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的民间传承方式,音乐论文.docx
《桑植民歌的民间传承方式,音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桑植民歌的民间传承方式,音乐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桑植民歌的民间传承方式,音乐论文3.1.1 家族传承是桑植民歌传承的主要形式家族传承是指在家庭范围之内,以其成员内部的上一辈为教授者,下一辈为受教者,使桑植民歌得以在家庭内部世代延续的一种传承方式。桑植民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唱是其传承的主要途径。老一辈桑植民歌传承人都是世世代代寓居在桑植县较为偏远的农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多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遭到种种条件的制约,传唱桑植民歌成为了桑植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桑植人民绝大多数是伴随着桑植民歌长大。 3.1.1.1 耳濡目染中无意识的学唱生活在桑植县的老一辈民间艺人从小就遭到父母爱唱桑植民歌的熏陶,其展示了在特定文化中的个
2、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桑植民歌的经过,作为家庭成员对桑植民歌习得、传递、维持与发展,无一不和家庭熏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大多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唱桑植民歌,最初接触到桑植民歌多是源于家中的长辈长期在家中不自觉的哼唱,而由于本身年龄尚小以致刚开场并不知道他们所唱的是什么,也不太懂歌词所表示出的意思,出于好奇只是一味地跟着长辈咿咿呀呀的学,时间一长,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 在这里次的实地考察中,笔者有幸采访到了有着桑植民歌歌王之称的尚生武,从与他的交谈中,笔者深深的感觉到耳濡目染式的熏陶对传承桑植民歌的重要性。 尚生武为世代寓居在桑植内半县的河口山上,位置偏远,交通
3、闭塞,和外界很少有沟通。但家里人都会唱桑植民歌,自个最早是从父母那儿开场接触到桑植民歌且从小就喜欢唱桑植民歌。下面就是采访尚生武的部分内容: 采访时间:2021 年 8 月 12 日采访地点:武陵源区魅力湘西大剧院采访形式:面对面沟通尚:是的。我是河口山上面的,小时候没有什么好玩的,所以就在家里烧火,之后围坐在一起,然后讲白话,唱歌,直到大人们都睡了,我才睡。我们是住在一个大寨子里面,一个类似于四合院的样子,但是如今都已经拆坏了,没有保存下来。由于那个时候我一直守在大人身边不去睡觉,那些大人就讲你不睡我就给你唱个调调儿,讲个故事,所以在这个唱歌经过中就吸引住了我。 笔者:那你们的大人父母又是从
4、哪里学唱桑植民歌的? 尚:也是这样,采用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我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桑植民歌,反正就是听身边的人唱个调调儿,喊个歌歌儿,那个时候也没有把它特定为桑植民歌,也没讲是什么民歌,只是听着大人们经常讲我给你唱个调调儿,听着听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学会了。 笔者:那您小时候听到桑植民歌的感受是什么? 尚:一种渴望吧,那个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桑植民歌全是讲述的日常生活的一些东西,所以它就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比方讲在放牛羊的时候,大人就会唱两句山歌,对面山上的人听到了也会唱,就这么你唱一句,他唱一句,很开心。类似于娱乐项目,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可玩的,就只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娱自乐,那个时候只知道在山里
