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汇总,宏观经济学论文.docx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汇总,宏观经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汇总,宏观经济学论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年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汇总,宏观经济学论文一、对通货膨胀及其福利成本问题的研究 杨子晖等用最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式方法研究了包括中国在内15个国家CPI和PPI之间的非线性传导机制及其动态演变轨迹。 研究发现这两个价格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但传导机制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在中国,总体上存在由PPI到CPI的非线性传导机制,这意味着会加大 成本推动型通胀 风险。 然而,下游价格对上游价格的反向倒逼机制在我们国家也日益凸现,使我们国家面临着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情景。 张成思等从资本轮动下行业潮涌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他们将国民
2、行业划分为投资品和一般消费品部门,构建了解释行业潮涌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模型,并用1998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经历体验检验。经历体验分析发现,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对总体通货膨胀率和一般消费品价格变化率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验证了行业潮涌和通货膨胀的联动机制。决策层应该考虑从粗放式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转向重点关注行业潮涌现象及其背后暗示的居民收入、投资品供应和一般消费品供应方式的调整。 姚余栋等围绕通货膨胀预期和央行票据利率构建了中国的 新共鸣 宏观经济模型,对我们国家2005年以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构成机制和治理方式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论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风险主要来自通货膨胀预期的冲击,通货膨胀预期和货币政
3、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而通货膨胀本身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国家的通货膨预期具有很强的惯性,货币政策要发挥最大效用必须对其作出反响,当下来讲以央行票据利率为指标的货币政策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陈彦斌等根据中国二元经济的构造特征,构建了一个两部门两产品的Bewley模型,来研究我们国家通货膨胀对财产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不仅通过财产构造差异产生再分配的作用,还会推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通过居民消费构造的差异来影响财产不平等,低收入家庭由于恩格尔系数高而承当了更多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 吴锦顺讨论了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估计方式方法的问题。他用两种方式方法估计和比拟了19952020年我们国
4、家逐年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一种是他提出的基于GMM方式方法的MIU模型框架下的方式方法,一种是传统的MIU模型框架下的方式方法。比拟结果显示,他提出的新方式方法更有优势,由于它能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等多个变量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影响。 陈刚基于CGSS2006数据,以居民幸福感作为衡量标准测算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经测算,我们国家通货膨胀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国民幸福感会下降1.13%,需要增加2个百分点才能弥补,进而通货膨胀显著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以上结果远高于基于欧美国家数据的测算结果,意味着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成本远高于欧美国家。在适应性预期的假设下,我们国家的预期型和非预期型通货膨胀
5、都显著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福利成本并无显著差异。 彭方平等考察了我们国家通货膨胀容忍度的问题。 他们构建了包含时间效应的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以合理刻画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货膨胀率小于2.3%时,通货膨胀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当通货膨胀率大于5%时,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两种机制的转换发生在通货膨胀率为3.8%的位置,且转换速度非常快,因此当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3.8%时,央行应迅速采取措施。 陈卫民等基于我们国家199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口年龄构造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发现:少儿人口比重上升能够提高通
6、货膨胀率,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则相反;尽管存在影响程度的差异,人口年龄构造和通货膨胀率关系的性质在我们国家东中西部是一样的;人口构造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老龄化到达较高水平后,老年人口比重的继续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会由抑制变为推高;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贷款增长率和消费比重提高都会推动通货膨胀水平上升。 二、对宏观调节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 张佐敏将财政规则分为购买规则、融资规则和自动稳定规则,用动态随机一般平衡DSGE模型考察了不同的财政规则组合对经济平衡和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假如扭曲税率根据上一期债务规模调整,则经济具有唯一平衡的税率弹性空间最大,而
7、自动稳定规则能够拓宽税率的弹性空间。同时,盯住税率和强自动稳定规则、弱自动稳定规则的不同组合分别有利于实现购买刺激目的和稳定产出目的,而盯住债务和弱自动稳定规则的组合最有利于实现稳定就业和价格的目的。 朱军用贝叶斯估计方式方法研究了开放经济中我们国家财政政策的DSGE规则,考察了我们国家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比拟了各种财政政策规则。研究发现:开放经济中财政政策的 乘数效应 相对较小,我们国家即期扩张效应仅为0.086%;考虑 债务与否 的政策规则之间有明显差异,而具有连续性特征的惯性支出规则与 盯住产出 的规则具有近似的经济效应; 严格 债务约束和 宽松 债务约束的财政政策规则具有类似的经济效应,
