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防洪堤工程结合设计研究,防洪工程论文.docx
《城市道路与防洪堤工程结合设计研究,防洪工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与防洪堤工程结合设计研究,防洪工程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道路与防洪堤工程结合设计研究,防洪工程论文内容摘要:结合工程实例, 研究分析了城市道路结合防洪堤工程设计的技术问题。在明确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堤路结合形式、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穿插建筑物处理、路面及管线布置等关键技术措施, 以供同类工程项目参考与借鉴。 本文关键词语:城市道路,堤路结合,江滨道路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 并结合城市建设多功能化、高档次化的要求, 城市建设愈发强调滨江环境综合开发, 注重建设形式多样的水岸线, 打造生态休闲、亲水娱乐的城市景观廊带, 提升城市档次。本文以闽侯西环路工程堤路结合设计为例, 研究讨论城市道路与防洪堤结合工程的设计及重点
2、。 1 工程大概情况 本工程位于闽侯南通镇, 大樟溪与闽江南港汇合口右岸。道路为闽侯县规划 五纵五横 的重要 一纵 , 系结合闽江防洪工程 (南通段) 建设的城市江滨主干路。道路道路长5.28km, 道路红线宽40m, 采用双向六车道, 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道路沿防洪堤岸布置, 临江侧为新建南通防洪堤, 防洪堤内侧布置江滨路。 2 水文地质大概情况 大樟溪起源于德化县境内的戴云山脉东麓, 自西南向东北流。闽侯县南通堤段大樟溪河口, 以大樟溪河口为控制断面, 集雨面积为4843km2, 河长234km, 河道坡降为2.1 , 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15900m3/s。 工程区为冲淤积平原地
3、貌单元, 地层以海陆交互沉积地层为主。拟建道路沿线多为菜地、堤坝、村道及水塘, 总体地势平坦开阔。 3 设计原则 道路与防洪堤为功能不同的构造物, 设计经过中怎样使二者有机结合, 笔者以为宜遵循下面原则。 (1) 堤路结合工程设计应知足道路、防洪堤各自的功能要求。对防洪功能而言, 设计成果应知足或提高工程整体防洪能力;对道路而言, 应知足交通功能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 (2) 道路宜于防洪堤内侧布置。线形上应充分利用防洪堤岸线, 综合道路交通功能、等级选取适宜的技术指标布线;道路设计高程应协调防洪堤高程和片区土地规划高程。 (3)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 构建生态休闲、亲水平台及滨水绿化通廊, 提
4、升城市景观。 4 工程设计方案 4.1 堤路道路布置 新建防洪堤系对旧有土堤进行加高培厚, 故防洪堤道路主要顺旧土堤走向, 堤线总体流畅, 但于河道内凹处半径较小, 局部不甚规则。 道路道路顺防洪堤走向展线, 基本能知足城市主干道线形要求, 总体与防洪堤衔接良好。本道路设计速度为50km/h, 要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400m。故在防洪堤半径较小处与防洪堤线间构成月牙形区域, 可建设成景观休闲区、亲水区, 布置绿化、停车场等。 4.2 横断面布置 新建防洪堤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堤内道路不受潮水位的直接控制, 只考虑知足规划地坪标高及城市内涝要求。由于防洪堤和片区规划地坪高程差
5、异, 道路和防洪堤的断面结合一般有堤顶路和堤后路两种形式。堤顶路方案即将道路设计标高同防洪堤堤顶高程, 并利用堤顶作为道路的人行道和部分非机动车道;堤后路方案道路设计标高同规划地坪标高, 道路外侧紧贴防洪堤内坡, 利用防洪堤挡御潮水。 堤顶路方案的防洪、交通和景观三种功能融合较为严密。行车在江滨路上, 视野开阔, 江景一览无遗, 同时有助于堤防的稳定及防渗, 并减少占用土地和拆迁量。其缺点主要是路基填筑工程量较大并且由于道路标高较高, 与堤内规划道路需采用纵坡连接。堤后路方案的优缺点则正好相反。 考虑土地价值、拆迁工程量因素, 经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本工程堤顶路方案总投资较少。同时堤顶路方案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