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才是城市美的核心与目标,美学论文.docx
《生态美才是城市美的核心与目标,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美才是城市美的核心与目标,美学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美才是城市美的核心与目标,美学论文城市化是现代中国当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快了步伐,自 2007 年始,这一进程步入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从整体上看,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经济构造、人力构造、资源构造的宏大变迁,使中国的民众福利有了大幅度提高.据报道,中国如今城市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能够讲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但是,在这个经过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失误,如大气、土地和水体严重污染,城市交通异常拥堵,房价飞涨,个别城市治安恶化 这些都促使我们不得不直面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我们看到,近年来,各地兴起了美化城市运动,各地都大量建设
2、宏大的城市广场,铺设人工草坪,建造大喷泉,移植古树,拓宽道路,制造 古文化 街区,街道两旁装置霓虹彩灯,甚至在各街心花园置放一些人造的假花、假树,把立交桥栏杆漆成绿色等,不一而足.但这些所谓 美化 运动不但没有到达 美 之目的,反而使各城市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变得面目雷同,千城一面,显出一种浅薄、庸俗的 爆发 气息.同时,它也没有给百姓生活带来舒适、方便,没有使百姓有一种真正的家园之感和归宿之感,反而经常把普通百姓拒之于 美化 了的景观之外.客观地讲,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美学的视角看,是由于城市决策者在设计和建设城市经过中存在一些美学观念的误区:一是以大为美,城市缺乏明确定位.城市无
3、限制的扩张,盲目求大.马路越修越宽,广场越造越大,楼房越建越高,城市里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反而相对贫穷了.普通人在生活、出行、购物各方面都变得愈加不方便. 以北京为例,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北京市区环环外扩,建设用地 摊大饼 式增长,构成城市 热岛效应 ,城市噪声、热岛面积不断增大.除了个别孤零零地被作为文物保存下来的建筑,北京城原有的风貌荡然无存.然而,城市并不是越大越美,越大越好,城市里的楼房也不是越高越美,马路也不是越宽越美.有时候,盲目求大便会出现 大而无当 .二是以整洁划一为美,缺乏个性.在城市化浪潮中,小城市模拟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以北京、上海为典范.城
4、市的决策者似乎以为,当代化就是水泥钢筋,就是高楼大厦.于是,所有城市最后都长成了一个样子容貌:大广场、大喷泉、洋草坪,路边修剪得整整洁齐的低矮的冬青树、霓虹灯、玻璃墙、大高楼等,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城市最夺目的符号.城市不再有个性,从前那些各具特色的城市几乎消逝殆尽.戴望舒(雨巷中那散发出古老气息的隽永小巷,那似乎听得见的脚步声敲击地面发出的略带清脆的声音,那似乎弥漫在周围的丁香气味,那一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如今已很难见到了.城市在飞速运转中让人眩晕,单调生硬的高楼大厦与水泥丛林让人透不过气来.人失去了自然之根与自然之性,变得浮躁粗野,几千年文明发展的成果被当代化城市的生硬与冷漠消耗殆尽.大
5、自然中千差万别、万紫千红、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之美在城市中再难寻觅踪影.三是以装腔作势、人工造假为美,失去自然.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 美化 城市的方式方法,在道路两旁、街心花园里 种植 假树假花.看起来这是个省时省力又 讨巧 的美化城市的方式方法.不是吗? 隆冬季节,一派寒风肃杀之中,那 盛开 在路边的一排排梅花,那一派蒙蒙灰暗之中新鲜的绿色,不让人眼前一亮吗? 而且这种 花 能够常开不败,无需施肥浇水,岂不是一本万利? 然而,这些假树假花不但没有美化城市,反而使得本来已经喧嚣不宁、装腔作势不堪的城市更为矫饰和浮躁,脱离了自然,更为虚假.它们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模糊了人们的感官.在这种虚假世界
6、的包围之下,不再有最少的常识与美感,不再能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四季鲜明、风格不同的审美类型.人的感受力下降,以虚假为时髦,以低俗为潮流,明明无聊却沾沾自喜,分明鄙陋却自以为是.产生这些美的误区的根本源头在于失去了 自然 与 生态 之美.事实上, 生态美 也应该是城市美的核心与目的.生态美这一概念已为很多学者所接受,然而对于它的内涵却要么含糊不清,要么直接把 生态平衡 等同于生态美.但是, 生态 不等于 生态美 , 生态平衡 也不一定是 生态美 . 生态美的哲学内涵是在 自然人化 基础上的 人自然化 以及 自然的本真化 .也就是讲,生态美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综合与超越,它属于后工业社会的范畴,是
