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态度的语义释要与新释,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
《引发态度的语义释要与新释,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发态度的语义释要与新释,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引发态度的语义释要与新释,普通语言学论文内容摘要:作为特殊的话语评价方式, 引发态度将心智模型的情感悟识用于涵义赋码, 在事实复述中隐现讲话者的评价行为。本研究基于意义的社会认知观, 讨论引发态度的生成理据、编码形式以及隐现程度, 展示语义再生产、分布义韵与跨文化差异等引发机制。研究发现引发态度是联盟读者、构建归顺式阅读定位的评价策略。讲话者可自主创造态度涵义, 以特定的韵律逻辑引导评价认识, 展现态度涵义存在的文化特异性。本研究旨在拓展引发态度的理论空间, 提供一种解释评价话语的新途径。 本文关键词语:引发态度; 心智模型; 情感悟识; 涵义; 评价话语; A new interpretat
2、ion to invoked attitude and its semantic features Song Jiannan Abstract:Invoked attitude, as a characteristic evaluative device, employs emotive knowledge in mental model to encode connotation, which is capable of forging a compliant reading position. It is usually used for implicitly playing down s
3、ubjective interference in narration. This paper, taking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 of invoked attitude, its encoding and implicitness.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invoked attitude involve meaning regeneration, distributive prosody and cross-culture differences. Speakers/writer
4、s use emotive knowledge to make connotative meaning; to adjust evaluative polarity by allocating attitudes as semantic prosody in discourse; to manifest cross-cultural preference in attitudinal connot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broade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invoked attitude so as to pave a new way
5、 for evaluative discourse studies. 1. 引言 话语态度是人际互动时对评价对象的主观叙述, 含有讲话者赞成或反对的情感倾向。社会认知观以为 语言识解的是所指对象或行为与经历体验可能之间的仿拟关系 (Gibbs 2005: 200-201) 。作为一种社会指称, 话语态度由日常经历体验提供评价认识的情感信息, 与所指对象并无多少联络。例如: (1) This dish is too Italian. (2) 他们刚结婚那阵儿, 就有人讲她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单凭叙述的指称意义显然缺乏以解释态度评价究竟缘何产生。事实上, 指称符号引发了人们对所指对象的关联态度
6、认识, Martin White (2005:66-67) 称之为引发态度 (invoked attitude) 。他们发现话语的内涵意义、经历体验概念以及词汇隐喻几乎囊括了态度评价的所有引发形式, 与铭记态度 (inscribed attitude) 一道承载情感、判定以及鉴赏等详细评价范畴。已有研究较多重视铭记态度的表示出构造与语篇布局, 成果大多面向话语分析实践, 讨论铭记态度怎样在讲话者与读者之间发挥人际功能, 首先考虑读者定位, 进而协商双方立场、维护团结的阅读定位。与铭记态度相比, 引发性成分难以判定, 这和它的意义属性有很大关系。然而学界尚未系统地讨论过引发态度的语义特征, 关于
7、 引发态度为什么能够施行话语人际功能 的疑问也有待解决。 有鉴于此, 有必要重新审视引发态度的发生理据。除将其当作维系阅读关系的社会符号以外, 突显作为语义现象的主观性本源。我们需要从读者的主观角度揭示社会、文化知识怎样确保态度评价的语义生成与交互理解 (Horarik Anne 2020: 89) 。本研究致力于解答两个问题: 1) 引发态度的语义属性有何十分之处, 诸如生成原理、编码形式以及隐现程度等; 2) 评价话语的态度引发机制怎样影响阅读定位。在语义个体化的发生理据中拓展引发态度的研究空间。 2. 引发态度的语义释要 2.1 学理溯源 评价不仅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也是言者/作者和听者
