作布置,管理层能够通过系统实现实时的项目状态查询和数据结果阅读。根据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能分配不同的工作权限,系统自动推送应开展的工作到工作界面。 图1 系统架构 三、模块分类 1.任务模块 (1)管理者每日可将工作任务推送给检测人员,指定应完成时间,并且能够实时阅读重要项目的检测进度。 (2)人员根据培训结果受权分类,没有受权过的项目则无法推送,避免越权操作。 2.人员资质培训管理模块 根据ISO 10012:2003中第6.1.2章的要求,所有人员根据能够被证明的能力进行划分,
5、系统内能够根据不同的测量能力和测量项目分设权限。比拟常见的问题是企业内未经完全培训的人员上岗操作,人员还未对检测方式方法有比拟深入的理解,无法熟练操作检测设备,注意事项都未知即开场测量,无疑给测量结果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数据出现偏差,无法及时分析是由产品质量、工艺导致的问题还是测量结果导致的问题。 信息化测量管理系统中检测人员拥有自个的专属账号,所有人对自个的账号负责,可确保所有的记录都是本人操作。未完成培训的检测员没有受权,则无法进入系统内操作任何项目,这样能够避免检测员操作自个不熟悉的项目和测量设备,降低测量结果出现人为偏差的风险。 3.设备管理模块 (1)检定计划管理 所有检测用到
6、的仪器、设备均可根据一定的模板格式导入到信息化测量管理系统,方便统一管理。仪器信息除应包含名称、型号、序列号、制造商、校准日期等基本信息外,还应包含测量范围、年稳定性、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测量设备特性。 信息化测量管理系统可自动挑选出一个月内即将到期校准的设备,导出检定计划,方便管理者提早统筹布置校准机构,避免因使用超期设备影响结果的可信度。 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中第6.3.1章明确提出: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知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1。检测员填写的测量结果原始记录,需包含测量设备的若干信息,假如该设备已经超过校准日
7、期的有效期,则默以为该设备不可用。 (2)计量确认管理 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能否在计量要求规定的容许限内的方式方法。检测设备完成校准后,有相应人员对照返回的校准证书在系统内对该设备的信息进行更新,包括校准时间、校准机构、有效期、计量特性等。 录入信息后需提交给资深的技术人员或者管理层进行设备确认。资深技术人员或者管理层根据所进行的测量项目和方式方法评估该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或者不确定性能否知足当下项目的要求,而不是有了校准证书就以为该仪器能够使用。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第7.1.4章要求,计量确认经过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受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
8、,所有确认记录对应确实认人和确认时间在系统内均可查可追溯。 经确认不合格的测量设备直接在系统内停用、标识,维修处理或者参加限制条件,待维修完重新校准、确认后再次投入使用。假如系统内被标记 停用 ,则检测人员无法使用该仪器施行相关的测量业务。 4.检测方式方法模块 检测方式方法由管理员根据国际标准或者客户需求等构成文件导入系统内,进行标准化管理。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后,保存纸质培训考核记录,由管理层对其进行新项目和相应的测量方式方法进行受权,未受权的项目无法进行任何操作。另外,每个检测方式方法中牵涉到的测量设备均与之关联,检测人员只允许操作检测方式方法内的设备。同时,还需关联环境要求。例如某实验方
9、式方法必须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进行测量,当检测员记录的环境数据不符合方式方法内规定的要求时,自动提示 当下环境不知足试验要求,请调节或等待 。将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量降到可控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保障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模块 测量经过中产生的数据可由人工记录,可以由测量软件来采集数据,而且成品供给的软件能够不要求测试。对于某些数据量庞大、仪器智能化程度高的仪器设备,大部分厂家都带有测量软件,可直接在电脑上显示数据,或者是仪器本身带有RS232的数据串口。针对此类设备可单独开发数据串口,方便测量管理系统与测量软件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最终将测量数据直接导入到原始
10、记录模板中,这样数据由信息化测量系统自动抓取记录,计算经过集成到原始记录模板中,系统可直接显示数据结果合格与否。免去了肉眼观察、手工记录、逐个计算的经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可完全避免因人工记录数据导致的错误过失。 对于不可自动采集数据的仪器设备,由人工读取数据并做记录,但是计算经过同样由系统执行,结果可自动断定。 同时,系统参加粗大误差断定,当出现较大的结果误差时,可实时提醒相应操作人员能否需要复测。检测员根据提示分析判定能否是人为导致的误差,及时查找原因并解决问题,避免提交织误的测量结果。 记录填写完成后,系统将自动提交给复核人员,对产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复核,在第一时间随时随地登录系统对
11、该结果进行复核,省去沟通成本,愈加趋于规范化。 6.环境因素 测量管理体系中第 6.3.2章要求,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1。将每日现场环境影响量数据(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相对湿度、尘埃量等)记录于测量管理系统内,自动构成图表变化曲线,易于辨别和管理因外部影响量导致的测量结果不稳定。 7.查询模块(绩效相关) 工作量按月统计查询,匹配个人绩效,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测量任务。 四、结束语 一家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往往代表着企业的生产力。将测量与信息化相结合,将计量融入到公司的大数据系统内,通过对数据综合分析,将有效帮助公司抢占市场先机、提升产品质量。科技要发展,质量要先行,通过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和 互联网+ 的先进技术,以 智能化、平台化、标准化 为指导思想,建设稳定、高效的IT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助力企业迈向新台阶。 以下为参考文献 1赵振阅,李玉萍,倪振兴,张宝玉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唐钢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水平J.计量管理, 2020(05)38-42. 2测量管理体系资源管理ISO 10012:2003S.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