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自身与家庭存在的问题与结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
《留守儿童自身与家庭存在的问题与结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自身与家庭存在的问题与结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留守儿童自身与家庭存在的问题与结论,家庭教育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2.1】【2.2 2.3】 留守儿童本身与家庭存在的问题与结论【3.1】【3.2.1 3.2.2】【3.2.3 3.2.4】【3.2.5 3.2.6】【第四章】【以下为参考文献】 2.2 调查结果。 2.2.1 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问题。 2.2.1.1 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卢梭曾经讲过一个人在年幼时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成年时就会开什么样的花,也就是讲一个人的童年阶段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这种信息爆炸的年代,文化知识技能的把握不仅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升学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立足于社
2、会的能力。 笔者自编的 教师调查问卷 和 学生调查问卷显示 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对待学习的态度都还算积极,对学习表示 喜欢 和 比拟喜欢 的在留守儿童中的比例为 40%,与 60%,在非留守儿童中的比例分别为 42%和 58%.两类儿童在学习态度上的并不显着。 在学习成绩上,小学阶段的调查结果与中学阶段的结果有所不同,小学阶段两类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小学生天性对新鲜事物好奇,积极求学,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其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密不可分。而到了中学阶段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好些,这里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非留守儿童所承当的家务劳动和农活相对较少,能够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华而不实洗衣服
3、、扫地、洗碗、烧水,这些简单的日常家务劳动在两类儿童中所占的比例都差异不大。但是在种菜、挑水和喂家畜这几项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要略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就讲明父母不在家,确实使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有所加重。 其次,教育和监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与其家庭教育功能的减弱化或缺失息息相关,有些留守儿童抱有这种想法:赚钱、谋生。因此学习不努力成绩不佳,笔者的个案访谈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案例:小江,初一3班的学习,今年已经 17 岁了,因成绩不好,屡次留级,一直还在初一阶段逗留守儿童。因年龄较长,个子又较高,所以是班上的小头目。成绩一般,但穿着较时髦,喜欢模拟成年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在问及其对升学有
4、无把握时,小江不屑一顾地讲: 再过一年等我领了身份证我就能够出去打工了,再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小结: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成绩下降,缺少学习辅导,监督状况不佳。总的来讲,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减弱,家庭学习辅导与监督的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欠佳,学业成绩下降。留守儿童学业上出现的这些比拟严重的问题,假如不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必将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已经上升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1.2 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构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十分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
5、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的知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监护人的各种因素,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 因而心理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 一项历时 5 年的跟踪调查表示清楚,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 19.%,远高于城市孩子的 8% .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 留守儿童与人沟通时充满警觉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寂寞无聊,抑郁成疾。心理学研究表示清楚,儿童对
6、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构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怎样,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 . 由于亲情缺失,儿童情感关心和心理慰籍,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有 90%儿童不希望父母离开自个,只要极少比例的 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感觉自由。有 70%的留守儿童有孤单感,遗弃感;有 64 %的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出现了人格和人际交往障碍,儿童阶段正是个体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得到关心的时机不多,很多留守儿童的情感得不到关注,亲
7、子之间的情感疏远。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引导,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构成和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 2.2.1.3 留守儿童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广西边境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饮食方面就可窥见一斑,笔者通过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这二者存在着显着差异,50的留守儿童填满意,30的留守儿童是不确定;而非留守儿童对饮食的满意度则明显较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有关,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饮食较差主要是老人和孩子的品味不相投,孩子对饮食的满意度就下降了。而由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中,可能由于父亲
8、的粗心对饭菜的质量不是很注重。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相对有更多时间去照看他们,十分是能够得到母亲的悉心照料,孩子的日常营养基本能得到保障。 在住宿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并无显着差异,住宿条件的好坏主要是由留守儿童的原有家庭或现有家庭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经济好的家庭中留守儿童会有自个的独立房间,而大多数留守儿童会和兄弟姐妹或寄养家庭中的同辈们挤在一起寓居,而年龄稍大些的会直接选择寄宿在校。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对零花钱数目以及零花钱的使用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呈现出下面情况:留守儿童的每周零花钱 1 元下面的占 28%,1-5 元的占45%,5 元以上的占 25%,没有零花钱的占 28%,而非留
9、守儿童每周零花钱 1 元下面所占的比例为 32%,1-5 元所占的比例为 40%,5 元以上的占 28%,没有零花钱的占 0%.由此我们能够初步得出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零花钱的数目和使用上有着显着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心里总觉得亏欠孩子,不自觉地想从物质上弥补孩子。通过给零花钱的方式弥补对孩子的爱,而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也疏于管教,使得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构成了爱吃零食的坏习惯。 2.2.2 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问题。 2.2.2.1 农村留守儿童守家庭构造的裂变。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构造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内部因素的变化。当前,我们国家
