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地区农户生计状况改变对生态建设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秦岭地区农户生计状况改变对生态建设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秦岭地区农户生计状况改变对生态建设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秦岭地区农户生计状况改变对生态建设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论文农户生计一般是指农户的谋生方式,是农户基于本身的能力( capabilities) 、拥有的或可利用的资产( assets,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 、以及由本身能力决定能够从事的系列经济活动( activ-ities) 等要素去维持生存状况并可有所提升的生存状态。国外学者 Scoones以为农户生计包括农户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 包括物资资源和社会资源) 以及行动; Ellis以为农户生计包括自然、物质、人力、金融和社会五大资产,农户获取这些资产以及利用其施行生产生活遭到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当前国际上农户生计研究方式方法
2、多采用英国国际发展机构( DFID)在 2000 年建立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该框架设计了脆弱性背景、生计资产、构造和制度的转变、生计谋略和生计输出 5 个部分,通过考察在自然环境、制度政策及文化等因素作用下生计脆弱性环境的构成机制,讨论利用现有的生计资产和可能的生计谋略去提升生计水平,以便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持久的生计改良。 我们国家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生态负荷重、对外联络不便等问题,是导致农户生计脆弱性高、生计谋略缺乏的重要原因。因而,提升农户生计能力和生态环境建设密不可分。国内农户生计研究随着对贫困问题研究的深切进入而广泛开展,研究以为,
3、农户生计谋略的不同主要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也影响着家庭生计资产和生计活动的有效配置以及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 传统的生计方式在人口压力下加大土地负荷,增加了生态超载和退化、灾祸增加以及环境不断恶化的几率。除此之外,农户生计行为变迁产生的生态效应显著,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农户由于生计改变增加对外流动,使迁出地的生态脆弱性恶化趋势得到缓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整体上趋向改善,但局部环境会出现恶化。 西秦岭地区是我们国家典型的贫困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和生态重要地区。本文以该区为例,通过农户生计改变对生态建设的影响分析,讨论以农户生计改善为目的的生态建设思路。从学术上讲,农
4、户生计改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又是难点课题。因而,对该区域的研究,不仅可为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据,也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1、 生态建设的难点分析 西秦岭地区系嘉陵江干流以西的秦岭部分,在行政上属甘肃省,包括陇南市,天水、定西 2 市渭河以南部分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和临潭 3县。 十二五 全国扶贫规划确定了 14 片重点扶贫地区,该区域所辖县区全为重点扶贫地区,分属秦巴山地区、六盘山区和四省藏区,华而不实陇南市 9 县区属于秦巴山地区,天水、定西辖县属六盘山区,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属四省藏区。因西秦岭的主要部分为陇南市,故本研究以陇南市为案
5、例区域。 1. 1 生活和生产空间缺乏,难以构成空间上的集聚效益 陇南市生态空间面积大、生活和生产空间缺乏,难以构筑具有集聚规模效益的空间构造。市域范围内 15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1/4, 25 不宜开垦耕作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43%,8 适于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面积 2 350. 4 km2,仅占国土面积的8. 4% 。根据陇南市土地部门数据,全市工业和城镇用地面积仅 34. 6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0. 12%,人均仅 13. 2 m2,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仅 51m2,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一半左右。 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1/5,但除去坡耕地,15 下面耕地面积仅占
6、国土面积的 5%。因而,狭小的生产和生活空间严重制约着该市的发展。 从 三生空间 1)构造来看( 图 1) ,初步统计生态空间( 林草地、水域和未用地) 面积占国土空间的71% ; 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用地) 占国土空间面积的1. 4% ,华而不实农村生活空间占 1. 3% ; 农业生产空间占 27%,华而不实 25 以上坡耕地和园地面积占 8. 2%,15 25 耕地面积占 7. 5% 。 【图1、2略】 1. 2 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保卫任务重 陇南市受地质构造、破碎地貌、过度垦殖等因素影响,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根据陇南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资料,陇南山地是我们国家泥石流最频发
7、的地区之一,为全国泥石流重点防御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区域面积约 11 658 km2,占总面积的41. 8% 。同时,全市滑坡分布区面积约 9 076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 32. 5%。除此之外,部分地方因过去长期耕垦和矿产资源乱采滥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构筑有效地、持续功能强的生态空间需要长时间、任务繁重的生态系统恢复和治理。 另一方面,陇南市生态保卫地位重要, 两江一水 ( 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 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水源内涵修养生态功能特别重要。全市有 60%多的面积被列入国家级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华而不实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包括文县的白水江自然保卫区和成县的鸡峰山