5、面唱的就叫做山歌,在家里唱的就叫做调调儿,随意唱个调调儿,不像如今还有专门的山歌、小调之分。对了,那个时候还有打花灯,有专门的花灯班子,他们一般都是在过年的时候,等到晚上吃完年饭之后开场,玩到收灯了才回来,这种形式一直持续玩到正月十五元宵收灯之后才结束,几个距离近的乡里之间相互玩。 笔者:您最早听桑植民歌大概是几岁? 尚:大概四岁多一点。可能更早,由于从我有记忆开场就已经开场听桑植民歌了。 3.1.1.2 以歌为乐进行有意识的学唱生活在桑植内半县五道水镇的袁绍云以擅于唱山歌而远近出名。其高亢的版腔、独特的语音语调已自成一派,成为内半县唱桑植民歌的典型代表。在和袁绍云进行交谈的经过中得知,他之所
6、以喜欢唱桑植民歌主要得益于他的母亲。生活在旧时期年代,经济落后,环境恶劣,连电灯都没有,家中晚上就靠煤油灯来照明,且煤油灯都很少,在冬天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圈烤火,这时候唱桑植民歌就成为了大家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母亲一般都会和在坐的会唱歌的妇女一起唱,母亲一边唱,一边教他,以这样的形式袁绍云大概从八岁开场就会唱很多首桑植民歌,但是那时候只是喜欢唱,会唱,觉得唱桑植民歌很有乐趣,而并没有唱的很好。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热火朝天的进行大跃进活动,其母亲就开场带着他在外四处唱歌,在这一经过中,袁绍云山歌唱的越来越好,唱出了自个的独有韵味,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名气采访时间:2021 年 8 月 14 日采访
7、地点:武陵源区魅力湘西大剧院采访形式:面对面沟通笔者:教师您寓居在哪儿? 袁:桑植五道水,祖祖辈辈都在五道水。 笔者:教师您最早是从哪儿接触到桑植民歌的? 袁:是从我母亲那儿,那时候我还很小,家里很穷,晚上连煤油灯都舍不得用,所以没办法做其他的事,基本上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唱歌,我母亲会唱很多首歌,她一面和别人一起唱,一面教我唱。 笔者:您母亲的歌是从哪里学的? 袁:她是从我外婆那儿学的,是上一辈传下来的,是外婆传给我母亲,然后到我。我母亲那个时候在外婆那儿积累了一些歌曲,然后嫁到这里之后又学了很多。我外婆那里离我们家大概有十五里路,我母亲在没嫁过来之前,喜欢唱,嗓子也十分的好,嫁过来之后这边是
8、在大山里,大深山,那时候刀耕火种,深山里牲口也多,然后自个就编一些歌,和山那边开垦的人对歌,就这样以对歌的形式唱出了很多的歌。自个一个人劳动的时候可以以唱,边唱歌边劳动,人更有劲,山歌就是为了劳动有劲而唱,上山砍柴就唱砍柴歌,打鱼就唱打鱼歌,随口便答的,干什么唱什么歌。 笔者:上山砍柴歌、打鱼歌的曲目是从哪里听到的? 袁:曲目就是从古代传下来的,曲调基本不变,那时候也没有谱子记载,全靠口传心授传下来。像歌曲(九岭十八岗,我是教过很多人唱过,但是他们唱就有点变味,由于内外半县的语言有区别,山歌假如完全按照曲谱唱就不怎么好听,你自个要参加自个的装饰音在里面,所以还是要口传心授,谱子只是个参照,不能
9、完全依靠。我去湖南艺校给他们教桑植民歌,那里的学生不懂桑植民歌的味道,教唱的时候他们都有曲谱,但是根据曲谱上面唱的话,就感觉没有本来的那种味道。山歌属于桑植民歌里面的一类,和其他的桑植民歌相比还是有不同的。 就像有人让我唱(叫我唱歌就唱歌这首歌,完全根据歌谱上面唱,但是我就唱不得,由于假如是完全按照曲谱来唱,就把歌曲完全变了味,就等于是卖了自个的祖宗,我唱不了。 3.1.2 群体性的歌唱活动是桑植民歌传承的重要方式群体性的歌唱活动是自然传承的一种详细形式,在群体性的歌唱活动中,每一个演唱个体作为群体介入者之一,都投入到了演唱的社会音乐实践之中。对歌和民俗活动是桑植民歌群体性歌唱活动的主要承载形
10、式,在活动中,介入的个体没有明确的教授者与受教者之分,确切的讲每一位介入者既是教授者又是受教者,在群体性的实践活动之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于不自觉之间将桑植民歌进行传承。 3.1.2.1 对歌 对歌 是早期桑植民歌在群体中传唱的主要形式之一,而这种形式又常见于山歌之中,多采用一问一答式。古老的桑植人民在山间劳作时,为了让时间过得更为充实,缓解劳动时的枯燥与疲惫,就以对歌的形式来演唱桑植民歌。一人对唱、多人对唱是其主要的演唱形式。在桑植县,人们对歌本质上也称为斗歌,即兴是其最大特点:歌者可根据自个的思想感情即兴的发挥,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能够根据自个当时当地的所思所想对原有歌曲进行改编,一曲众和
