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的起源、内涵及教学设计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论文.docx
《微课程的起源、内涵及教学设计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程的起源、内涵及教学设计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微课程的起源、内涵及教学设计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微课程Micro-course,Micro-lecture是最近几年教育受 微时代 发展所驱动和催化的直接产物,遭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除了利用电脑、手机、Pad 等多媒体学习,还可传播于学校例会、研讨会期间,简单易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时间,实现 5min 完成一次学习,300s 经历一次考虑 . 因而,微课程的出现,适应了当下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范式,如学习者能够利用候车、坐地铁的时间等零碎的时间学习。而传统的长课约 50min已经不合适当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碎片化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在这里背
2、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范式,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学习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详细的时间段。那么,怎样设计微课程才能充分彰显微课程的优势,才能有效的促进学习?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笔者将对微课程的起源和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形式。 1 微课程的起源与内涵 微课程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 1960 年在美国传统教育中兴起的 微型课程 概念。 其英文讲法为 MiniCourse 和 Mini Lesson .微型课程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 1960 年首先创始,又称短期课程、课程单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
3、元专题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既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又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既有主题又能具体表现出学科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该类课程集中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施行的小规模短时课程,被称为 微课程 .而微课程中的一个中心要素是微视频Micro-video。 微视频 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好的 微课程 假如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仅是录制的一段老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本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能够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构成 微课程 的系统.我们以为,在一门大的课程架构中能够包含很多微课程群,微课程之间能够有内在逻辑,但是不应该存在显
4、示依靠. 针对微课程的设计,国内微课程著名研究专家李玉平教师,提出了 三小研究 ,即 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 .老师通过对生活中的小现象引发考虑,找出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理。换句话讲 ,小现象 微课程将理论化为问题-理论找到了落脚点.学习者学习的经过中,老师直接向学习者提供小策略,学生对已有的策略进行考虑、运用,进而解决问题,并提升已有策略。而 小故事 微课程则是将上面的 问题 与 策略 进行整合,复原真实的教育情境. 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在他的新浪微博客,谈到微课程制作的五大关键策略:精心的教学设计、特色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技术、精致的拍摄制作技术、重要的开场 2min. 精心的教学设计
5、位于五大策略之首,强调了其在整个微课程制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国家微课创始人胡铁生以为:微课设计是微课制作经过中最重要的环节。除此之外,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微课程设计模版、设计模型等。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学习资源,现今并没有很充足的理论基础去支持怎样设计好一门微课程,因而,通过设计研究法能够更好地设计与施行微课程的理论基础. 2 微课程教学设计形式 笔者分别选取 3 个知名微课学习平台共计 151 个微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华而不实,可汗学院 48 个、TEDEd 60个、fo山微课 63 个,利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对以上微课资源分析情况,归纳总结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形式,如此图
6、1 所示。该形式主要包括潜在学习者分析、确定教学目的学习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微资源的设计、微学习活动的设计、微评价设计和修正7 个模块。 2.1 潜在学习者分析 因微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学习平台,对所有学习对象开放,只要学习者拥有一个账户和学习终端,便能够登录平台自由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可变的,存在着不固定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需要对潜在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年龄特征、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类型、学习媒介。 2.2 确定教学目的学习目的 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后所到达的结果,与学习结果相一致。但教学目的不等同于学习目的,二者不能混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