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现当代文学论文.docx
《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现当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现当代文学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现当代文学论文诗人译诗是中国当代新诗史上的独特现象,充分显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很多译者在翻译外国诗歌的经过中习得了艺术经历体验而开场用诗去表示出情思,进而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也有部分诗人在创作的经过中构成了独特的诗歌文体主张,进而把外国诗歌翻译成符合自个审美观念的形式,致使大量的当代译诗成了践行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 生力军 。详细而言,当代译诗主要在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实践或试验了中国新诗的形式观念。 一 诗歌的文体要素主要包括语言、音律和形式等内容。在中国新诗提倡白话但很难创作出符合理论要求的文本时,当代译诗则最早成功实践了新诗的语言主张
2、,成为中国新诗创作的语言范本。同时,中国新诗根据外国诗歌的音律特征创立的 音步 理论也逐步在翻译外国诗歌的经过中得以应用成熟。 当代译诗最早实践并成功运用了中国新诗的语言观念。 20世纪初的新诗运动本质上是白话文运动的构成部分,其时的胡适和陈独秀等人主张新诗语言的白话化点明了中国新诗文体的核心特征。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这批最早的新诗产品还没有完全脱离古诗文体的窠臼,倒是在这里之前或稍后的译诗更充分地实践了白话新诗的主张。清末(诗篇的译本已经具有很强的新诗意味,例如收集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中的(弓歌和(雅歌则和当代白话新诗的语言如出一辙: 无花果树结果
3、芬芳,/葡萄树开花发香,/我的佳偶,我的美人,/求你兴起随来。 这几行节选自1908年出版的(旧约全书官话本中的诗歌,基本符合胡适等人提倡的新诗语言主张。胡适1918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老洛伯采用的完全是白话白话,而到了1919年3月翻译的(关不住了则充分实践了中国新诗的语言主张,难怪胡适称该译诗创始了中国新诗的 新纪元 。当代译诗不仅在整体上实践了中国新诗的语言观念,而且详细的译诗经过也是对译者语言风格的实践。徐志摩1924年从英国人菲茨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的英译诗中转译了波斯诗人莪默(鲁拜集的渊博的长文,知道他也肯定 音组 是新诗律方面的 最主要因素 。)故陆志
4、韦先生,借鉴西方大多数语种的诗律,主要用重音为单位来建行,试验写出了(杂样的五拍诗 似也和闻先生的主张和实践有相辅相成的地方。梁宗岱先生译莎士比亚十四行体诗,则试按法国格律诗建行算 音缀 即我们国家语言学改称的 音节 (syllabe),也就是汉语的单音字,探求诗行的整洁,这又合闻先生主张的整洁、匀称的一个方面。而比我还年轻一代的屠岸同志译莎士比亚十四行体诗则在 顿 或 音组 以外还讲求轻重音配置,这又是进一步的试验。 这段话表示清楚我们国家当代译者经常采用与 音步 一样或相近的中国当代新诗音律去翻译外国诗歌,这主要是由于译者为了充分再现原作的形式而不得不尽可能地使用音律形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
5、来讲,闻一多、孙大雨、陆志韦、梁宗岱、卞之琳乃至屠岸等人的译诗由于应用并实践了中国新诗的音律而获得了文体形式的成功,不仅使当代译诗有效地实践了中国新诗的音律主张,而且证明了中国新诗格律理论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正是有了当代译诗对中国新诗语言和格律理论的践行,新诗才逐步博得了文坛地位。而事实上,当代译诗之于中国新诗的这一成效很多时候并非译者有意为之,当代译诗能率先打破中国诗歌的文言禁锢并走上白话的道路,主要与翻译活动的特征及文言译诗的弊端有关;对中国当代格律诗音律的试验固然具有更多的自觉意识,但与 音步 概念来自外国诗歌有关,故能更好地在翻译中传递出外国诗歌的音律特征。 二 在诗歌形式方面,当代译
6、诗不仅仅是中国新诗运动中最早践行诗体解放的理想文本,促进了中国新诗形式的发展成熟,而且在不同时期试验了中国当代格律诗的形式主张。 当代译诗最早践行了中国新诗的 诗体大解放 。假使译诗还是采用古体形式,没有胡适迥然有别于传统诗歌形式的译体,即使是新诗形式有了理论上的倡导,仍然很难打开新的诗歌创作局面。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前,清末有识之士如马君武、苏曼殊等人就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歌, 但是译的都是用文言旧诗体,影响有限,对于中国诗体的变革更无直接关系 。在古诗体步入僵化的发展境地时,新诗革命倡导白话自由诗,力图到达 作诗如作文 的自由境地,抛却严谨的古体诗律。最初的新诗作品保存着浓烈厚重的古体诗味, 实
7、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 。新诗包括整个新文学都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如何创造新诗的新体成了新诗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个关系到新诗生存的关键时期,有别于古体诗的译诗形式的出现打破了新诗坛的沉寂,为新诗开启了 合法 的创作道路。胡适 偶用白话译当代美国女诗人莎拉 替斯代尔(SaraTeasdale)平平经常的一首抒情小诗(关不住了!(OvertheRoofs),却好似 得来全不费功夫 ,竟然用他自个的讲法,开了 我的 新诗 成立的纪元 。讲来也妙,胡适早决意要进行 诗体大解放 ,写白话诗要写得 自然 ,打破整洁句法 却一直像 踏破铁鞋无觅处 ,建不起 新诗 的格局
