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戏曲选本集序跋论述中体现的宗元思想,古代文学论文.docx





《探讨戏曲选本集序跋论述中体现的宗元思想,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戏曲选本集序跋论述中体现的宗元思想,古代文学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讨戏曲选本集序跋论述中体现的宗元思想,古代文学论文与诗在唐、词在宋一样,戏曲发展到元代也进入了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包括杂剧、南戏在内的戏曲形式日臻完善,既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高明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也出现了(西厢记、(琵琶记这样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由于元曲的卓越成就,加之文人 崇古 心理的影响,后代的戏曲创作与批评往往以元曲为圭臬。在诸多戏曲批评中,明清戏曲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也呈现出强烈的 宗元 意识,这种取向最集中地具体表现出在选本的序跋中。依笔者当前所见,现确定为明清戏曲选本者约有 64 种。华而不实,剧选本 28 种,出选本 36 种,这些戏曲选本集中产生于万历、崇祯、乾
2、隆三个时期。约有半数的选本原刻、重刻或重印时都有序跋附于正文之前。初步统计,现有序跋 71 篇,除去王国维、吴梅等近当代学者所作 13 篇外,可作为研究之用的明清人之序跋共 58 篇。本文即在这里基础之上,结合明清戏曲选本情况,讨论编选者及序跋作者阐述中所具体表现出出来的宗元思想。选本的发生与以雅为本的观念诉求戏曲从它产生之初就被正统文学拒之门外,往往被斥之以 余技 、 末流 ,戏曲的创作更是正统文人所不愿涉足的领域。固然经历了元代的发展,戏曲在明清时期呈现出比拟成熟的状态,但它受排挤、被歧视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戏曲选本的序跋中,作者刻意提高元曲地位,往往将之置于与唐诗、宋词相等同的地位上,如息
3、机子(杂剧选 自序开篇即言: 一代之兴,必有鸣乎其间者。汉以文,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以词曲。其鸣有大小,其发于灵窍一也。 目的就是为之争取与汉文、唐诗、宋理学同等的地位,以彰显元曲的重要性。但是,仔细研究这些序跋,又不难发现,作者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此。 受儒家 崇古 、 好古 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文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复古倾向。在序跋的阐述中,作者就非常注重从文体发展演变的角度来寻求元曲的根本源头,玉阳仙史(古杂剧 序中言: 后(三百篇而有楚之骚也,后骚而有汉之五言也,后五言而有唐之律也,后律而有宋之词也,后词而有元之曲也。代擅其至也,六代相降也,至曲而降斯极矣。 于若瀛(阳春奏 序也讲: 降至(三百
4、篇,率皆采闾巷歌谣而播之声诗,宜尼父所谓可兴、可观,良有旨矣。(离骚则楚之变也,五言则汉之变也,律则唐之变也,至宋词、元曲,又其变也。时代既殊,风气亦异。元曲兴而其变极矣。 邹式金(杂剧三集 自作小引亦言: (诗亡而后有(骚,(骚亡而后有乐府,乐府亡而后有词,词亡而后有曲,其体虽变,其音则一也。 在这些阐述中,作者十分强调文体的延续性与传承关系,将元曲的源头直接上溯到(诗经。元曲作为俗文学的一种,想要发展壮大,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就必须向雅文学靠拢。而(诗经作为文学的源头,向来被文人视为正统,将(诗经与元曲联络起来即为戏曲寻找雅文学的来源,化俗为雅,进而提高元曲的地位。黄正位为其编选的戏曲选
