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和《易传》中的“天人合一”观探析,东方哲学论文.docx
《儒道两家和《易传》中的“天人合一”观探析,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道两家和《易传》中的“天人合一”观探析,东方哲学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道两家和(易传)中的“天人合一观探析,东方哲学论文摘 要: 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儒家、道家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试图从哲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儒家、道家以及(易传一书中 天人合一 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化对 天人合一 思想内涵的认识,进而分析 天人合一 的当代价值,古为今用。 本文关键词语: 天人合一; 儒家; 道家; (易传; 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探寻求索天人关系,华而不实对天人关系问题最为深入的回答即是 天人合一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儒家、道家,对 天人合一 思想各有其独到的见解,(易传一书中所谈及的 天人合一 思想更是别具一格,乃是同时兼具儒
2、道特色。要想弄清 天人合一 思想有何当代价值,怎样在当代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儒道两家以及(易传的 天人合一 思想进行分析。 1. 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 1.1、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概述 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汉代以及宋明时期。这三个时期 天 的内涵各有侧重,但是总的来讲儒家之 天 主要是指 主宰之天 命运之天 义理之天 。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还表现出一个趋势: 天 人格神的意味逐步弱化, 人 的主动性逐步凸显。 1.1.1、先秦时期的 天人合一 思想 先秦时期的 天人合一 思想又能够分为两个时期: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分别是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萌芽时期和奠基
3、时期。 记载殷商时期天人关系的文献不多,直接描绘叙述 天 的更是少之又少。华而不实(尚书 汤誓记载讲: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诗经 大雅 商颂中讲: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即在表示清楚夏朝毁灭、殷商兴起皆是天命所为。文献中还有对与 天 同义的 神 的记载。(礼记 表记有言: 殷人重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每逢重要的或者不好解决的事情便会选择占卜,从卜辞上看 天 或 神 的旨意,预测吉凶祸福,同时君王还以尊贵的仪礼供奉天神。由此可见,殷商时期的天人关系主要是指神、人关系。殷商时期的 天 或 神 乃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它主宰朝代更迭、人事民生、天地万物, 人 乃是处于一种盲目顺从、听命于 天 的状态
4、。 周代之 天 除继承了商朝时期 天 的主宰义,还新获得了 道德义 ,如(诗经 大雅 烝民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 天 既能主宰民众降生,还能赋予民众以天生德性。(尚书 泰誓有言: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 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即是在讲 天 一方面为了庇佑下民而设立君、师;另一方面赏善罚恶、 唯德是辅 ,要求君主敬天保民、惟德是从,否则就会遭到惩罚。固然此时的 人 还是由 天 主宰,但 人 开场具有
5、一定的主动性,能够重德以顺应 天 。 商周时期是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萌芽阶段,此时的 天人合一 主要是 天 主宰 人 ,但是已经开场与 德 联络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 天人合一 思想奠定了儒家天人观的基调,主要具体表现出在孔子、孟子、荀子、(中庸的思想中。 在孔子那里, 天 的涵义较为复杂,有时是指自然之天,如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 阳货,有时是指有意志的主宰之天,如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 八佾。孔子还成认有 天命 ,如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他以为一方面 天命 不可违逆,一方面 天命 可知,孔子就讲他自个 五十而知天命
6、(论语 为政。除此之外,孔子还讲 天生德于予 (论语 述而,东汉经学家包咸对此句的注解是 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即是在讲德性授命于天,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挑战性。总的来看,固然孔子的 天 仍具有主宰义,但是他已经认识到 自然之天 。孔子的 人 固然仍不可违逆天命,但是对 天 已不再是单纯的顺从,而开场具有认识 天命 的能力。孔子还讲 德 , 德 由 天 所赋予,以德合天地乃是顺应天意,无往不利。 孟子之 天 有时具有主宰之义,如以为舜有天下乃是 天与之 。有时指 命运之天 ,如 莫之为而为之者,天也;莫之致而致之者,命也 (孟子 万章上), 难道命也,顺受其正 (孟子 尽心上。 天
7、乃是不可违抗的命运,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 离娄上。孟子之 天 还主要与 性 心 联络在一起,以 天 作为心性的根本源头,如(孟子 告子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 尽心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到了孟子这里, 人 已具有主体能动性,人能够通过 尽心-知性-知天 实现 天 与 人 之间的合一。 荀子的 天 一方面是指自然运行之天,(荀子 天论有言: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此时
8、之 天 行 常道 ,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思而客观存在的,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此一方面的 天 与 人 各行其道,是应 明于天人之分 的。另一方面是指有意志的天。(荀子 不苟有言: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以 诚 生化万物的 天 无疑是有意志的 天 ,此一方面 天 与 人 是通过 诚 联络起来的。荀子也讲 天命 ,如 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齐均 (荀子 赋篇,不过荀子的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于发挥人的主动性, 制天命而用之 ,以为 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 天论。 (中庸是就 诚 与 性 讲 天 与 人 的,如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 ,
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也是就 诚 与 性 来讲 天人合一 的,如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 。(中庸中的 天人关系 已经把 人 当作认识 天 的主体,乃是明天道之诚者。 1.1.2、汉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 汉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比拟特殊,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者,在吸收整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流派的部分思想以后构成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天人观。 董仲舒是从 天人相类 出发,建立了一套 天道 与 人事 相感应的学讲。在董仲舒的天人观中, 天 主要是指 有意志的人格神 。董仲舒以为
