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思考,农业经济学论文.docx
《食用菌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思考,农业经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思考,农业经济学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用菌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思考,农业经济学论文食用菌产业是集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特征于一体的当代农业,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极其显著的新兴产业,担负着转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增加蛋白质供应和加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任务,其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当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的转移和国内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我们国家食用菌产业获得了良好发展,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的食用菌生产大国。
2、 一 、我们国家食用菌产业发展现在状况 我们国家虽是世界第一的食用菌生产大国,但并不是食用菌产业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分析我们国家食用菌产业现在状况及特征,探寻求索破解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式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设想,对增加食用菌产业科技含量,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实现产业战略性培育并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食用菌产业量值基本状况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就产量规模来看,1978年我们国家食用菌产量为5.8万t,到1990年超过100万t,1996年增长至350万t,到2003年突破1 000万t,20
3、18年增长至2 020万t,2020年增长至2 828万t;就产值规模来看,2001年我们国家食用菌产值到达314亿元,到2018年食用菌突破1 000亿元,2018年到达1 772亿元,食用菌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达17.04%。与此同时,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自1988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的地位,华而不实1994年我们国家食用菌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3.8%,此后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我们国家食 用 菌 产 量 占 到 了 世 界 总 产 量 的75.0%以上。 2.食用菌品种构造及特征 从品种构造来看,我们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不仅盛产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
4、菇、草菇、黑木耳、毛木耳等大宗品种,而且培育与发展了银耳、滑菇、猴头菇、鸡腿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秀珍菇、姬松茸、白灵菇、真姬菇等一大批珍稀品种,除此之外,以灵芝、天麻、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品种及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也获得快速发展。当下我们国家食用菌品种构造呈现两大特征,一是 大宗品种主导,珍稀食用菌、野生菌和药用菌快速发展 。香菇、平菇、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大宗品种占全国食用菌产量的86%;珍稀品种、药用菌及野生食用菌品种固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产量规模仍然较小,还未构成规模化经营。 二是 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 。固然我们国家食用菌品种资源
5、丰富,但其构造仍然呈现 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 的特征,这一构造特征导致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卫矛盾日益突出。 3.食用菌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及特征 我们国家食用菌产业历经30年的发展,以及随着品种构造调整和栽培资源构造变化,食用菌产业新兴板块优势区域不断发展,逐步构成了太行山南麓食用菌优势区、小兴安岭 长白山食用菌优势区、黄淮平原食用菌优势区、武夷山区食用菌优势区、湘南 桂北 南岭食用菌优势区、四川盆地食用菌优势区、秦巴山区食用菌优势区、西北潜在食用菌优势区等8大优势区域雏形,涵盖了全国15个省(区、市)的150多个县(市),品种构造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大宗品种、珍稀品种以及野生食用菌品种。 8
6、大食用菌优势区域集食用菌菌种选育、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完善了全国范围内的食用菌产业体系。8大食用菌优势区域的食用菌量值规模及出口创汇额均占全国的90%左右,为转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增加蛋白质供应和加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情况 食用菌产品成为弥补我们国家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产品类别,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我们国家食用菌出口13万t,2007年到达了192万t,受金融危机影响,2018年虽有下降,但也到达108万t,创汇14.4亿美元。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食用菌产品出口量值规模呈现缓慢增长,2018年出口量到达了152万t,创汇到
7、达24.1亿美元,而同期进口仅为0.07亿美元,有效弥补了我们国家农产品贸易逆差。伴随着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构成了一批以福建古田和漳州,浙江龙泉、庆元、景宁和磐安,河南西峡,湖北随州,河北平泉,山东莘县、邹城及四川大邑、金堂等为基础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在品种构造上,双孢蘑菇以罐头产品为主,香菇以干、鲜香菇为主,木耳以压缩加工品为主,野生菌类以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块菌为主。 二、食用菌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意义 食用菌产业具有 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 的特点,而且 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 ,能够把大量的农林废弃物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
8、蛋白和健康食品,是当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农业废物资源转化、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引领健康饮食消费以及促进社会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1.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 食用菌产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是在利用和转化动植物废弃物的经过中构成自个的产品,以知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根据统计数据估算,每年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到达30亿t,由于农业废弃物的产权属性,导致其处理方式不当,管理绩效较低,引致严重的 农业立体污染 ,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导致的农业水体污染,农作物秸秆随意堆弃引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作物秸秆燃烧引致的大气污染。 促进食用菌产业的