5、本命名时,即考虑到戏曲的雅化问题,于是 乃以杂剧之名为未雅也,而显之曰(阳春奏。(阳春白雪,和者素寡。黄叔以是命名,岂不为元时诸君子吐气乎 .(改定元贤传奇的定名亦是此理: 又谓之行家及杂剧、升平乐,今舍是三者,而独名以传奇,以其字面稍雅致云。 明清戏曲选本在编选经过中往往也遵循雅文学传统,时时比附(诗经,(醉怡情就是 撮录其近(风、(雅者百余出 结集而成,(杂剧三集的编选也有 倘亦(小雅之志,风人之遗乎 的目的。正如有学者所言: 他们努力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比附戏曲与诗歌的关系,竭力将戏曲纳入到正统文学观念认可的诗词系统,借着确立戏曲与传统诗词文同源同质同构的亲缘关系来提升戏曲的地位。 序跋作者
6、不仅将戏曲文体划归于雅文学范畴,其功能也在不断向雅文学靠拢,以求全面地转换戏曲俗文学的相貌,完成其对(诗经传统的复归。孔子对(诗的功能有过经典阐述,(论语 阳货中言: 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 后来的文人也以 兴 、 观 、 群 、 怨 作为文学创作的至高目的。为了向雅文学靠拢,戏曲的选本也非常重视诗歌的这些功能。程羽文(盛明杂剧 序中言戏曲之 可兴、可观、可惩、可劝,此皆才人韵士,以游戏作fo事,现身而为讲法者也 ,(杂剧三集 序中以为戏曲是 殆真所谓有其文则传其文,能够为鉴,能够为劝者也 .(诗经之所以得到后代文人的广泛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文学创作与社会和政治联络起来
7、,也因而构成了诗歌 美刺 与 言志 的传统,尤其是社会黑暗、民族衰亡的危急时刻,诗歌都能最及时、最有效地表现出来。元曲就十分吸收了诗歌的这种传统。在元代,科举被长期废止,大量优秀文人从事戏曲创作,以抒发其心中不平之气,故而有 一时名士如马东篱辈,咸富有才情,兼善音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要而言之,实所以宣其牢骚不平之气也者 ,又加之诗文众多忌讳,因此元曲更多地承当着抒发情怀、尤其是那种抑郁于心的不平之情的重任。明清戏曲选本就十分注重收集这种抒发情感、反映现实的作品。徐翙在(盛明杂剧 序中就讲: 文长之晓峡猿声,暨不佞之夕阳影语,此何等心事,宁漫付之李龟年及阿蛮辈,草草演习,供绮宴酒阑所憨跳! 他
8、若康对山、汪南溟、梁伯龙、王辰玉诸君子,胸中各有磊磊者,故借长啸以发舒其不平,应自不可磨灭。 程羽文序中也言: 盖才人韵士,其牢骚抑郁、唬号愤激之情,与夫慷慨流连,谈谐笑谑之态,拂拂于指尖而津津于笔底,不能直写而曲摹之,不能庄语而戏喻之者也。 事实上,(盛明杂剧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表示出个人情感的,(杂剧三集的编选也就透露出作者的故国之思,表示出了遗民作家的激愤情怀。 诗 的另外一个功能被(诗大序详细阐释为: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华而不实就十分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这也是诗歌作为雅文学重要的表现之一。戏曲选本在编选经过中也十分以教化功能作为其重要宗旨。(改定元贤传奇的
9、编选目的即为 激劝人心,感移风化 ,(阳春奏选取作品的原则即为 洎有关风教、神仙拯脱者 ,(六十种曲也是在 几令纯忠孝、真节义黯然不现本来面目 之时, 拈出风化之本原 ,(审音鉴古录非常重视 其能承先志,其辅翌名教 的作用,(缀白裘九集序亦言: 今举贤奸忠佞,理乱兴亡,汇而成编,其功不在(三百篇下。 事实上,从(杂剧十段锦始,至(元曲选、(六十种曲、(今乐府选中的很多作品都具体表现出着作家或编选者的这一目的。当然,编选者们 包括序跋作者 所提倡的教化目的,不仅仅仅是为了宣扬忠孝节义,以此来教化人民,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其文学传统的复归,强调戏曲继承诗词等雅文学的 兴、观、群、怨 ,目的是使戏曲由俗