8、、文县的天池、宕昌的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 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保卫生态功能区包括武都区、宕昌县、两当县、文县和康县 5 个区县。 1. 3 农村贫困面大,生态建设的政策施行存在 失效 风险 陇南市农村贫困面大, 十二五 以前,除成县和徽县外,其余 7 区县均为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 全市共有 182 个乡、2 338 个村为全国扶贫工作重点乡村,分别占全市乡镇总数和行政村总数的 93. 3%和 73%。全国 十二五 扶贫规划,施行新的扶贫标准,将该市 9 区县全部列为秦巴山重点扶贫区片。 2018 年陇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照显示,只要成县和徽
9、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 5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 95%; 其余 7 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40%,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 70%( 表 1) 。 1990 年代后期国家施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摆脱山区贫困奠定了生态基础。但由于山区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农户生计相对脆弱,从事本地农业生产的收入低; 而与生态复合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和抗击市场波动的问题。因而,从退耕地的利用来看,陇南市各区县不同程度地存在复耕、套种高秆农作物的现象,有些地方甚至春栽秋毁。根据林业部门的调查,2005 年武都区完成退耕还林 1
10、. 2 104hm2,华而不实套种高秆作物的面积占40% 多。除此之外,陇南市城市化水平低,接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区外尚未建立接纳本地多余人口的机制,固然外出打工人口比例高,但本质性的减少人口、减轻贫困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按照当前情形,假如缺乏其他更有效的政策或制度来缓解人口贫困问题,人口压力将会再度增大,一旦流动人口返乡,包括退耕还林在内的相关政策会面临 失效 的风险。 1. 4 传统粗放型资源利用形式普遍,节约型资源利用方式面临环境、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2005 年以来,陇南市单位农耕地( 含园地) 的农业总产值高于全省 2. 3 2. 5 个百分点,单位农用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高于全省
11、4 个百分点。但由于该市地处山区,建立节约型、集约型、循环利用型资源利用形式面临投资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难题,因而传统型粗放型的资源利用形式仍然较普遍。 当前资源利用的粗放性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是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从用地构造看,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平均高达 159 m2( 超过国家标准 150 m2/ 人) ; 另一方面是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益低下,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开采仍然处在低效且严重毁坏环境的状态。 2 、生计变化及其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农户生计的分析主要针对前文所述的五大生计资本,自然资本主要考察农户耕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变化,人力资本主要考察的劳动力
12、数量及其质量的变化,物质资本主要分析农户生产工具及住房的家用耐用品的变化,金融资本着重分析农户经营收入及贷款的情况,社会资本主要分析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及其影响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设施情况。 2. 1 研究数据来源 农户数据,一是来源于(甘肃省 2018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乡村人口普查数据; 二是来源于实地调研的农村和农户问卷数据。问卷调查区域为陇南市武都区,问卷设计包括农村问卷和农户问卷两种。农村问卷,选取武都区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典型村问卷 19 份,牵涉人口、教育、耕地面积与类型、农民收入与支出来源、用水用能、退耕还林等 26 项内容; 在典型村基础上扩展农户问卷 455 份,牵涉家庭人口、教育水
13、平、劳动力构造、收入支出来源、耕地面积与类型、住房用水用能、农业生产与销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等 38 项内容; 农户问卷有效回收率 94%。 经济数据,一是来源于甘肃省和陇南市统计年鉴,二是来源于实地调研中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和文字数据。 2. 2 农户生计的变化 2. 2. 1 耕地面积减少,种植构造改变 土地是农户依靠的主要自然资本,耕地面积的变化预示着农户对土地资本的变化和对自然利用方式的变化。根据陇南市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自1999 年退耕还林政策施行以来,陇南市累计退耕面积 123. 7 hm2。统计显示,耕地面积自 1999 年以来减少了 1. 1 104hm2,粮食作物播种面
14、积下降了7 000多 hm2,占耕地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了 12%( 图 3)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显著上升,以花椒为例,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从 2001 2018 年,花椒种植面积增加了 3. 9 104hm2,产量增加了近 2 200 104kg,2018 年花椒产值达 13. 5 108元。 2. 2. 2 劳动力数量减少,负担系数增加劳动力数量减少,预示着农户的人力资本减少 人口统计显示,2000 2018 年,陇南市户籍人口增加了 16. 5 104人,但常住人口减少了 1. 6 104人,农业人口减少了 6. 7 104人。根据 六普 数据,2018 年陇南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15、重为80. 9%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6. 8 个百分点; 但乡村农村劳动力人口( 15 59 岁) 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为 66. 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0. 4 个百分点。但农业人口的增减有反复现象,表 2 显示,各区县农业人口自 2002 2008 年减少,但在 2008 年又有回增的趋势,十分是西和县和宕昌县 2018 年农业人口的数量明显超过了 2002 年。这从另一方面讲明了政策施行效果的反复性。 人力资本减少,劳动力抚养负担呈加重趋势。 2018 年陇南市乡村劳动力负担系数为 70. 4% ,高出全省 0. 4 个百分点; 华而不实,60 岁以上和 65 岁以上人口抚养比分别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