9、持续健康发展,能够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调查数据显示:每1t鲜蘑菇能够转化利用1.5t的农作物秸秆,根据当下国内食用菌产业的量值规模,每年能够转化4 242万t的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而有效缓解了由于不当处置农业废弃物而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2.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当下我们国家农业当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迎合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在科技人员和广大菇农的努力下,逐步探索成功利用木屑、稻(麦)草、玉米芯、玉米秸、豆秸、棉籽壳、油菜秆等农林有机废料代替段木进行食用菌栽培,有效缓解了产业发展与林木资源的矛盾,还缩短了生产周期,提
10、高了农林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据测算,我们国家栽培食用菌每年要消耗4 000多万t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了动物生产(养殖业)与植物生产 (种植业)之间物能循环转化。构建完善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物流体系、加工体系等为产业联动效应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形式,符合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基本理念,是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举措,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 3.支撑国家食物与粮食安全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需求的加强,国家大力施行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 的生态重建政策,确立了以粮食换生态的发展方略。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又将面临着资源与食物短缺,蛋白质供应缺乏等食物
11、与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根据2018年(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 产能力规划 (2018-2020年),我们国家秸秆的产量还将增加600亿kg,即秸秆总量将到达7 600亿kg,除了知足生活燃料(大约40%)、发展养殖(大约30%)外,剩余的30%约合2 280亿kg左右能够用于食用菌生产,根据50%的生物学效率计算,即可生产食用菌1 140亿kg,根据食用菌蛋白质含量19%35%计算,能够转化为216.6亿399.0亿kg蛋白质,相当433.2亿798.0亿kg瘦肉,或649.8亿1 197.0亿kg鸡蛋,或2 539.9亿4 788亿kg牛奶,能够在国家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4.引领健康饮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分配构造的优化,居民健康饮食理念不断加强,健康饮食文化逐步兴起,食用菌的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逐步得到居民认同。 据相关数据显示,食用菌产品含有26%的粗蛋白、8%的脂肪、56%的碳水化合物、9%的膳食纤维以及1%的矿物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特点,富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调节肌体免疫水平,缓解亚健康,提高健康水平等成效,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知足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 一荤+一素+一菇 的科学饮食构造。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健康饮食文化的兴起,在中华菌文化节的诱导下,食用菌健康饮食文化将逐步发育与成长。 5.促进新
13、农村建设目的的实现 食用菌产业发展符合社会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调研发现,食用菌每667m2净产值约2.85万元,是大棚西红柿的3.8倍,是棉花的29.4倍,是玉米的53.8倍,是优质小麦的67.1倍。当前,全国在食用菌生产行业中的从业人员超过了2 000多万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社会效益显著;食用菌生产地区的农业立体环境(耕地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明显优于一般地区,生态效益显著。 三、我们国家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在各级的重视、推动下,固然食用菌产业获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做大做
14、强食用菌产业,凸显其战略意义并实现规模化效应,还存在下面几个方面需引起高度重视的障碍因素。 一是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食用菌产业战略作用规模化受阻。当下我们国家食用菌生产以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型生产形式为主,种植户的素质和生产条件参差不齐,技术水平较低,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并且以木腐菌为主的生产构造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据统计,2018年菌农采用大棚种植的食用菌产量占总产量的98.8%;只要1.2%来自于工厂化种植。而到2020年,固然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有了大幅度发展,但具有规模效用和品牌意识的企业数量仍然偏少,日产量小于5t的企业数量占据多数。 二是资源培育、环境保卫和产业品
15、种构造的协调发展不够,导致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受阻。一方面,以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的品种构造,使每年至少有400多万m3木材被食用菌生产消耗,但是由于阔叶树资源紧缺,培植周期长,菌业的迅猛发展致使主产县阔叶林资源锐减,造成很多木腐菌主产区开场出现林木资源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保卫之间矛盾,也影响了菌业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食用菌认识的提高,对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食用菌或者药用菌,如冬虫夏草等存在过量采挖,使种质资源匮乏。而因林木资源快速利用导致的生态失衡,也对菌类种质资源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毁坏作用,导致珍稀菌类的种质资源接近灭绝。 三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足工厂化生产的菌
16、种。由于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缺乏,我们国家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保藏和开发利用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造成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度低、遗传基础差,难以选育出合适规模化、工厂化发展需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生产潜力的菌种。以双孢蘑菇为例,由于菌种和栽培设施限制,我们国家每平方米产量只能够到达1020kg,而国际平均产量能够到达50kg,最高实现80kg。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对食用菌的基础研究,尽管我们国家是食用菌资源大国,但是在生产上却只能使用国外的品种,缺乏对育种需要的野生种质资源、栽培种类的基本遗传学和生理学的系统研究,对菌种质量评价、菌种专业生产工艺技术、出菇期的发育调控机理和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