11、、你问我答等演唱形式在田间山头时常发生。在对歌的经过中,演唱者通过选取适宜的曲调即兴填词的形式来直接诉述心意,在演唱时具体表现出了其变异与活态,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歌唱的热情与兴趣,而当对歌到达高潮之时,歌者甚至将曲调进行改编,演唱者根据自个的个人意愿对原有曲调进行加工创造,这种即兴性的发展变化,使得桑植民歌风格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对歌也成为了推动桑植民歌发展,提高演唱技巧的主要助手。 在这里次的实地考察中,笔者还有幸采访到了民间老艺人朱子姑。 采访时间:2021 年 8 月 17 日采访地点:桑植县五道水镇朱子姑家中采访形式:面对面采访笔者:教师您是从小就唱桑植民歌吗? 朱:是的,我从小
12、帮别人带孩子,那时候没有饭吃,帮别人干农活,带孩子,唱歌。 笔者:您是一直寓居在这儿五道水吗? 朱:我在很多地方住过,然后搬到了这里,后来有人让我去帮着做饭,又搬了出去,但那时候又帮别人做不好饭,而且有人来偷东西,我就哭。 笔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场唱桑植民歌的? 朱: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有专门跟着谁去学过,只是别人唱,我们就跟着唱,别人唱的时候,自个听到了也就记住了,然后自个跟着唱。在干农活的时候、玩的时候,还有就是一个人的时候就哼哼唱唱唱起来了。 笔者:您的家长会唱桑植民歌吗? 朱:不会,我是跟着别人学的。我听到别人唱了,我也就跟着渐渐哼,哼会了我也就整天开场唱,人家唱我就跟着记。 笔者:您那时
13、候喜欢唱吗? 朱:喜欢呀,觉得好玩呀。 笔者:那一般在什么场合下唱?什么时候唱? 朱:那时候一般都是在做农活的时候唱,边唱边玩。你们三人一帮,他们三个一帮,你唱他唱,那是十分好听的。 笔者:那也是采取对歌形式?有固定歌词没有? 朱:是的,没有固定的歌词,就是随意唱的。 笔者:那有没有曲调? 朱:一般都是记住一个固定的曲调,然后按照那个曲调唱歌词。 笔者:除了干农活的时候唱之外,还有什么时候唱? 朱:平常坐在家里唱,后来结婚了有了几个孩子,孩子没有人管,我又要带孩子,又要干农活还有家务活,边做事边唱,那时候唱歌很好玩,很有乐趣,除了唱歌还有扭秧歌。 笔者:那在当时唱桑植民歌算是一种娱乐活动? 朱
14、:恩,那时候对歌纯属是好玩,不像如今年纪大了,七十多岁了,记性不好,经常说到这儿忘记那儿,说到那儿又忘记这儿的。 笔者:你们这里主要唱哪种类型的歌? 朱:我们这边主要是以唱山歌为主。如今在县城里唱歌他们都把山歌改成 民歌 了,已经不像山歌的那种板腔了,山歌的板腔就是山歌的板腔,我们这里都是唱山歌,下面县城即使是唱山歌,但是腔版不同,各是各的版腔。 笔者:有没有专门跟着别人学唱一首歌的经历? 朱:我从来就没有专门跟别人学过。那时候太穷了,都是听到别人唱,然后自个记住,渐渐儿跟着哼。 笔者:那您觉得要如何才能唱好桑植民歌? 朱:我如今这么大的年纪了我也不知道我唱的好不好听。 笔者:您刚刚唱的十分好
15、,您刚刚这个声音是怎么唱出来的? 朱:我一唱就是这个声音呀,山歌有自个的腔版,山歌与其他歌相比各是各的声音,各是各的腔版。 从采访中了解到,朱子姑从小就会唱桑植民歌,但是从来没有正规的拜师学艺学唱桑植民歌,也没有听家里人唱过桑植民歌,之所以会唱桑植民歌,是由于在外劳作时,经常听别人唱,自个渐渐地跟着哼,自个学会了就整天开场唱,十分是在干农活的时候唱,边干边唱,三个一群,两个一帮的,你唱我也唱,觉得桑植民歌十分好听,演唱桑植民歌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情。在与朱子姑的交谈中,明显的感觉到其对于桑植民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桑植民歌以口传心授的形式由上一辈的老人传到下一辈人口中,朱子姑在学唱的经过中没有正
16、规的拜师学艺,也无固定的学习场所,更没有明确的教与学关系,而是于群体活动之中以耳濡目染式于不自觉中学会。由此可看出,以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为生的桑植人民,田间山头是其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劳作时高歌一曲已然成为桑植人民缓解疲惫的主要方式,桑植民歌也正是如此才得以更为广泛的进行传播,并使之传承下去。 3.1.2.2 民俗活动 民俗是民众文化生活中具有传承性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表现为民众集体的民间风俗行为 王志毅,2018,pp.44-48。具有集体性、规范性的特征。桑植县较为偏远,人们基本生活在距离甚远的大山之中,沟通沟通的时机很少,但是桑植人民特别重视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中演唱桑植民歌成为了桑植人民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