8、/读者构建共同价值观的经过 (宋健楠 2021: 51) 。态度源于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受与反响, 是主体与环境反复接触的结果。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论着中, 亚里士多德以为物体或别人能否知足自我需求是态度产生的根本源头。因而态度评价与逻辑语义学密不可分。Hume (1985:33-50) 专注语言符号的先验本质, 他以为态度是关于身体经历体验的感悟概念, 需要对社会环境、百科知识以及讲话者意图等日常经历体验加以联想与检索。 意义在人的知觉与其所处情境的互动中产生 (Halliday Mathiessen 1999:17) 。判定语言符号能否负载情感需在外延符号的基础上利用主体赋予所指符号的特定经历
9、体验推导态度涵义。只要经历过情感状态的人才能获得态度指称的内涵意义, 只要感受过鲜花芬芳的人才能明白 鲜花 指称的情感态度。由于态度并不完全来自语言符号的外延指称, 这就与真值条件并无关系。固然 鲜花 与 牛粪 的符号所指并未牵涉态度倾向、态度反响, 但与指称关联的日常经历体验引起了截然相反的情感反响。实证心理学也印证了引发态度的语义生成理据。McDougall (2001:138) 发现情境刺激是儿童辨别与把握表意话语的根本动因, 意义的习得效果与情境、施动者、目的所引发的情感状态休戚相关。儿童对安全/恐惧、高兴/悲戚等感悟内容的理解与明暗、位置、距离等现实概念具有简单的象似关联, 情感表示
10、出很大程度得益于对物理现象 (Reid et al. 2020) 、情境事件 (Ortony et al. 1988) 的先验认识。 在我们意识到对象之前, 身体就已经进入了互动经过而产生了好恶评价, 出现直觉带给我们的、有意识的褒、中、贬分类判定, 生理评价是心理评价的前提 (彭宣维 2021:5) 。 在话语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中, 先验事实所依存的心智模型为指称对象添加了更多态度涵义。社会认知观以为意义在心智模型与社会表征的互构中逐步明晰 (Thibault 2004) 。心智模型是对社会经历体验的知识表征, 有对详细事实的主观知识, 还有与之相关的个人观点或情感悟识 (van Di
11、jk 2020:7) , 前者以常识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分享认知当中, 如 美国9 11恐袭 新闻事实, 后者以类属的个体知识潜存于某社团成员内部, 如对 9 11事件的负面态度评价 。这意味着话语在陈述事实的同时或多或少地留有与讲话者态度认识大体相仿的主观痕迹。van Dijk (2020) 以为客观事实固然在话语环境中产生、辨别, 但最终却要服务于日常的社会互动。出于平等交际原则的考虑, 讲话者为了不显露自个的评价者身份, 转而利用事实知识引发相应情感悟识, 以熟稔的事实叙述归顺读者的阅读定位。 态度评价将以物品或服务为主的人际交换内容拓展至个体的感性表示出, 与情态、语气共同成为联盟与讲服读
12、者、制造潜在人际协调的语义载体。读者对话语态度的阅读定位随讲话者的评价方式发生变化:到底选择直白地铭记态度还是隐晦地引发态度预示了评价话语是以命令或商议、疏远或团结、主导或附属的读者定位施行话语人际功能。引发态度的人际功能归咎于两方面: 一方面, 命题信念与事实内容互相独立。Searle (2005) 以为命题意义是事实与所持信念的结合。那么解读命题态度不仅要看信念能否融入事实, 更要看事实能否蕴含信念。例如, 铭记态度 splendid 在命题 He proved a splendid player. 表示清楚讲话者对事实的情感评价, 但是命题本身又引起读者产生对 he played str
13、ongly 的能力判定。事实的主观知识是蕴含信念的引发载体, 在讲话者与读者之间构成可协商、可引申的评价张力。另一方面, 经历体验知识限定了态度意义的解释范围。话语 隐性的评价意义是讲话者遵守或违背会话合作原则产生的弦外之音 (余樟亚、胡文辉 2021: 36) , 指示交际双方的经历体验信息。不喜欢意大利菜的人对厨师讲 This dish is too Italian. , 态度涵义由 Italian 的情感悟识引发, 其判定评价隐现于读者对 意大利口味 的先验认识之中, 双方在多大程度上享有经历体验公知是理解弦外之音的前提。 综上所述, 话语态度并不强调语义能否真实反映了客观事实, 反而关
14、注语义能否符合交际者意图建构的评价性事实。引发态度的特殊性在于它虽由经历体验知识唤起, 实际发挥话语人际功能, 将主体间的分享经历体验作为躲避主观评价行为、促成人际团结的符号资源。在厘定引发态度的语义特征后, 还需要弄清其编码方式。 2.2 编码方式 态度评价的表征形式跨越语言与非语言两种符号模态, 呈现出从局部语法到言外情境的多样编码方式, 由语法构式、概念隐喻以及视觉图案共同介入。华而不实词汇/语法是首要表征载体, Hunston Sinclair (2000: 84-91) 发现话语态度多嵌于六种常见的语法构式中: 1) it + link verb + adjective group
