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低碳技术转向低碳技术的实现路径,外国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低碳技术转向低碳技术的实现路径,外国哲学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低碳技术转向低碳技术的实现路径,外国哲学论文 【题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非低碳技术转向低碳技术的实现途径 【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非低碳技术转向低碳技术的实现途径 从外表上看,人的行为是导致当今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直接原因,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更是人类道德素养欠缺、思想意识狭隘的映射。因而,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创新上改良原有的落后技术,从行为上约束自我、倡导低碳生活,更要在思想认识上进行本身的反思和优化,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从非低碳技术走向低碳技术的伟大目的。 4.1 以高素质规约低碳活动 4.1.1 加强本身素质建设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们越来越深入
2、地认识到,再没有一种工具能够比当代科学技术更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了,而人的素质又是人从事社会活动必备的主体条件。作为人口诸多,资源能源紧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其发展的特殊性。经济发展形式亟需转型,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社会环境对优化个人和群体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类道德素质与科技进步的脱节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活动中,人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等动物,经常展现出主体特有的修养、能力和才干。我们将这种个人或群体的内在品质统称为人的素质,并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将人的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实践经过中,三
3、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指导和规范着主体发挥其能动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优越,人的素质也必定跟着提高。 任何一种形式的发展都应与其客观条件相适应;相反,若客观条件不能知足或到达特定的社会要求,它将成为阻挡社会进步的障碍物。由于当代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无法与时代接轨,致使经济发展被片面地理解为最大化的牟取利润,最大程度地追求和享受物质生活,置别人的权益于不顾,把生态环境看成为与本我无关的 他物 .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在一次访谈中讲到 无论是马路、地铁还是候机厅,每个人都低着头的摆弄手机,我们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事情么?可知道了那么多事情的我们,却连最基本的、关乎于自我发展的问题,都不去考虑和关心,
4、那了解这么多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而,提高人的本身素质首先要从教育入手,教育本身就一个 用人类共同的客观精神建构新的社会个体的主观精神,并希冀由此传承和不断创造客观精神的经过。 47 这就要请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艺术、法律、伦理、历史等精神文化的培养,通过 多启迪而少灌输,重理喻而轻讲教,常陶冶而非型范 的教育形式,立足于客观精神与个体主观精神的互动,才能以最佳的效果提高人的素质。当然,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环境对人类素质的影响,干净整洁的环境有助于舒缓疲惫的心情;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助推素质建设的顺遂进行;反腐倡廉、助人为乐、真诚实在守信、务实进取等正能量的主流意识也是引导公众朝正
5、确人生观、价值观迈进的原动力。 4.1.2 利导低碳生活的自觉性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目的,奉行 简单、简约、简洁 的低碳生活理念,并通过 节省用电量、节约生活用水和废物回收利用 三个细节来改变生活习惯。在很多国家,这种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步流行起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每一个在地球上生活的人来讲, 低碳 意味着人类开场重新考虑与自然的关系,将以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方式与自然互利共生。 环境问题与人的行为严密相关,它不单单是非低碳技术产业的责任,更是一项关乎全人类的社会任务。从服饰消费到饮食习惯,从住房到出行,低碳生活关系到公众活动的方方面面。科学
6、研究显示,一件重 800 克的涤纶外套在经过生产、销售、运输等多道工序后,其耗电量约为 400 千瓦时,排出约 94 千克的二氧化碳,而这相当于外套重量的 234 倍。化学合成纤维材质的生产不仅消耗损费大量能源,华而不实所含有的人工合成物如甲醛等化学制剂,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而,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服饰时,尽量选择棉、麻等天然纤维的环保制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杜绝对珍稀野生动物的食用和消费,把当地的新鲜食品作为选购目的,以避免防腐剂给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及减少长途运输所带来的空气污染。随身携带能够循环利用的环保筷,有利于增加森林覆盖率;在房屋的修建方面,尽量选择简单大方的
7、装修风格,避免造价不菲、华而不实的装饰物。 购置环保、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器,并养成人走关灯、完全断电的节能习惯;近年来,城市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其污染原因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就北京而言,天天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开车出行。而在高峰时段的六环内,仅仅一个小时就有 1t 多的 PM2.5 随着汽车尾气被排放出来。因而,呼吁人们通过拼车、公交和地铁等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以降低城市交通所带来的压力和空气污染。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础是伦理,强调人的内在本性既要在思维中把握,也要通过价值尺度的衡量在践履中具体表现出。从某种程度上讲, 以人为本 的低碳技术仍然包含着
