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惊奇实现的三种常见方式分析,文艺美学论文.docx
《审美惊奇实现的三种常见方式分析,文艺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惊奇实现的三种常见方式分析,文艺美学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审美惊奇实现的三种常见方式分析,文艺美学论文非同凡响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带给接受者强烈的审美感受,体验审美惊奇的激荡与快意。我们不能想象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文学艺术品参够吸引审美主体的目光,也不能设想此类文学艺术品所带来的审美惊奇感。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感动心灵,让人惊叹赞绝,必定有其独特、出奇之处,也一定不是经常出没于我们的审美视野。它或许就在我们眼前,但我们并未发现; 它或许就有奇特之处,然后等待我们擦亮。 总之,在我们的审美心灵里,它经常处于不在场状态,一旦出现,才使我们眼前一亮,惊奇不已。 比方忽然出现眼前的美景,往往能于霎时攫住我们的心灵; 比方刚刚出土的青铜器,抹掉岁月风尘,惊如今
2、眼前的粗犷之美等。论文所讨论审美惊奇的三种实现方式: 一见而惊; 不惊奇 惊奇;惊奇 不惊奇 惊奇即是上述内容的延伸。事实上,这三种实现方式只是在审美惊奇中较为常见,并不意味着仅此三种,审美惊奇的实现有多种方式,心理经过也比拟复杂。本文只是通过对三种常见方式的分析,使我们得以窥见审美惊奇产生时一般的心理历程。 一、一见而惊 一见而惊 ,即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之下,审美主客体突然相遇,由于对悬殊寻常客体的极度激赏,在主体心中蓦然升腾而起一种独特惊奇的美感体验,因其在主体审美经历体验世界的缺失,所以在得以补偿的刹那表现得尤为强烈。此经过发生,聚焦于主客体短暂时间里的霎时遭遇,无须费时进行逻辑分析与推
3、理,主要凭借情感的自然冲荡与直觉来把握,就在主客相遭的须臾,二者仿fo同时被对方所 照亮 ,主体获得审美的惊奇与快意。此种境况,譬之马丁 布伯所谓 相遇 ,固然其从神学角度而论宗教体验,但置于此,道理亦相通: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梦幻想象象横亘在 我 与 你 之间。在这里,甚至记忆也转换了本身,由于它已超越孤立而融入纯全 一切中介皆为阻障。仅在中介坍塌崩毁之处,相遇始会出现。 在关系的直接性面前,一切间接性皆为无关宏旨之物。1( P27) 一见而惊 在心理体验方面颇与此状态相类,即审美欣赏中的无意识、无目的、非功利的自发状态。就如灵感,来不可
4、遏、去不可止,却能让人见到美、见到惊奇,感遭到心灵的激荡与震撼。 在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此类审美惊奇的体验,往往是由客体独特的外在形式或者客体直观呈现于主体审美视野里的特征所致,这种独特的形式或直观能在短时间内被主体把握到并强烈刺激主体,使之产生惊奇美感。但此类审美惊奇并非时常发生,也正因而才愈发显得弥足贵重,才给人留下极其深入的惊奇美感体验。 下面举例详细析之: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汉乐府(上邪)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5、,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汉乐府(有所思)这两首诗,没有背景的衬托,没有情景的统摄,甚至不怎么押韵,与儒家传统 温顺敦厚 的诗学理想相悖,更与 含蓄蕴藉 相去甚远,就是剧烈情感的震撼爆发,但其感情之剧烈,姿态之决绝,在同类题材中,可谓极为罕见,让人 一见而惊 ,因而对欣赏者的冲击力也就不难想见。 什很多。除此触目惊心外,审美惊奇感受还有很多种,下面以极具奇幻色彩的文本(山市为例来看另一种让人 一见而惊 的惊奇美感: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6、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竟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记忆犹新,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罢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 楼愈高,则明渐小;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 鬼市 云。( 蒲松龄(聊斋志异 山市)这段文字所描绘叙述之山市,其实就是 海市蜃楼 的奇观,从无到有