15、+ clause 2) there + link verb + something/anything/nothing/ + adjective group + about/in + noun group/-ing + to-infinite + clause 3) link verb + adjective group + that-clause 4) link verb + adjective group + to-infinite clause 5) what s + adjective + is + noun group (pseudo-cleft) 6) noun group + li
16、nk verb + noun group/to infinite/clause (general nouns) 大部分态度评价由形容词词组指称, 以外延义为主 (例如 excited, hateful, ironical等) 。除此之外名词词组 (例如happiness, devil, red等) 、动词不定式 (例如smash, fence等) 与从句亦可作为态度评价的符号载体。与前者相比, 后者的意义理解愈加依靠经历体验知识, 所传达的话语态度通常表现出多义属性 (Song 2021) , 即讲话者可参照符号的外延指称编入多于一种的态度涵义。态度外延义的评价取向明显, 容易遭到读者的反驳与
17、批评, 而态度涵义相对隐蔽, 有利于构成多样的评价策略。 鉴于引发态度是来自经历体验事实的语义现象, 讲话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日常经历体验理解新经历体验, 由概念隐喻引发态度涵义, 很多相对被忽视的话语资源值得考虑, 包括评价与隐喻 (Martin 2007: 85) 。隐喻赋予人们使用一种经历体验评价另一种经历体验的编码能力, 使用源域符号的外延义引发读者对目的域符号的涵义解释。 我们不光把源域的实体、构造输入目的域, 还把对源域内容的判定方式也一并输入目的域 (Lakoff Turner 1989:65) 。换言之, 若使用源域符号的外延义类比目的域符号, 概念隐喻便具备了编码态度意义的评
18、价功能。例如, 就PASSION IS FIRE而言, fire的外延指称就是评价目的域passion的语义素材。讲话者若将fire的外延义添加为passion 的态度涵义, 可在概念隐喻的衍生表示出中找到引发态度的身影。例如: (3) She yielded to his fiery passion. She felt that her very being would demolish in the heat. He kindled her body into savage excitement.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21) 除使用 excitement
19、铭记态度意义以外, 概念隐喻的详细表示出, 如 fiery heat kindle 承载讲话者的引发态度, 其外延指称为 passion 添加新的态度涵义。隐喻表示出以减弱评价话语的显着态度意义到达优化阅读定位的交际意图。 态度的经历体验性本质是将意义编码形式扩展至非语言模态的关键。由于态度的产生无法脱离人们对外在刺激的情感反响, 那么任何能够引起类似感悟经历体验的图像均可承载态度涵义。态度是由多感官诱发条件引起并由图像、声音与肢体所表示出的语义内容。基于熟识的情感经历体验, 图像构造 (冯德正 2021) 、色彩搭配、叙事布置 (Painter et al. 2020) 以及肢体语言 (Ha
20、o Hood 2022) 都可成为引发读者态度评价的符号形式。例如, 狰狞的面孔引发恐惧情感、黑白色彩引发负面鉴赏、耸肩引发判定。多模态内容引导读者夸张对某种情感的反响, 利用其外延义唤起共鸣态度。与词汇/语法相比, 非语言符号直接编码情绪经历体验, 更接近态度的本质属性。 2.3 隐现程度 引发态度的语义特征与编码形式促使评价话语不仅具有正面与负面的取向之分, 还有了显现与隐现的程度差异, 讲话者发表主观看法时拥有多样的策略选择。总体而言, 态度评价的隐现程度伴随话语中指称投入量的减少而逐步增高。首先, 在词汇/语法、非语言模态负载态度外延义的情况下, 符号的指示对象即是情绪内容, 读者可轻
21、易辨别态度的负载位置, 其态度评价的话语隐现程度弱, 例如 War is destructive to human civilizations 其次, 在概念隐喻负载态度涵义的条件下, 外延义仅存于源域的指称符号, 态度评价来自于不同经历体验域的整合与兼容, 读者需要在外延义与内涵义的类比中寻找可行解释, 其态度意义的话语隐现程度高, 例如 War stifles human civilizations 最后, 在讲话者没有明确表示出态度外延义的情况下, 叙事本身承当了态度涵义的引发中介, 由事实的情感悟识引发态度, 交际双方在多大范围内分享事实经历体验是态度涵义可否被引发的前提, 其态度评价
22、的话语隐现程度最高, 例如 War opens up a Pandora s box to human civilizations 。不难看出, 隐现程度与读者的自主理解成反比。评价话语越是依靠经历体验事实, 讲话者态度的指示性就越弱, 读者取舍态度涵义的自主权利相应增加, 阅读自主有助读者建立与评价话语的价值同盟 (Martin White 2005:67) 。 3. 引发态度的语义新释 日常话语的态度评价俯拾皆是, 讲话者时而以词汇/语法形式铭记态度外延义;时而借助外延义与内涵义的跨经历体验域投射, 以隐喻表示出增加对评价对象的涵义理解;抑或利用即时场景把态度取向融入非语言模态当中, 多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