8、些许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但由于 它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变人与天地万物相处的方式,因而它也是在瓦解着人类中心主义 32.低碳生活既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又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为加快低碳社会建设、响应生态文明的号召,每一个公民都应践行 低碳、简约 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将来,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在发展经过中,不免要考虑到人类的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等众多要素,低碳生活正是将它们作为其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肯定了这些因素的一致性。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的高低包含着环境层面的影响,而低碳的生活方式恰好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卫的内在统一。 4.2 构筑
9、 类 思维的低碳发展观 4.2.1 克制 唯我 思维的因循性 在寻求解决非低碳技术的致思基点或可通约性的问题上,思维的转变无疑是根本之径。从哲学的角度讲,物质和思维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人们思维的变化和发展;反之,主体的思维变化也会对客体产生影响,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和认识世界的经过中,主体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建立了牛顿三定律,华而不实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表示清楚,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的外力总合为零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他指出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存在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
10、不变的属性,这种固有的特性被称为惯性或惰性。 从自然领域拓展到人文社会,人类构成的知识体系、技术演进、制度变迁都蕴含着惯性定律的特点,华而不实思维的惯性,即思维的途径依靠性起到了宏大的影响。人一旦进入某一思维定式,无论是对是错,亦或是好还是坏,必然会长期倚赖着其习惯性的思维途径;随后,就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作出决定并付诸行动,惯性的气力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最终禁锢人的思维,弱化理性的判定力和道德约束。 从一定程度上讲,人的思维是动态的,其表现为可变性。它并非只关乎于与生俱来或先天的遗传作用,更遭到社会环境、背景经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而今,人类思维的众多方面仍然顽固地残存着机械世界观的
11、烙印,使得人类理性阙失、物欲主义盛行,疏忽 科学发现 和 技术创新 原有的出发点,盲目地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与其讲 敬畏自然 具有不可操作性,倒不如讲是人类不愿意约束和节制自个的欲望罢了。一切的事物发展都源于与它相关的外在环境的发展,恶化的生态环境、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无不敦促着人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一项技术、一套经济体系都无法解决人类生存的所有问题。唯有依靠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不断地学习,提高本身的修养和素质,摆脱 唯我 惯性思维的束缚,才有望弥补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 作为每一个社会个体,始终要将可持续发展当成低碳技术上努力的主要目的,在对物质的追求和
12、向外扩张的经过中,不盲从于风俗、人云亦云,不冲破理性底线成为自私自利之徒。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技术、看待自然、看待自个,以全新的思维革新技术、保卫自然、提高本身,用 心灵之灯,照亮自个的前途 ,48用理性之光,照射发展的路。 4.2.2 建构 利他 的类思维 人们常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但人类为什么会亲手毁掉自个的家园,并与自个的身体为敌呢?这问题的背后一定潜藏着某种内在的控制力。人类本性的可塑性 在唯物史观中,曾深入地阐释道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9 他强调人作为一个有思维意识的高等物种,其本性并非与生俱来。有
13、别于其他生物,人不会完全顺服于自然,其本身具有改造客体的能动作用, 因而,人的本性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性也必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50 由此看来,社会活动的一切变迁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加深对人类本性认识,从个体思维意识走向类思维才是解决环境危机,实现非低碳技术转向的关键所在。 类意识的界定 将人类思维意识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人类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惧怕和依附自然的 群体本位 阶段,人类结为族群以对抗猛兽的攻击和突发的自然灾祸;而后,主体意识的强化让人类逐步由 群体本位 走向 个体本位 .基于 个体意识 思维方式的
14、行为目的,人类企图将自然作为知足人无止境欲望的材料而占为己有。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威廉 莱斯William Leiss批判人们既不应该囿于市场取向的标准,把生态毁坏看做一个经济代价问题,也不应该把科学技术看作诅咒的对象。他以为,与其讲生态窘境的产生与技术有关,倒不如讲它是由人类 控制自然 的思维意识造成的直接恶果。个体的欲望蒙蔽了人类的双眼,自私自利、利欲熏心成为了个体本位的人的代名词;如今,幡然醒悟的人们已经意识到, 个体意识 终将消失,我们需要一种升华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新观念来取而代之。 最初,类的概念来源于费尔巴哈对 人类本质 的阐述,他把人看作是一种以类为本性的存在。
15、但是与历史背景的脱离,让这种 类存在 便陷入了无法服务于现实的唯心主义。随后,在费尔巴哈阐述的基础上引入了实践的意义,强调人的类本性是人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完美统一,通过对两者的扬弃与超越,最终走向人自觉的类存在,而 类意识 也被看作是人类意识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类精神能够把环境危机等同于人类自我摧毁的潜意识传达给主体,以尽量减少人类欲求,进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筑类思维 人的每一个行为活动都遭到主体意识的控制,唯有 类意识 的思维才能规约其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这种 类意识 的思维方式不是表述为对原始主义 群体本位 的崇拜,也不是对一切机械化 个体本位 的憎恨,而是表述为消除浪费性的生产