10、农村家庭的主要类型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及他们的子女构成的家庭,是家庭中最为基础的形态。主干家庭是由一对老年夫妇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三代同堂的直系家庭,它实际上是两个核心家庭的纵向组合。 留守儿童的父母期外出打工,家庭构造的变化影响着家长与孩子的互相作用,导致家庭教育出现缺失现象。家庭构造可直接到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的疏密程度。根据社会化理论,父母亲是儿童生活中的 重要别人 在儿童的社会,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经过中,父母都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构造的特殊性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 最要别人 的缺失,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11、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构造不完好一般是指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此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在的家庭。 留守儿童的不完好家庭是经济化而派生出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家庭构造。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人口流动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最直接是家庭成员的变化-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本质意义上的家庭构造不完好。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所以他们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易产生各种安全问题,首先是生理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远离亲情的照顾,生活条件均比拟差,加之他们都属于寄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又偏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薄弱,常出现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现象。其次是心理问
12、题。家庭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构成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的 本体安全感 即埃里克森的 基本信任 它是当孩子的基本需要获得知足后,孩子对周围的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 基本信任 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作为 监护者 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构成的。留守儿童的事实家庭构造不完好,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感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2.2.2.2 农村留守儿童守家庭功能的嬗变。 在当前的留守儿童家庭中,家庭构造已经发生改变。家庭构造的改变引起了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功能的嬗变对对产生了如下影响: 首先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了。不仅表如今家庭教育数量的减少也表如今家庭教育
13、质量的下降。不管是单亲家庭还是在寄养家庭,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操行上缺少辅导和监督。其次是留守儿童家庭情感功能的弱化。父母的长期外出使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日常情感沟通出现了间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经常让他们好奇和闷。父母的缺位使他们缺乏最适宜的倾诉对象。其次是留守儿童家庭抚养,保卫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家庭构造的不完好导致了家庭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详细具体表现出在留守儿童饮食构造不合理,缺乏营养,卫生较差。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家庭教育链出现断裂,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操行也无法得到及时矫正。不仅会遭到别人的非法损害还会自个行为失控伤到别人。最后是家庭消费的变化。
14、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不仅加强了对子女的教育支付能力,也使得子女在生活条件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金钱是把双刃剑,它固然能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丰富留守儿童的学惯用品,但是某些留守儿童父母错误的金钱观在某种程度上误导子女,使其产生金钱万能的错觉。 2.2.2.3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关系的变化。 家庭关系包括横向的平辈关系如夫妻关系,兄妹关系,姑嫂关系等和纵向的代际关系如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等。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造成事实家庭构造的不完好,夫妻关系的外移和亲子关系的断裂,传统的铁三角已经被毁坏。在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中只剩下亲子关系,姑嫂关系,兄妹关系和祖孙关系。因而构成
15、了单亲监护,同辈监护和隔代监护等几种类型。 在被调查的样本中,父母外出状况以父母双双外出占大多数,他们打工的时间段正好是孩子成长阶段中最需要父母关爱和引导的时候。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考虑到自个的生活环境,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选择把他们留守在家乡,托付给家中的长辈或其他自个信赖的人代为监管照看,而这些被委托照顾孩子的人,就是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非父母一方和父、母单方或双亲。非父母一方又可分为隔代监护祖辈监护,上代监护也叫亲朋监护和同辈监护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兄嫂,姐和姐父,二是自我监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拟而言,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在教育系
16、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但是单从家庭教育的类型来分析留守儿童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不同监护类型所表现出来的家庭教育状态是不一样的。本文将结合监护类型和家庭教育类型特点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隔代监护溺爱型。 隔代监护也叫祖辈监护。祖辈与孙辈相关一般都在五十岁左右,中国有句古话 隔辈亲 ,也就是讲老人对自个的子女可能较为严格,但对孙辈们却愈加娇惯、溺爱。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父母在严加管教孩子的时候,老人却拼命包庇孩子,反而指责自个的子女太狠心。在留守家庭中留守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愈加严重,留守儿童守老人普遍以为这些孩子与其他小孩子相比,更可怜、更需要人关心和疼爱。他们希望通过宠爱孩子的方式用以
17、弥补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而,在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祖辈们往往较少指责。而事实上,在很多留守家庭中,老人们监督不力。无法管束留守儿童的言行,他们的溺爱反而使他们的威性遭到挑战。 祖辈与孙辈年龄差距大,祖辈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很多留守儿童的祖辈甚至是文盲,由于文化知识层次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与监督无力,而且祖孙辈的年龄差距太大,容易产生代沟,他们之间缺乏思想沟通,有很多祖辈已是高龄,由于年岁大,精神不济,自个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照顾留守儿童实在力不从心,十分是家里的孙辈较多时。所以有时候甚至会出现 逆向监护 . 2上代监护听任型。 在非父母监护类型中,上代监护类型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仅次于隔
18、代监护类型所占数量,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4.1%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这里的其他亲戚也是除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之外的亲戚。主要指:直系亲属如姑妈、姨妈、舅舅、叔伯等,父母的朋友、教师等,在笔者的此次调查中,该类监护类型占总样人数的 18.75%. 案例:三3班的张 XX,女,11 岁,金龙中心小学学生,父亲在外地的翻砂厂工作,母亲在城里做保姆。这些年张某一直和舅舅舅妈一起生活。这个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瘦弱、害羞,不敢与人交往,我一直想和她沟通,但是她却不敢和我讲话。早上起床时,张某某自个穿衣服,然后又帮舅妈家的小孩穿衣服,妈妈经营着一家杂货铺,在当地生活还不错,碰到赶集时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