8、,一朝用白话把一首原是普通的英语格调诗译得相当整洁,接近原诗的本色,就有理由使他自个得意,也易为大家接受。从此,稍经一些同道合力 尝试 的初步 成功 ,白话新诗的路径打开了。 这在中国诗史上确是一次革命性变易。 根据卞之琳的理解,翻译诗歌的形式实践了最初的白话诗主张,是中国新诗形式的最好具体表现出,由是实现了中国诗歌形式的 变易 ,打开了 白话新诗的路径 。 当代译诗试验了中国新诗的形式主张。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上,新诗人模拟自个喜欢的外国诗人进行创作已经是公开的机密,诗人的作品也无可避免地会遭到自个所译作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单向度的,诗人的诗歌观念也会左右他对原作的选择以及译诗形式的选择,
9、更多的时候,二者构成了不言自明的照应。比方卞之琳曾翻译了大量的英国诗和12首法国诗,并专门为翻译布莱克、奥顿和瓦雷里等人的诗写了译序,介绍了这些诗人创作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品的情感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显示出卞之琳是一位负责任的译者,另一方面也表示清楚了他对这些诗人作品的青睐。详细而言,卞之琳的 英法两种文学的高深造诣使他汲取的营养比别的诗人要来得广泛,他又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对自个的口味、能感动自个的心的作家来译,这样就不限于英法,而旁及德语和西班牙语作家,也就因而,要比机械的为翻译而翻译更容易产生心灵的感应。 他与所译的对象之间机密的沟通,他的诗作与他的译诗之间深奥玄妙的照应,在有限的篇幅里是难以抉发
10、净尽的。 这讲明诗人的译诗与创作之间在文体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影响方面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与原文形式多有关联的译诗文体给诗人的创作输送了新鲜的表示出,而他的诗歌形式观念又会部分地影响译诗的形式,进而使后者成为前者有力的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前者的完善。 通过翻译外国诗歌来试验诗歌的形式主张还具体表现出在闻一多对十四行体的翻译上。闻一多以为在中国介绍十四行诗体 恐怕一般新诗家纵不反对,也要怀疑。我个人的意见是在赞成一边。这个问题太重太复杂,不能在这里讨论。我作(爱底风波,在想也用这个体式,但我的试验是个失败。恐怕一半由于我的气力不够,一半由于我诗里的意思较为复杂。 不管闻一多(爱底风波能否是一首成
11、功的十四行体诗,但从这段引文中我们能够肯定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形式的推崇并对之加以试验,这种诗歌形式观念和实践行为必然会影响到闻一多对新诗形式观念的建构,甚或影响到他的译诗文体形式。1928年,闻一多在给饶孟侃的信中也谈到了自个试验十四行体的经历: 昨天又试了两首商籁体,是一个题目,两种写法。我也不知道哪一种妥当,故此请你代为批评。这东西确乎不容易,正由于不容易,我才高兴做它。 这表示清楚闻一多曾屡次试验十四行诗体,并对该形式有比拟深入的认识,他1931年曾专门写了一篇(谈商籁体的文章,以为 最严格的商籁体,应以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一小段,六行中或以每三行为一小段;或以
12、前四行为一小段,末二行为一小段。总计全篇的四小段,(我讲的仍然是商籁体,而不是八股!)第一段起,第二承,第三转,第四合。 总之,一首理想的商籁体,应该是个三百六十度的圆形;最忌的是一条直线。 闻一多对十四行诗的认识基于他对十四行体的试验,也正是基于试验十四行体的意图,闻一多翻译了大量的十四行体诗。 1928年3月至4月间,闻一多在(新月上发表了他翻译的21首勃朗宁夫人的情诗,该组译诗完全采用十四行体形式,是闻一多诗歌创作和翻译中采用同种诗体形式最集中的一次,显然他对该诗体的理解已经融入了他的诗歌形式建构观念之中,是其当代格律诗形式主张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代译诗实践了中国新诗的格律体主张。中国当
13、代译诗在文体形式上采用律诗体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译诗为了凑合外国诗律的角度来讲的,二是译诗由于凑合中国新诗律而被翻译成与原诗形式走样的新的格律体。闻一多和徐志摩从1925年以(晨报 副刊为基地开场进行新格律诗的实验,同时翻译了伊丽莎白 勃朗宁(Elisabeth Browning)、A E 霍斯曼(A E House man)等人的诗歌,以此实践并证明新格律诗主张。在这里,翻译外国诗歌既是新月派诗人创作的来源,又是其格律诗主张的例证。有学者在谈到闻一多翻译赫斯曼的诗歌作品时以为: 由于是诗人译诗,这几首译诗的质量很高。闻一多基本上保存了原诗的节拍和韵律,在形式上非常整洁,因而,这几首译诗能
14、够被视为他的新格律诗的试验。 这种认识也许源于卞之琳类似的看法,后者在(翻译对于中国当代诗的功过一文中曾讲: 闻一多当时就发表过参考英语诗律以音步建行的办法、凭 音尺 衡量每行长短的主张,据此写了一些诗,收入后来出版的(死水一集,又据此翻译了伊丽莎白 白朗宁十四行体情诗一部分,后来发表在刊物上,基本上确立了这种主张。这一路主张,经过几十年的争论和一部分人翻译和创作实践的修订,扩大了影响。 由此可见,译诗不仅实践了闻一多格律诗主张,而且和创作一道确立起了这种格律诗体的历史地位。无需太多赘述,闻一多等人的诗歌建构理念总是与外国诗歌严密地联络在一起的,早在1923年他批评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时就以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