10、 天 与 人 相类,天与人既具有一致的形体构造,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月,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之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之数 (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天与人又具有一样的情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 阴阳义。天与人还具有一样的道德意识, 人之授命于天地,取仁于天而仁也 (春秋繁露 王道通三。此时的 天 还是 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 ,具有主宰义, 人 如若违犯天意, 天 将出灾祸以谴告之。 基于天人相类,董仲舒以为天人之间是存在感应的,如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
11、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 (春秋繁露 同类相动,天人皆有 阴阳 ,并且天人所含的阴阳二气互相感应。除了这种 天人 本身就具有的感应, 人 还能够通过灾异和祥瑞与 天 沟通,如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祸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惊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举贤良对策。董仲舒的 天人合一 思想即是基于 天人相类 的天人感应讲。 1.1.3、宋明时期的 天人合一 思想 宋明时期的 天人合一 思想以张载、程朱、陆王为代表。 张载正式提出 天人合一 这一命题,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遂
12、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能够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正蒙 乾称。张载此讲是以(中庸一书中的 诚 明 批判fo家 以人生为虚妄 。 张载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天人 一 气 ,张载讲: 由太虚有天之名 , 太虚 又是 气之本体 ,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 太和,人与天地万物皆是物质性的 气 。二是 天 非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是无所思虑、无所作为、无所主宰。(横渠易讲曰: 天地固无所思虑 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 。三是由 诚 明 讲 天人合一 , 儒者则因
13、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正蒙 乾称。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正蒙 诚明,所谓 诚明 即是肯定天道与人性的同一。由此可见张载所主张的 天人合一 本质上是人之性与天道合为一 诚 。 二程将 天 界定为 理 , 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卷十一),并且以为 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 (伊川易传 卷二。程颢以为 天人一 天人无间 ,但是他反对谈 合 ,以为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二程遗书 卷六。程颢还提出 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任取,更不可外求 (二程遗书 卷二上,从此观点一方面能够看出他对孟子 尽心-知性-知
14、天 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能够看出他进行了拓展,开场直接将 心 与 天 联络起来,以为 只心便是天 。程颐的 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即是将性与天、心联络起来讲,他以为 皆一也 。 朱熹也主要把 天 理解为 理 ,他以为 天之所以为天,理罢了。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 (朱子语类 卷二十五。朱熹将 理 看作是天地万物之本,天得此理而为天理,人得此理而为 性 ,宇宙之间本是一理,天地人相通即在于此 理 。在谈及天地人相通时,朱熹讲: 盖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其体即天地之体,其心即天地之心。
15、以理言之,是岂有二物哉 (中庸或问,即是讲人生而禀天地之气,人之心、体与天地之心、体一样,人与天地具有一样的性质,从 理 的角度看天人本一物。朱熹的 天人合一 即能够总结为 与理为一 。 陆王与程朱皆是将 天 理解为 天理 ,不过陆王以为理在心中,心即是天。陆九渊以为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人皆是有心,心皆是具理 (陆象山全集 卷二十二 杂讲,将 人、心、理、天 联络起来谈, 天人合一 思想在他这里就是心、理与天的合一。王阳明也讲 心 与 天 的关系,并且提出 心即天 心外无理 的命题,他讲: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传习录 答季明德
16、书。不同于程朱的 与理为一 ,王阳明的 天人合一 是心之本体与天道的合一。他还进一步谈到: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传习录 门人黄省曾录,天地万物与人本来就是靠 良知 联络起来的有机整体。 1.2、儒家天人 合一 的途径与本质 1.2.1、儒家天人怎样 合一 :以 人 合 天 为主 孔子及其之前所议论的 天 固然具有一定的道德属性,但主要还是指 主宰之天 或 命运之天 ,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主流与正宗则是由孟子奠定的,此后宋明理学家们大都是受孟子影响从心性论角度出发议论 义理之天 与心、性的关系。孟子所谈 天人合一 的途径是 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
17、天 ;(中庸所谈的 天人合一 的途径是 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张载讲 人之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 ,又讲 德盛者,神化能够穷矣 穷神知化,与天为一,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自致尔 (张载集 正蒙 神化,可见他所谈的 天人 合一的途径是 至诚-性尽-穷神知化-与天为一 ;朱熹把 格物致知 当作认识 天理 的一种途径,他以为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穿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王阳明把 人心那一点灵明 即 良知 当作人与天地万物 合一 的关键所在,他以为 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 (王阳明全集 卷三 传习录 卷中 答
18、顾东桥书,就能够消除私欲之蒙蔽,恢复本来 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 的状态。由此可见,实现儒家 天人合一 主要是从 人 出发,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心、尽性以及提升 德 ,去除个人私欲,进而到达知天、与天合一。 除此之外,以 人 合 天 对 人 有一定的要求。其一是人要 诚 ,人之 诚 于 天人合一 非常重要。张载以为 至诚则顺理而利 (张载集 正蒙 诚明,程颢讲 至诚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赞者,参赞之义, 先天而天弗违,天而奉天时 之谓也,非谓赞助。只要一个诚,何助之有 (二程遗书卷二上,人唯有至诚,方能尽人、物之性,明事物之理,进而 与天地参 ,实现天人合一。其二是人应 尽心 , 心
19、 乃 人之神明 。且不管孟子的 尽心-知性-知天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 告子上,其他儒学家也常把 心 与 天 放在一起谈 天人合一 ,陆九渊有言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与天同即合天人、与天为一 (陆象山全集 卷三十五 语录,王阳明更是将 心 看作是 天地万物之主 ,提出 心即天 。其三是人要有 仁 德 ,如张载以为 穷神知化,与天为一 乃是 德盛自致尔 。程颢讲: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二程遗书卷二上。其四是人应不断去除个人私欲,宋明时期儒学家们以为 私欲 乃是导致 天人二分 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张载讲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 (张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