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家庭三因素与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的关系,教育心理学论文.docx
《考查家庭三因素与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的关系,教育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查家庭三因素与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的关系,教育心理学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查家庭三因素与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的关系,教育心理学论文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类知识技能,构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生活场所就是学校。因而,学校适应问题一直遭到我们国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十分以学业和行为问题为重。本研究侧重将学业和外化行为问题作为学校适应问题的衡量指标,学业问题指智力正常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外化行为问题反映儿童对外部环境消极反响的行为,包括搞毁坏、活动过度和攻击性行为(Hinshaw,1987)。 家庭亲密度作为反映家庭成员亲近关系及积极家庭气氛的综合指标,指个体觉察到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合程度,是家庭成员之间独立与联合的平衡。家庭关系对儿童道德的构成与发展
2、所起的作用已成共鸣(Hastings,McShane,Parker, Ladha,2007),来自父母和同胞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气氛可能是中小学生道德情绪构成的重要因素(Walter Burnaford,2006)。同时,研究表示清楚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必不可少,亲密关系的建立经过对儿童社会互动起示范和强化作用 (Olson Gorall,2003 ) ,决定儿童社会化程度 ( Catalano Hawkins,1996)。高亲密度家庭创设一种积极的气氛,有助于青少年在面对挑战性状况和情感体验时,主动寻求家庭引导和支持 ( Thompson Meyer,2007):家庭亲密度与青少年二
3、年后的外化行为相关联(oosa et al. ,2018),亲子关系存在代际传递,与儿童成年后的外化行为呈负相关 ( Brook,Lee,Finch, Brown,2020) 。父母积极的教养态度负向预测不同特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正向预测学习成绩(Chen,Wu,Chen, Wang,2001)。家庭亲密度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严密、积极的联合关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校适应。 群体道德情绪指群体内成员因群体中别人违犯道德准则的行为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群体内疚和群体惭愧等(Smith Crandell,1984)。根据社会认同理论(T
4、ajfel Turner,1979),当个体对所属群体具有强烈认同时,会对自个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情感偏好,会因群体成员过错行为产生内疚、惭愧等情绪。群体内疚指向于受害的群体和个人,对群内关系有潜在的积极意义(Branscombe,Doosje, Mc-Garty,2002;Wohl,Branscombe, Klar,2006),具有群体内疚感的个体认同所属犯错群体,成认所属群体对过错行为负有责任(Branscombe et al. ,2002;Leach,Snider, Iyer,2002),支持对群体外受害者进行补偿(Wohl et al. ,2006),且这种补偿倾向存在跨时间稳定性(Br
5、own,Cehajic,Zagefka,Manzi,Gonzlez,2008 ) 。而群体惭愧更多指向内群体本身,当内群体软弱无能、违犯道德规范或准则被公开曝光时,易产生这类情绪(Branscombe,Slugoski,Kappen,2004),它常诱发逃避或逃离行为,但有时也会表现出补偿行为倾向(Brown et al. ,2008)。个体为了减少内疚或惭愧情绪,倾向于主动成认自个的错误,承当责任,采取一定的补偿行为(Brown etal.,2008; Smits De Boeck,2003; Tangney,1995a; Tangney Dearing,2002)。因而,补偿行为是内疚或惭
6、愧的结果,是一种责任行为,补偿行为倾向与中国文化中责任感有类似的含义。责任感是个体对本身的社会角色所应承当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杨丽珠,2004),责任行为是自我动机和自我导向的主动的道德行为,内疚、惭愧是责任心理经过的情感体验(陈璟,李红,张仲明,2004)。本研究将家庭道德事件中家庭成员犯错诱发的群体内疚和惭愧体验,称为家庭道德情绪;因家庭成员犯错而产生对受害者的补偿行为倾向定义为家庭责任感。 近年关于道德的研究将道德认知和情绪与青少年适应问题联络起来(Gibbs,Basinger, Grime,2003),强调道德情绪在个体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间起核心调节作用(任
7、俊,高肖肖,2018),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养成,提高了个体的社会生存能力(俞国良,赵军燕,2018)。研究发现,关心别人的儿童会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外化问题( Hastings, Zahn Waxler, obinson, Usher, Bridges,2000),内疚等道德情绪促进 5 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水平提高(张晓贤,桑标,2020),有助于抑制社会适应不良行为(Tangney,1995a),内疚水平高的儿童问题行为更少,学业成绩更好(Bybee,Wil-liams, Merisca,1994) 。积极的责任体验可激发个体的责任承当倾向,或加强其道德义务感以及亲社会行为(叶浩生
8、,2018)。责任行为的发展可促进儿童冲突的解决能力发展,减少不良行为,有助于学习成绩提高(Battistich Hom,1997)。与个人主义文化构成对照,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儿童对家庭有更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扩展到学校,是他们在学校表现良好的重要原因(Urdan Giancarlo,2001)。 对于违背道德准则的道德事件,无论引发者是群体成员还是自个,个体都可能产生惭愧、内疚体验和补偿意愿。个体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一般家庭责任感会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学校表现。若将个体道德情绪和一般家庭责任感延展到家庭群体这一情境,我们揣测,由家庭道德事件诱发的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可以能影响中国青少