16、和对环境的毁坏,它能够适当地处理好主体本身和外部自然的互相作用,能够指导实现工业文明唯我观中所蕴含的进步希望。36 我们能够将它理解为人类把欲望的毁坏性置于 类意识 的控制之下,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这种努力的成功不仅仅仅是自然的解放,更是人性自由的救赎。在构建 类意识 思维方式的经过中,人类必须克制那些原初的经历体验,华而不实最为直接的就是 我们隐蔽的激情和无意识的欲望 51.低碳技术发展观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被重新理解,即它意在类价值的传承与发展,而不仅仅仅是技术上的改良和革新。类意识的目的是要唤起超越个体本位的?大我 意识,52 对非低碳技术所引发的消极后果发出警告,并承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责
17、任。这种类意识的参与,对更好地建立低碳技术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不要只把它作为一个空喊的口号或教条式的模板,更要将这种意识具体表现出于行为原则和道德准则之中。人类要对自个所生存的环境负责,这不单单是为了自然,更是关系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4.3 类思维下的非低碳技术转向 4.3.1 类思维下技术工艺的革新 技术承载着人的目的和需求,而人的思维和价值又引导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既不可能完全中立,也不可能完全自主。 53非低碳技术本来就是人类认识进步的具体表现出,但如今看来,其背后夸张化的 个体意识 却潜藏着毁坏灭亡性的危险,这使得非低碳技术泯灭了它之前所带来的一切好
18、处54.若要解决非低碳技术所带来的窘境问题,必然要将低碳科技作为强力的技术后盾。如今,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作为 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国 55,中国不仅要考虑经济和能源的可持续性,更要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步伐。 任何科学技术的意义都关涉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它是人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在地球首脑会议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起草了(京都议定书。2003 年 2月 24 日,为顺应低碳经济,英国发布了一份主题为(我们将来的能源-开创建立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在该文件中 低碳经济 的概念被提出,从此低碳技术应运而生。低碳low
19、-carbon意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具有 3R 的特点,即再分解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低碳技术可被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为目的的能源替代技术,使工业生产从根本上摆脱了对化石燃料的依靠,如核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都属于无碳技术范畴; 第二类是节能减排技术,是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是对非低碳技术的革新与改良,如清洁煤炭、提升燃烧率、勘探油气资源的技术等; 第三类是碳隔离技术,简称 CCS 技术。它先是对排放燃烧源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分离,然后输送并封
20、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指定区域,起到减少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低碳技术本身就具体表现出着 类本位 的思想精华真髓,其价值始终贯穿着 为人类生存与发展谋福利的人文精神 56.低碳技术既具有古代原始技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技术特点,又具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技术水平,是克制了前两种技术手段的缺陷,发扬了前两者优势的高级技术形式。低碳技术作为类思维的实践工具,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目的是向低能耗、低污染、高能效的技术发展形式转型。以低碳技术为前提牵涉多方向、多领域,华而不实包含社会、经济、生产、消费、生活、旅游、生存主义等方方面面。在类思维的引
21、导下,这种低碳技术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卫自然,有效地权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4.3.2 类思维下生产方式的更迭 任何一项技术都包含着其本身所具有内在属性,在这种内在属性的作用下,其生产方式必然潜藏对自然和人性的毁坏。因而,人类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能仅着眼于解决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的问题,以牟取利润作为评判低碳技术价值与否的唯一标准,要在类思维的指导下衡量低碳技术应用的正确导向,转变不利于人和自然发展的非低碳化的生产方式,尽可能减少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消解生态危机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种种灾难。类思维下的生产方式更迭
22、正是人类开场用新的范式和思路去指导生产实践,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气候危机的解决要求生产方式的变革,即进行低碳化的生产和构成低碳化的生产方式。要实现这种变革,首先要改变传统非低碳化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使技术的发展符合生态化生产的要求,为低碳化生产方式的构成和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其次,非低碳技术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自然界肆意地攫取能量,以此来维系人类无止境的物质需求。这种单纯依靠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式,令自然环境遭遭到不可逆转的伤害。滚滚的浓烟被排向天空,空气中弥漫着高浓度的碳烟雾,全球性的气候骤变,雾霾、沙尘等持续不断的极端天气让 穹顶之下 的人类难以招架。随着自然灾难
23、的频繁发生,如梦初醒的人类开场反思传统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众多弊端,逐步地着眼于寻求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以拯救人类行为所埋下的种种恶果。这种生产方式不同于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 的传统生产方式,它主要强调经济的合理性,将生态保卫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让社会发展与生态重建相一致。它克制了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粗放型生产形式,转变 把生产力看做是人类控制自然能力 的观念,建立集约型生产形式,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节约型社会;革新传统的生产形式,并不是要彻底消灭非低碳化的生产方式,而是通过对非低碳化生产方式的改良,克制其