8、因而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能够采取 宽松 债务约束的财政政策规则。 胡永刚等将以产出和通货膨胀为反响变量的财政支出规则引入了动态随机一般平衡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分析表示清楚,财政政策会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居民消费,一种是财富效应,另一种是财政支出规则的预期效应。但是这种预期效应取决于财政支出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反响程度,只要当反响程度到达一定临界值时预期效应才有效。在一个具有价格粘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平衡模型中,他们比拟了借新债还旧债、增加增值税、消费税、工资薪金所得税、资本所得税和缩减转移性支出6种偿债方式,发现不同偿债方式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但各有侧重。 王晋
9、斌等考察了我们国家货币政策能否存在非对称的损失偏好。他们直接采用非对称损失函数检验了我们国家央行货币政策损失偏好的性质,计量结果并不支持央行在产出缺口损失和通货膨胀缺口损失上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损失偏好,因此对称性损失偏好函数的假定不能被拒绝。这意味着央行采取的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的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权衡选择。他们以为这可能与中国经济增长形式和通货膨胀因素的复杂性有关。 马草原等研究了我们国家货币政策超调现象的构成机理。他们针对中国经济环境的基本事实,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分析货币政策超调的构成机理,并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论是,货币政策超调根本源头于我们国家特殊的经
10、济制度环境和宏观调控体系,它造成了我们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对国有经济渠道的过度依靠;国有投资比重上升拖累了 总体经济效率 ,使投资增长的 总量效应 遭到 构造效应 的削弱,最终使政策当局陷入 求平衡 和 保增长 的两难窘境。因此,要减轻和消除货币政策超调,关键在于扭转货币政策调控对国有经济投资渠道的过度依靠,凸显经济平衡发展和构造优化在调控目的中的重要性。 饶品贵等在区分企业产权性质是国有还是非国有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誉的不同影响,为我们国家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存在提供了微观证据。其基本结论是,相对于国有企业,货币紧缩对非国有企业银行信贷造成更大的冲击,企业将商业信誉作为
11、替代融资方式,证明了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在我们国家的存在。另外,他们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我们国家银行信贷资源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配置的差异及其对上市公司将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期信贷资金的边际增加会使企业下一年度获得更好的业绩,不过这主要发生在非国有企业身上,讲明非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却没得到足够的信贷资金。朱新蓉等用2007202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我们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能否有效的问题。研究表示清楚,我们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基本有效,但是存在行业的非对称性,少数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传导存在低效应问题;货币政策效应整体上存在时滞性,而且
12、不同行业的时滞有差异。 马勇考察了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规则及其政策效果,在DSGE模型中,动态地引入了一个具有摩擦的内生性金融体系,系统考察了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反响方式。模型的模拟结果表示清楚,基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是对通货膨胀和产出作出灵敏反响,紧盯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规则仍然能够成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石。基于宏观稳定的货币政策可能更青睐简单、清楚明晰的规则,而非复杂的多目的规则。王博等以高储蓄率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关系构成的约束为切入点,研究了有利于加强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货币供应规则。他们将货币供应反应规则引进了代季交叠OLG模型,讨论了差分经济系统稳态平衡点附近的稳定性和
13、福利最大化的消费水平,并用我们国家1985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参数校准和模型估计。结论是央行遵循的货币供应行为的构造参数能够影响居民的消费-储蓄决策,进而能够影响稳态的储蓄率;1997年后我们国家超额货币供应对通胀偏离其目的的反响程度发生了变化;我们国家过高的储蓄率与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不相容,已经触及理性人的边界状态。作者以为间接提高代表性行为人的贴现率并辅以货币政策参数微调,能够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戴金平等构建了一个包含市场化利率规则和非市场化信贷指导两种货币政策调节方式的动态随机一般平衡模型,以考察我们国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指导都能够
14、引导实体经济、平滑经济波动和增加社会福利。然而,信贷指导这种非市场化的调节手段会加剧金融市场利率的扭曲,进而导致金融中介的低效率。 三、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源泉问题的研究 范志勇等用参数和非参数方式方法核算了开放条件下我们国家19812018年国民收入的增长状况和特征。指数核算方式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分析都表示清楚,我们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快速下降,对国民收入增长奉献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资本投入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奉献份额不断上升,成为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同时,贸易条件的恶化使我们国家20032018年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实际产出增长,出现了 增产不增收 现象。 龚关等突破了Hs
15、ieh和Klenow提出的资源配置效率测量方式方法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他们证明用TFPR的对数方差测量资源扭曲会增加计算误差,转而采用MRPK和MRPL的方差衡量资本和劳动的配置扭曲程度。他们用Levinsohn-Petrin半参数估计方式方法估计了我们国家制造业跨行业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通过对我们国家1998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假如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我们国家1998年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会增长57.1%,2007年会增长30.1%。 邵宜航等从异质性企业的角度考察了我们国家工业企业间的资源配置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在Hsieh和Klenow研究的基础上,他们进