9、年的学校适应。由于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儿童道德构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减少适应问题。本研究将家庭亲密度、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放在一起,考察家庭三因素与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的关系。研究设置了一个家庭群体成员无意中伤害别人的假设情境,事件主体为家庭成员,青少年个人没有直接介入,让青少年自我报告,由于家庭成员在道德事件中的行为而体验到的道德情绪,以及愿意为受害别人负责的行为倾向(责任感)。同时,由青少年报告知觉到的家庭亲密度,青少年的学校适应问题则由老师报告。研究详细假设如下: (1)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和责任感与学校适应问题(外化行为和学业问题)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各变量亦呈显着的性
10、别和年龄差异;(2)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直接预测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家庭亲密度还可通过家庭道德情绪及责任感的中介作用,预测青少年的学校适应问题。 2 研究方式方法 2. 1 对象 研究选取上海市三所普通中小学的 4、6、8、10年级共 755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华而不实 4 年级学生181 名,6 年级 204 名,8 年级 180 名,10 年级 190名;男生 370 名,女生 385 名。 2. 2 研究材料 2. 2. 1 学校适应问题 使用 Hightower(1986)编制,陈欣银等翻译并修订的老师评价量表(T CS; Chen,Cen,Li, He,2005) ,本研究
11、选用华而不实的外化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分量表。外化问题行为共 5 题,包括: 上课淘气捣蛋 等。学业问题共6 题,包括: 没有发挥出学习潜力 等。量表为 5 点计分,从 1(完全不相符) 到 5(完全相符)。统计时,分别计算各因子的总分,以班级为单位标准化,得到外化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的标准分。该量表在中国被广泛应用,具有良好信效度(侯静,陈会昌,陈欣银,2018)。本研究中二者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 78 和 . 80。 2. 2. 2 家庭亲密度 Moss 等人 1981 年研发的家庭环境量表( FamilyEnvironment Scale),经我们国家学者费立鹏、郑延平和邹定辉对此量表
12、进行屡次修订,成为现版本(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 CV,1993),量表重测信度为. 74,内部一致性系数 . 75,适用于评价所有类型的中国家庭。本研究选择华而不实的亲密度分量表作为家庭亲密度指标,共 8 题,如 家庭成员都总是衷心地相互支持 。采用 是 、 否 2 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清楚家庭亲密度越高,本次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73。 2. 2. 3 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 该问卷改编自 Brown 等人(Brown et al. ,2008)设计的问卷,并考虑到了中国文化背景因素。问卷分两部分,共有 16 题,均采用 7 级计分,从 1(非常不同意)到 7(非常同意)。第一部分
13、测量家庭场景中的家庭内疚和惭愧的情绪,共 10 个项目,如 想到我爸把小孩撞成重伤,我感到内疚 等,得分越高表示清楚青少年体验到的道德情绪反响越强烈,二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 2/ df = 2. 50,CFI = . 999,TLI =. 995,SM = . 005,MESA = . 046;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 92。 问卷第二部分是家庭责任感,共 6 个项目,如 我们家应该照顾受害者 。得分越高表示清楚青少年的家庭责任感越强。单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MACS法)结果显示, 2/ df = 4. 54,CFI = . 965,TLI = . 941,SM = . 028,MESA = .
14、 070;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75。 2. 3 研究程序 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家庭亲密度问卷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集体施测。老师评价问卷由班主任老师完成,一周收回。 2. 4 数据处理 运用 SPSS 19. 0 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Mplus 进行构造方程模型分析。 3 结果 3. 1 共同方式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采用 Harman 检验对共同方式方法偏差进行了确认,原模型 2/ df = 3. 97,CFI = . 84,TLI = . 83,SM = . 057,MESA =. 06,模型可接受;加上共同方式方法效应之后模型却不能拟合
15、,讲明没有发现共同方式方法效应这一因子。 3. 2 各变量的性别、年级差异比拟 以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责任感、外化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为因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示清楚,性别主效应差异显着,F(15,2051) = 12. 89,Wilk s = . 92,p . 001, 2= . 08;年级主效应显着,F(5,743) = 5. 11,Wilk s = . 90,p . 001, 2= . 03;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显着,F(15,2051) =1. 86,Wilk s = . 96,p . 05, 2= . 01。 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示清楚(见表 1
16、),青少年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和责任感均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分别为 F(3,747) = 22. 20,p . 001, 2= . 08; F ( 3,747 ) = 5. 63,p = . 001, 2= . 02;F(3,747) = 4. 85,p . 01, 2= . 02。事后检验结果表示清楚,家庭亲密度方面,8、10 年级显着低于 4、6年级,8、10 年级差异不显着,4、6 年级差异不显着。 家庭道德情绪发展上,10 年级显着低于其他年级,8、6 年级显着低于 4 年级,随年级增长呈降低趋势。家庭责任感方面,10 年级显着低于 4、6 年级,8 年级显着低于 4 年级,有随年级增
17、加而逐步减少的趋势,4,6 年级和 6、8 之间差异不显着。家庭亲密度及责任感性别差异显着,分别为 F(1,747) = 5. 04,p . 05, 2= . 07;F(1,747)= 4. 12,p . 05, 2= . 04。女生的家庭亲密度和责任感得分高于男生,没有发现家庭构造、父母文化程度对亲密度的影响。 外化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年级差异不显着,存 在性别差异:F(1,747) = 58. 95,p . 001, 2=. 01;F(1,747) =30. 72,p . 001, 2= . 01; 男生在外化问题和学业问题方面的得分比女生多。交互作用显着,分别为 F(3,747) =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