7、一个历史范畴1.生态美不仅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涵盖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所指涉的应该是整个世界.在后工业时代,在人对自然的 人化 已到达临界点的前提下,在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空前提高的条件下,人类的任何决策与活动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存状况,这时, 生态 便不仅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或生物链之间的平衡问题,也不仅仅仅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态概念已经超出了自然界,辐射到了人类社会.有自然生态,也有社会生态.因此, 生态美 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类生活的环境、社会制度、文化创造等,都能够被包容在生态美的范围之内.城市,作为一种典
8、型的 人化 产物,本已脱离自然,但从根本上讲人不可能离开自然,因而,城市之美,在其终极意义上讲,都应该以 自然 作为其理想与目的.换言之,城市之美的核心,正是一种生态美.但是城市本是 人化 产物,要把 自然 作为其追求的理想,便是一件特别困难之事,却又是必为之事.人作为自然之子,不能长久地脱离自然,城市建设必须设法在 人化 环境中营造 自然 的气氛,塑造自然的感觉,在 人化 与 自然化 之间到达一种完美的平衡,这种平衡也就是李泽厚先生讲的 度 ,它是一种自由的形式,即是 人类主体所把握、使用的形式气力 2(P40).人化与自然化之间的这种 度 作为一种自由的形式正是美.城市的生态美应该包括直观
9、感受形式、生活与艺术实践(生存与发展)、历史文化积淀三个相互联络的方面.从审美形式上讲,一切有关形式和直观感受的因素都属于城市生态美的范围,这是城市生态美的外在形式方面.它是指一个城市在形式和直观感受方面所创造的美,即与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直观感受相关之美.它是一种形式之美,一种韵律、节拍、颜色、声音、味道之美.从城市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来讲,城市生态美还应该包括它所提供应人们在生活上的便利度和舒适度,如餐饮、寓居、购物、交通、健身、娱乐的完善设施与配套建设,这些设施必须首先保证人们基本的生存权利得到知足.因而,首先要求合理,其次在合理的基础上要求美.从发展层面讲,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为
10、人们提供实用生活的便利,还要提供应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丰富与多层次,因而,城市的艺术馆、博物馆、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等也是考察城市生态美的重要指标.最后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意蕴所产生的人文之美与精神之美.十分是那些具有深切厚重历史传统的城市,其建筑、街道、地名以及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们所发生的故事,由这些人所构成的民俗、风俗等,更是构成一个城市之美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城市的美应该是由以上三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构成的,具有这三个方面条件的城市才能够称得上美的城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融汇起来,才构成一个城市的生态美. 一、城市的直观形式之美 城市的直观感受形式之美,是指城市中的那些最
11、直观、最外在、最直接的形式之美,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直接感官所能感遭到的美,它是一个城市审美化的最直接、最详细的指标.打个比方,它大约相当于传统审美的外在形式方面.问题在于,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它的外观也是复合的、综合性的.下面我们试从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几个角度分别论之. 1. 城市的视觉审美 所谓城市的视觉指一个城市给人们留下的视觉印象与感受.比方城市建筑的天际线、楼房、街道、寺庙、纪念碑、公园等建筑群所构成的整体布局,各建筑的个性与其周边建筑风格之间的协调等.实际上,一个城市的视觉审美牵涉到传统美学的所有审美元素:色彩、韵律、节拍、比例、多样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当代城
12、市大都是非审美的.比方节拍,城市应该有它自个的节拍,这种节拍应该给人以真正的美感.城市里,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之间有明确的功能分割和夺目的区分.人们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感到暖和、安全、舒适,好像在自个的家里.本来,城市就是大部分当代都市人的 家 .但是,这个 家 事实上已不再像家.仰望天空,密集的高楼大厦使得城市的天际线变得狭小、混乱,极大限制了人们的视线.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 地平线 这个词似乎早已不存在,人们看到的只是由周边的高楼大厦围绕起来的巴掌大的天空,因此,寓居在当代城市里的人们其实也就是当代化时代的 井底之蛙 .俯瞰大地,不仅沥青水泥地面隔绝了人们与土地之间的亲密接触,而且
13、,川流不息的汽车之流也限制了人们看到真正的大地.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道路被挤到只剩下非常狭小的一小条,放眼望去,皆是各种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汽车,人们不仅看不到远处的地平线,也再难见到大片的开阔土地.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由密集的车流组成的 车平线 ,而被挤在汽车缝隙间穿行的人们更像是一群被围困在巨人中的矮人,不仅没有 家 的感觉,反而处处充满了危险.在城市的视觉审美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光之美.( 创世纪记载,上帝在开天辟地时,创造了光. 神讲,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可见, 光 对于人类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东西方,都以 光 光明 来表示希望、进步、善良、美妙等正面、积极的