24、不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弊端。构成一种既与非低碳化生产方式相联络又与其相区别的新型生产方式,即以类价值为追求的生产方式。这种新型生产方式仍然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撑的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由于就当前来看,应该没有比依靠技术改良更为有效、快速的弥补手段,治理环境仍然需要科学技术的介入和参与。这种在类思维指导下的生产方式,即改 非低碳 为 低碳 ,已经成为挽救人类于生态窘境的紧急之策。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并非完全归咎于人类日渐增加的实践活动,指导实践活动的错误思维才是催生生产方式异化发展的根本因素。郭冲辰教授指出,一方面,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需要源源不断地汲取外界的能量;而另一方面,在获取资源
25、的同时,也应该权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利害关系57.由此看来,类思维对生产方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它能高效率地获取人类所需物质资料,还要将一定的价值理性包含华而不实。这种类思维指导下的生产方式,其劳动生产目的不再是一味地谋取利益,更重要的是顺应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奠定基础。一旦人类思维摆脱了造成时代错误的个体意识,开场从全局、人类整体的角度权衡本身行为的利弊,我们才算在真正意义上看到了人类理性回归的曙光。 4.3.3 类思维下消费方式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大生产阶段,标志着消费社会的到来。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消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映
26、射出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批量生产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形式,消费不再是源于人的生存需要,而是被人们无节制的欲望所支配。正如艾伦杜宁所指出的 消费社会不能兑现它通过物质舒适而到达知足的诺言,由于人类的欲望是不能被知足的。 58 在如今物欲横飞的时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着对金钱和财富占有欲,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追求享乐、迷醉奢侈的生活状态。马克吐温曾讲过: 奢侈的人渴望得到很多东西,而贪心的人却希望得到一切。 这种私欲无止境的膨胀,使得当代人的人性开场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面子情结和从众心理成为驱使公众追求物质享受的罪源,而精神追求的疏忽,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正侵蚀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类已完全堕
27、落成一种物欲性的存在。因而,我们要倡导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以扭转这种物欲成风的社会局面。 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是没有止境的,而客观环境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欲望和现实条件的矛盾下,趋利避害的本性迫使人类将压力转加给自然环境。伴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物质财富也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既要加速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又要权衡工业化背后潜藏的环境危机,因而,寻求一种节约型的消费形式,就成为解决着这一难题的基本要求。这种消费形式不仅要有益于人类自我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还要以降低能源浪费、降低对生态毁坏程度为目的,是一种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即低碳消费方式。从狭义上讲,低碳消费要
28、求社会实践和产品生产符合低量排碳的标准,鼓励资源再回收,缓解大气层对碳化合物的承载压力;从广义上讲,低碳消费形式要遵从 恒温消费 、 适度消费 、 安全消费 、 可持续消费 和 新领域消费 的五大原则,摒弃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消费观,拒绝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维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刺激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量,以鼓励企业研发者对低碳技术的改良与创新。6 月 5 日,联合国环境署将 2021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 可持续消费和发展 ,针对当前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诸如浪费、夸耀型消费、冲动消费提出了 七十亿人的梦想:一个星球 关爱型消费 的主
29、题口号,以实现 简单化、健康化、绿色化、低碳化 的消费方式。 总的来讲,类思维下的低碳消费并不意味着不消费或社会倒退,它只是强调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摒弃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诸如攀比、夸耀、浪费的不良行为,适时地提高能源利用率而非肆意浪费。低碳消费倡导公众在维持高标准生活水平的同时,优先考虑本身行为将带来的环境恶果,戒除奢侈浪费、增排污染等不良习惯,尽量减轻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压力,并保证在实现气候目的的前提下,维护个人获得知足其基本需要的权利。 4.4 本章小结 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问题是人类道德素养和思想意识的映射。因而,在寻求解决非低碳技术的致思基点的问题上,思维的转变无疑是根本之径。一方面,加强人的素质建设,提高人的自觉意识,是倡导低碳生活、实现低碳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 思维转变 来规约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人的本性是可变的,唯有克制惯性思维,构筑类意识的思维框架,才能从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类思维指导下的技术革新、生产方式更迭以及消费观的转变,正是人类开场用新的范式和思路去指导生产实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人类思维摆脱了造成时代错误的个体意识,开场从全局、人类整体的角度权衡本身行为的利弊,我们才算在真正意义上看到了人类理性回归的曙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