16、一步对交通等硬环境和金融市场软环境造成的扭曲进行了测算和比拟,并将数据延伸到2007年。研究发现:资源配置优化可能带来很大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收益,资源配置在所考察的样本期内以2005年为分界经历了先改善后恶化的转变;金融环境扭曲对中小企业十分是小企业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是造成总体资源配置扭曲恶化的根本原因;交通等基础设施在我们国家将来的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2005年后对大、中企业来讲交通等设施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过了金融的负面影响。 蔡昉将增长理论和经济史结合起来,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鼓励的角度,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成败。他总结了四种人类经济增长类型或阶段:马尔萨斯式的贫
17、困陷阱、刘易斯式的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转折点和索洛式的新古典增长。他以为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这四种类型的前三个,最终会进入一个新古典增长阶段。在当下我们国家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经过中,已经出现了资本报酬递减的现象。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不过需要一系列人力资本条件和制度环境。 董敏杰等用一个能够测算经济增长来源的非参数分析框架测算了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来源。他们推导出一个非参数分析框架,用19782018年的省际数据测算了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来源。测算结果显示,TFP、劳动、资本对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奉献份额分别为10.9%、3.7%、85.4%。这表示清楚TFP是
18、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我们国家经济对资本的依靠很高而且依靠性越来越强。 刘瑞翔在一个考虑了环境因素的非参数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下,用19892018年的省际数据,从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消耗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中,要素投入的奉献份额为70.2%,全要素生产率为20.55%,环境消耗为9.25%,然而我们国家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很大差异;存在增长源泉对我们国家经济增长和波动奉献度相背离的现象,中国经济更多地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致的变动趋势。 李平等基于纯生产率和索洛余值法测算了我们国家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增长的源泉。主要结论是:我们国家
19、生产率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其增长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本投入驱动型,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源于资本投入奉献的差异;我们国家生产率2002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同时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这种 粗放 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保证我们国家将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武鹏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他用SFA和DEA方式方法,基于我们国家1978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值。研究发现:资本投入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奉献率高达92%;劳动投入对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奉献最小;TFP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值略高于
20、劳动,但绝度水平较低;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可分为19791985年、19861997年、1998年后至今三个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增长动力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投资拉动的作用保持了很高的水平,二是效率驱动的作用逐步弱化,直至走到经济的对立面。中国将来迫切需要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效率驱动。 张德荣研究了 中等收入陷阱 的发生机理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他根据统计数据以为 中等收入陷阱 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适时转换动力机制是躲避 中等收入陷阱 的关键。从深层次看,中等收入国家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 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经济增长动力机
21、制转换的鼓励。我们国家存在通过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在空间,改革和原创性技术进步是我们国家将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 郑挺国等构建了一个能够综合利用我们国家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的经济周期计量模型 混频数据区制转移动态因子模型。他们运用该模型辨别了我们国家1992年以来的经济周期态势,并在搜集宏观经济实时数据的基础上,对我们国家20052018年间经济周期的辨别和测定进行了实时分析。他们发现混频数据区制转移动态因子模型能够很好捕捉我们国家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并且能够提取出基于混频数据的一致指数;该模型在我们国家经济周期测度上有很好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进而对我们国家是适用的
22、。 欧阳志刚用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方式方法检验了中国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并在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的约束下分解了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周期。他们对周期成分和趋势成分分别设定了非线性因子VAR模型,以研究国际共同冲击、本国冲击和外国冲击对我们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经济波动具有国际协同特征,国际共同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成分和趋势成分有明显的正向冲击效应;2020年以来国际经济增长趋势处于下降通道,将会带动我们国家经济的下行。 杨子晖等也考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他们构建了一个国际经济周期三层因子模型,基于24个主要经济体的跨国数据进行了经历体验研究。研究发现,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在过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