14、意思,表示出人对于理想生存境界的向往.在工业化之前, 光 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自然本身决定的.日出日落,昼夜更替,太阳的运行决定着光明与黑暗的分界限.白天,或晴或阴,或阳光普照,或风雨如晦;夜晚,或月光如水,银粉铺地,或乌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但无论阴晴,皆出自然,无论朔望,都是诗意.工业化以后,十分是电灯发明之后,在城市里,人类介入了对光与暗的设计.人工架设的路灯、商店前面的大招牌、宏大的霓虹灯广告,这些组成了城市之光交响曲,使城市变成一个不夜之城.寓居在城市里的当代人经常不再区分昼与夜:晚上能够工作到深夜子时甚至更晚,白天可睡到上午巳时甚至正午.人们的生活节律被打乱,眼睛总处于各种光
15、源的覆盖轰炸之中.更有甚者,一些城市由于使用玻璃等反光性的建筑材料,造成了极大的光污染.阳光本是生命之源,快乐之源和诗意之源,但经过这些玻璃墙面建筑的反射,却成为当代都市里人们的健康杀手.也许单纯从形式上讲,玻璃等反光建筑材料有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能够营造出一种天堂似的气氛,使人们感觉似乎寓居在水晶宫里.但是,从生态美的要求来看,它首先对人的视觉造成了不健康的刺激,它带给人的不是 自然 之美,而是强迫人长期人处于一种非自然性的、紧张的状态之中.由于建筑的特殊性,它对人的视觉是强迫性的,因此这个 水晶宫 不再意味着光明、理想、童话,却代表着刺目、污染、伤害.它所给予人的不再是诗意,而是一种视觉暴
16、力.这里便牵涉到 度 .玻璃之类材料,在小面积时是美,是诗意,是理想,是童话,但把它放大到整个建筑,并且在一个城市普遍使用,便超出了它的合理范围,逾越了合理的 度 .这时,美转化为丑,童话中的水晶宫转化成杀人的利剑,诗意转化了暴力.因而,实践美学十分强调事物的 度 ,把 度 提高到本体论层面,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本体性的范畴. 2. 城市的听觉审美 所谓城市的听觉审美指一个城市在声音方面的审美效果.听觉审美不同于视觉审美.视觉审美往往是复合的,能够有颜色、形状、韵律、节拍多样审美因素综合起作用.听觉审美却只要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之别.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属于时间性的存在,无法停顿下来供人渐渐品
17、味.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它在空间中扩散.周围声音的存在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既存的事实,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一个环境,它具有强迫性.因而,城市的声音环境美与否对人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大自然经常是一首诗意的交响乐. 虫声唧唧,鸟鸣啾啾,流水潺潺,风声呜呜.走在春天的山阴道上,眼前是百花绽放,耳边是布谷声声,鼻中是花草清香,那是真正地从身体到心灵、从肉体到灵魂的洗礼.前人早有描绘叙述: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世讲新语 言语)很多作家都曾耐心仔细地描绘叙述过大自然的声音.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七绝). 稻花香里讲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稼轩(西江月).
1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在(秋声赋中以夸大、形象而不失贴切的描绘叙述赋予 秋 以听得的声音: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最使人感动的是美国作家海伦 凯勒在她那本自传性的着作里描绘叙述了大量大自然的光与影、声与色之美.作为失明、失聪、失语的高度残疾人,凭着一颗敏感、细腻而善良的心灵,她却经常 看见 别人看不见的颜色, 听见
19、 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感遭到正常人通常没有注意的美景: 我经常想,假如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又瞎又聋,那倒是件值得庆幸的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他享受声音. 我曾经询问过那些能看见的朋友,问他们看到了什么.近期,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刚从一片森林里远足回来,我问她观察到了什么,她答道: 没什么十分的. 假如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可能不会相信.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我不禁会问自个,在林中散心漫步长达一个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 我自个,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能发现许很多多令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感染到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