10、化雅,并以此来提高元曲的地位。在明清戏曲选本的序跋中几乎都牵涉了选本的教化宗旨,可见序跋的作者对戏曲宣扬教化功能的重视以及借此到达向雅文学进一步靠拢的目的。 明清戏曲选本的编选者及序跋的作者即通过对元曲的溯源,使元曲向雅文学靠拢,进而提高元曲的地位,而明清戏曲选本中的作品也往往表现出类似(诗经的社会功用,这无疑也促进了元曲的雅化。 以元曲为宗的选本批评策略明清戏曲选本的编选者与序跋的作者多将元曲看作戏曲之正宗,这不但使其成为明清戏曲创作与批评的典范,也使它成为明清戏曲选本编选的重要标准。孟称舜曾言明代戏曲 间有一二才人偶为游戏,而终缺乏尽曲之妙,故美逊于元也 ,他将元曲视为戏曲创作之圭臬,将尽
11、元曲之 妙 视为戏曲之最高标准,并在与元曲的比拟中完成对明清戏曲优劣之判定。所以,明清戏曲创作者 盖自谱者固每掇取元人旧作; 考正声律,藻饰词句,间亦有之 .文人在创作之前每每要参考 元人旧作 ,并 考正声律 抑或 藻饰词句 ,他们以为只要这样才能使作品接近元人戏曲的真理,才能真正 得元人三昧 ,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到达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邹绮在(杂剧三集 跋中讲: 余既有(百名家诗选,力追盛唐之响,兹复有三十种杂剧,可夺元人之席,庶几诗乐合一,或有当于吾夫子目 自 卫反鲁之意乎。 不仅将元曲与唐诗相提并论,而且为了进一步讲明(杂剧三集的重要性,作者不惜用 可夺元人之席 这样的评价来提高其本
12、身的地位。那么 元人之席 无疑就成为有识之士挑战的高峰,具有了相当大的号召力。序跋的作者在提及元曲时,也首先言及他们的文学地位,这不仅仅是一种阐述方式,更是一种思维的表示出。在他们的思维中,元曲是戏曲的精华要髓,言及戏曲,首推的是元代,宗元思想正是根植在这样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戏曲选本是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除了序跋之外,编选者的思想与价值取向不是通过文字直接地表示出出来,而是浸透于选本所收集的内容以及编选方式之中。由于这种对元人的高度崇尚,戏曲选本的编选者 欲世之人得见元词,并知元词之所以得名也 ,并且使元曲 藏之名山,而传之通邑大都 ,戏曲选本的编选者往往将大量元代作品收入选本
13、中。(阳春奏 凡例中即云: 是编也,俱选金元名家,镌之梨枣。盖元时善曲藻者,不下数百家,而所称绝伦,独马东篱、白仁甫、关汉卿、乔梦符、李寿卿、罗贯中诸君罢了。 (阳春奏现只存 3 种,但据(汇刻书目,原有元杂剧 20 种,而明代杂剧收录 19 种。固然元明作品在数量上相差不大,但黄正位却是力言元曲的重要性, 卷内俱是元曲,末以明曲附之,亦见我明作者一斑 .确实,在明清戏曲选本中,(阳春奏中元明作品的比例确属较平衡的情况,但他却用编排的顺序及方式彰显了元曲的重要地位。以剧选本为例,除去(盛明杂剧、(杂剧三集、(六十种曲 除(西厢记外 这样只收录一个朝代作品或仅收录戏文、传奇的选本外,元代作品所占
14、比例往往较大。从(古名家杂剧现存的 65 种作品来看,华而不实有 41 种是元人作品,占总数的 63%.(息机子元人杂剧选中的 30 种作品,有 24 种是元代作品。(古杂剧元明作品比例是 173,(元明杂剧为 18 9,(古今杂剧合选中的(柳枝集为 16 10、(酹江集为 17 13,(今乐府选所收杂剧中元代作品为 92 种,明代作品为 29 种,清代作品为 40 种,明清两代作品相加的总数也没有超过元代作品的数量,可见戏曲编选者对元代作品的重视。所以,就连选取明代杂剧的(盛明杂剧徐翙序中也不能不成认 大约元人传十之七,明人传十之三 .可见元曲在当时所占比例之大,这也足以讲明元代作品在明清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