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人生哲学论文.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人生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人生哲学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人生哲学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旨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的写作旨趣与精要内容加以提揭, 以为它是冯友兰以后几部哲学史的奠基。它萃取了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的精要, 以先秦诸子和宋明道学为中心, 舍去玄学、fo学、清代义理之学等次要内容。它瞩目于各思想家的形上学、人生哲学、方式方法论, 并十分注重向国人介绍西方哲学知识, 可视为冯友兰哲学史思想的袖珍表现。 本文关键词语:(小史; 形上学; 人生哲学; 方式方法论; (中国哲学小史 (下面简称(小史) 是冯友兰先生应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邀约而出版的一本哲学史, 初版于1933年。此时, 冯先生的成名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2、已经出版。本书由于定位为通俗读物, 所以篇幅短小, 共13节、6万多字, 但内容充实, 阐述精到, 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皆包括在内。冯先生在他另一部名著(中国哲学简史 (下面简称(简史) 的序言中曾讲到: 小史者, 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 小景之中, 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 曷克臻此。惟其如是, 读其书者, 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 1此所谓小史是指(简史;而之所以定名为 简史 , 是由于先有(小史。其实, 两本书的英文名皆为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冯先生对(简史特点的描绘叙述, 完全适用于(小史。惟(简史自英文翻译
3、而来。原书的设想是为外国人讲述中国哲学的历史, 故内容简练而齐全, 中西比照的文字较多。而(小史则是为中国读者写的, 目的在于真实地总括地介绍中国哲学的一般情况, 所以较(简史愈加精炼、概括。 一 (小史在写作之初, 就设定了几个意向。幅, 而对义理的体会、了解比拟浅薄。所以, 金岳霖曾讲这部书像是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写的, 明确讲西洋哲学与名学非胡适之所长。而冯先生重在义理之学, 而且他明确讲过, 在20年代中期, 他的主观愿望是向中国介绍西方哲学。这点贯彻在他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 也贯彻在(小史中。(小史有一个简短的序言讲, 所谓中国哲学, 是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问中可与西方所谓 哲
4、学 相当的那一部分选出来加以叙述。照这一标准, 中国的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fo学、宋明道学、清人义理之学可归入哲学。由于中国本无哲学, 哲学 是西方名词。冯先生这一做法是非常合理的。中国虽有所谓义理之学, 但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方法重视洞见, 而洞见往往用名言隽语的形式表示出, 不重逻辑, 不重论证, 往往讲理笼统, 语言简单。在当时旧学覆盖一般人头脑的情形下, 用西方思想长于逻辑论证来激发、改造、充实中国思维, 实在很有必要。在本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 很多人对冯先生的这个方式方法提出批评, 讲他用西方思维方式方法、西方哲学内容来建立中国哲学范式, 实是不了解中国当日学术界
5、的情形。 冯先生将他在(中国哲学史对哲学内容的分类照搬到(小史中。这段文字讲: 希腊哲学家往往分哲学为三大部: (一) 2物理; (二) 伦理; (三) 论理。其所谓物理、伦理、论理, 其范围较如今此三名所指为广。以如今术语言之, 哲学包容三大部: (一) 3形上学; (二) 人生哲学; (三) 方式方法论。 诸子之学等学问中, 其言天道之部分, 即约略相等于西洋哲学中之形上学, 其言性命之部分, 即约略相等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哲学。但西洋哲学中方式方法论之部分, 在先秦诸子之学中尚有与约略相当者, 此后讲此方面者, 在中国可谓绝无仅有。此后所谓道学及义理之学, 固亦有其方式方法论, 即所讲为学
6、之方是也。不过其所讲之方式方法, 乃修养之方式方法, 非求知之方式方法耳。 4以上方式方法, 为此后中国哲学的方向和规模奠定了基础。此后的中国哲学研究, 多沿着这一方式方法继长增高。冯先生作为中国哲学体系化、深入化的创始者, 其功绩也具体表现出在(小史中。 幅限制, 故对离主流思想稍远的皆舍去不讲。如视魏晋玄学为先秦道家的继续, 视清代义理之学为宋明道学的继续, 视隋唐fo学为印度传来的宗教思想, 皆非中国思想主流, 皆舍去不讲。而五行、八卦之学, 因与中国古代学术相关甚大, 又源远流长没有中断, 所以用了较多篇幅。 二 先秦诸家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历来遭到研究者的重视。冯先生选取孔子、墨子、
7、孟子、老子、名家、庄子、荀子、五行八卦几节加以阐述。对于孔子, (小史着重于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承先启后作用, 以为中国思想变动最剧烈的, 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身处其时, 目击 人心不古, 世风日下 的社会现实, 起而为旧制度的拥护者, 并给予拥护的理由。孔子的政治主张为 正名 , 详细内容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要使各个身分的人皆尽其道, 名实相符。孔子欲以正名来拯救时弊。孔子在政治方面拥护旧制, 但主张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礼乐加以损益, 在道德哲学方面则有新的见解。孔子的道德学讲, 主要是关于仁的阐发。孔子对仁的讲解评说甚多, 最基本的是仁是人的性情的至真及符合礼的流露, 是本其同情