7、、从少到多、从清楚明晰到模糊,又多而复少、高而复低、渐去渐小,直至不见的经过。此中人物,从 相顾惊疑 的 一见而惊 到 始悟为山市 的释然,一直处于被蜃景的幻化所逐步吸引的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地欣赏着变幻莫测的海市奇迹。那直插青冥的孤塔,那碧瓦飞甍、连绵城郭,那惊耸危楼、星辰数点,那黯然缥缈、如梦似幻,那街市琳琅、人流穿梭,这一切皆蓦地而来、倏然而去,仿fo在一眨眼的霎时,一切皆销声匿迹。此时,无须考虑这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尽管震撼于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构成的各种奇异景观带来的惊奇感,但最终又从如梦似幻的惊奇感转为对惊奇之美的审美体验,感慨人世的瞬息无常、世相的沧桑多变。 奂山山市
8、,也正因其 数年恒不一见 ,才使人一见而惊,刹那之间攫住人们的心灵,使人忘情沉醉于美轮美奂的影像里,流连嗟叹、怦然心动。 二、不惊奇 惊奇 笠原仲二以为: 美的对象,美意识的推移变迁,还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就是,在历来不被人重视的对象之中,例如,在没有经过文饰雕琢的自然素朴的事物之中,在并不精巧的稚拙的东西之中,在与坚强相反的柔弱的东西之中,发现崭新意义的美的存在,进而赋予美 以新的含义。 2( P36)笠原仲二的这一研究值得注意,此能够得出几点: 一是美的对象、美意识是推移变迁的; 二是历来不被重视的,并不精巧的、稚拙的,与坚强相反的柔弱之物中,能够发现崭新意义的 美 三是 美 能
9、够被赋予新的含义。启示为: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变迁,原来不美的事物能够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变得美,原来被以为美的事物能够出现和原美不同的新 美 ,其 美 的含义可以以和原美不同。引文两次提到 新 ,讲明了后来出现的 美 和原美不同的特质。 从不美 美 新美,则蕴含着从不美 美 新美 奇异之美的可能,随着古代中国人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实际上,在日常审美或文学艺术审美活动中,此转化经过时有发生,表征为: 看一般事物 审美 审新美 审奇异之美,审美心理效果的链条可抽象为: 不惊奇 惊奇。 那么,除 一见而惊 之外,审美惊奇存在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就是 不惊奇 惊奇 。它表征了这样的经过:
10、某种业已存在的、具有奇异之美的客体,由于受其外在形式抑或众多因素的制约,对主体而言一直处于遮蔽状态而没能吸引其关注,但因某种契机客体得以 去蔽 ,奇异之美也得以在刹那间向主体敞开,进而强烈刺激主体的审美感官,使之获得非同寻常的惊奇美感体验。比方,一只置于墙角的具有独特美质的花瓶,拂去灰尘方凸现惊奇之美,正可用以比喻这个道理; 对主体而言,亦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尚未发现此客体的独特奇异之美。譬之某个文学艺术作品,因时代的、历史的、审美趣味的局限或其本身深、幽、奥的含蓄蕴藉特点、语言等形式因素的阻隔,使其本身的独特之美一直未为人所识,偶有人识得其价值,其独特的美方得以呈现,就像陶渊明之诗,至苏轼始大
11、放异彩。道元禅师谓 枯木里面有龙吟 ( (正法眼藏) ; 罗丹讲: 风景画的妙处就在于深奥。高级的美即在深的效果之中。 3( P61)此处所云 枯木 及 深奥 ,对文学艺术作品而言,即华而不实幽邃蕴藉的高级之美确实不易发现或者需要花工夫才能发现, 枯木 和 高级之美 不妨能够讲是 奇异之美或奇特之美 ,这即是很多极其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不易及时为人发现的原因。 这里必须强调并讲明一点: 从 不惊奇 到 惊奇 的审美经过,必须是对同一客体而言,包括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审美主体( 因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此称之为 多元主体 或 多元复合主体 ) 看同一客体产生的感受。另外,此经过间隔时间是开放性的
12、,能够是同时代或不同时代,能够是短期内或延宕很长时间等,不做限定。 处于 遮蔽 状态的事物,假使要成为审美对象,并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惊奇,至少需要客体本身具有独特的、非同寻常的美,而主体也必须 独具慧眼 、擅长发现。假如再行补充,就审美主体而言,能够讲审美主体的审美经历体验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用前文的理论分析至少能够这样讲: 在常人看来,某种事物或文学作品具有独特、奇异之美,甚至让人一见而惊,而对于审美主体而言,这种具有独特、奇异之美的事物或文学作品却为其日常经历体验到的即不 缺失 的,那么他就不大可能会产生补偿的冲动,也就不大可能产生审美惊奇; 而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事物或文学作品,在另一