8、心以推己及人。孔子以此为一贯之道, 详细表现为忠恕, 行仁的方式方法简易直接。冯先生另一个着重点是指出, 仁是全德, 孔子即以仁统摄孝、忠、勇等, 其他如义、礼、智、信, 皆是仁的自然包含。仁既然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那就只问心安与否, 不问其发为行为能否对自个或社会有利。孔子一生亦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经知道之矣 (论语 微子) , 这已开后来董仲舒的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董仲舒传) 。孟子继承了这一点, 与墨家之讲大异其趣。这就是冯先生心目中的孔子。终其一生, 冯先生都对孔子表示尊敬之情, 后来写的(论孔丘, 那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动。 对墨家, 冯先生瞩目于其功
9、利主义及与儒家的不同, 以为孔子是无所为而为, 墨子是有所为而为。墨子著名的 三表 法的本质是功利, 一切事为的价值皆以此来衡定。人民富庶是国家之大利, 而对之无直接功用者皆是有害的。国家人民之大害, 莫过于战争, 故墨家倡兼爱、非攻之讲。儒家代表士阶层, 故需一定的文饰礼仪。而自功利目光看来, 皆无用之物, 应予摒弃, 故墨家倡导节用、节葬、非乐、短丧之讲。自知非位高权重, 故主张天志、明鬼, 用天帝鬼神之暗中赏罚来儆戒世人。而鬼神之赏罚实是自个行为所招致, 故又非命。 关于墨子的政治主张, 冯先生引西方近代思想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加以讲明, 讲墨家描绘叙述的人之初生之
10、世, 无有国家, 人与人种种争夺、战斗的情形, 正与霍布斯所谓 天然状态 类似。而国家刑政既立之后, 在下者须层层与代表国家的天子一样。天子代天发号施令, 人民必须服从天子。如将墨子此意推行到底, 则除了政治的别裁外无社会的别裁, 宗教的别裁也成为政治别裁的附庸。墨子的尚同, 与霍布斯有一样之处。依墨子天子上同于天之讲, 则上帝与主权者之意志相合为一。墨子所讲的天子, 已是君主而兼教皇。当然, 在宗教精神淡薄的中国古代社会, 本无霍布斯所讲的政教合一那种情形。冯先生的这一讲法不过是借墨子思想, 向国人介绍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罢了。 在孟子一节, 冯先生继续介绍西方哲学知识, 讲孟子、荀子是孔子
11、之后的儒学二大师, 孔子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类似苏格拉底, 孟子的高明亢爽类似柏拉图, 荀子的笃实沉博类似亚里士多德。对孟子, 冯先生介绍较多的是其王道政治。在孟子的王道理想中, 其天子必是有大德者;此大德的选抜, 必以民意。这就是 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 泰誓中) 。圣王是人间的杰特之人, 也是天选中的代理人。孟子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 井田制是对古老的制度赋予新含义, 即由土地为贵族所有转变为国家公有;农民代耕公田, 不再是为贵族服役, 而是为国家交赋税。农民耕种私田, 出产为自已所有, 这是王道的基础。还要行仁政, 仁政的根据在人人皆具的 不忍人之心 (孟子 公孙丑上) 。帝王以其不忍人
12、之心推之于天下人, 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梁惠王上) 。此即推己及人, 絜矩之道。 冯先生十分点出, 孔子多将仁用于个人修养, 而孟子则推广及政治及社会;孔子的仁及忠恕等多及于 内圣 , 孟子则更及于 外王 。由于仁的基础作用, 所以孟子思想的重点之一是对人之善性的论证。孟子以为人皆有四端, 此四端即仁义礼智四德的端萌, 是人性善的证明。人的好的行为, 是扩大四端的结果;不好的行为, 是放失四端的结果。故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罢了矣 (孟子 告子上) 。更进一步, 人是与天地并存的 三才 之一, 人的善性得之于天, 天道人道合而为一, 故孟子讲
13、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孟子 尽心上) 。天是人的善性的形而上根据, 所以孟子讲 万物皆备于我 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 尽心上) 。 冯先生解释孟子, 还有一可注意之点, 即注重孟子思想中的神秘主义成分。他在阐述孟子天道人道为一时, 有一个小注讲到中西神祕主义的种种表现。这则小注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即有, 冯先生移入(小史, 文字一仍其旧, 而且是(小史中唯一的注语, 可见冯先生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此注讲, 神秘主义有种种不同意义。中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指 万物一体 境界。这是个人精神与宇宙精神合一的状态。但常因后起的隔膜, 致二者分离。这种后起的隔膜, 如fo教所谓 无明 、
14、道学所谓 私欲 , 阻碍个人与宇宙精神合一。若能以精神修养去除隔膜, 则人与宇宙精神复合而为一。中国哲学中孟子、庄子皆以此神秘主义境界为最高境界, 但达至此境界的修养方式方法不同。庄子所用的方式方法是纯粹经历体验之忘我, 孟子所用的方式方法是通过 爱 而去私。孟子的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 尽心上) , 皆去私后与宇宙精神合一的神秘境界。及孟子强调的所谓养浩然之气, 养气中之 必有事焉, 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长也 (孟子 公孙丑上) , 亦是此种神秘境界养成中自然而然、不急躁亦不停息的状态。冯先生一生持理性主义精神, 在哲学上尤其服膺程颐朱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