13、人眼里则大放异彩,这是常有的事。 当然,话讲回来,这并不是标榜审美或审美惊奇的相对主义,否则客体的价值就易被随意改变,能够讲,倘使主体产生审美惊奇,客体亦必须具备特殊、奇异、卓越、悬殊寻常之处; 再则,审美主体 发现美的眼睛 也是很重要的,否则, 不惊奇 惊奇 也就失去了实现的契机与可能。 假如讲 一见而惊 的审美惊奇感受,侧重于因外在形式等因素而产生的官能的感性的愉悦,那么 不惊奇 惊奇 则经过了审美经历体验的理性沉淀,相对偏于认知方面的特点,惊奇的审美观念也更为丰富。就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之于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就像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之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14、南山 ,无论是沉着痛快的宣泄还是悠游不迫的呈现,也无论是触目惊心的雄浑还是闲适淡远的静穆,都有可能让人惊奇、让人欢喜。值得注意的是,前者似乎能发出很大声响,它好似裹挟着疾风暴雨拍打我们沉睡的惊奇美感; 后者发出的声音似乎很轻,它只是悄然无声地走进我们被庸常之美日渐钝化的心灵,但两者皆能够长久触动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在歆享它们带来的审美惊奇之后,又陷入久久的、难以忘怀的美妙回忆。 以陶诗为例,其从 美 到 奇美 的演变历程相当复杂。陶诗,至苏轼大受推崇,苏轼曾赞其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 (东坡题跋 评韩柳诗) ,这虽无法标识其为惊奇之美,但从历代阐述中,至少可见出陶诗从美到奇异之美的闪光。
15、钟嵘在(诗品中把他列入中品尚不能讲明其为奇异之美,最明显的是昭明太子称其诗 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兴京 等,此处,由 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能够见出: 在玄言诗的大背景下,昭明太子是将陶诗以奇异之美来看待的,这也是建立在惊奇美感体验基础上的评鉴。 当然,其演变经过和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直接相关,陶渊明处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却能不受其拘囿而独树一帜是为昭明太子推崇的重要原因。 而有宋一代,经历大唐帝国倾覆的剧烈震颤转向深沉的反思与内省,表如今文学艺术领域即呈现出崇尚理性、自然与平淡的审美风格。时代风气如此,个人也离不开此气氛的熏染,这在苏轼尤为明显,所以他推崇陶、柳尤其陶渊明也就缺乏为怪
16、了。这里并不是讲其他朝代不以陶诗为美,而是讲把陶诗之美以 奇美 加以推崇并到达相当高度的在昭明为最,而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加以尊奉的则以苏轼为最。显然,昭明发现陶诗的奇异之美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不拟深切进入讨论。 质而言之, 不惊奇 惊奇 是从不惊奇到惊奇于奇异之美的心理经过,归根结底具体表现出在审美活动中。下面借王勃写(滕王阁序经过中众人的审美心理反响加以说明: 起初,王勃开场写时,众人没有明显的美感反映,是 不惊奇 阶段,待写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时,竟至 满座大惊 (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 ,此 满座大惊 即能够讲是欣赏奇异之美或惊人之美的艺术品时的心理反响,这不是
17、审一般的庸常之美,而是面对奇特佳句时的极度惊赞,讲产生了审美惊奇应不为过。 总之, 不惊奇 惊奇 的经过,表征着这样一种状况: 某种具有独特之美或奇异之美的事物或文学艺术作品,由于受外在形式特点和多种因素的制约仍处于 遮蔽 状态,尚未被审美的目光 观照 到,也就是讲尚未构成审美的主、客体双方; 或者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客体已被主体审美 观照 到,但因多种原因,其本身的奇异之美尚未被主体发现或未完全发现,换句话讲客体本身已被发现的美的质素没有能强烈刺激主体的审美感官,上述两种情形下,审美惊奇都不会发生,即审美主体 不惊奇 。只要客体本身的奇异之美向主体敞开或裸露,主体的目光或心灵被客体的奇异之美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