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引言,教育学硕士论文.docx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引言,教育学硕士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引言,教育学硕士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引言,教育学硕士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第1部分】【第2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引言【第3部分】【第4部分】【第5部分】【第6部分】【第7部分】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之所以选德育教学为题,是想给如今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的技工教育添加一些真正纯朴而又必不可少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体制的更替,致使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在大力倡导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养有所忽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宏大的变化。一直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学校教育更是将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了
2、次要位置。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将大量的课时以及教育重点放在了技能培养及实训上。而怎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辨是非曲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关键性问题在技工教育中成为了每周一节的 例会 ,其内容也成为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那几个先进人物事迹和道德标准口号。德育教学方式方法实效性差、德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体系不完善、老师队伍缺乏职业化等等一系列诟病也一直存在。因而,怎样能切实提高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教学内容真正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并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心理,并成为其以后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准则,这个方式方法的探究成为我们如今每个德育老师所亟待发现的
3、。 技工院校招募生源与普通高中是不同,没有择优录取的讲法,尤其是近些年在技校招募生源人数下滑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学生的数量,学校在招募生源方面往往是 来者不拒 ,这就注定了技工院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通常情况下,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都考上了普通高中,走上了高考这条路,而技校的学生基本是初中肄业或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差,缺乏人生目的、自自信心较弱但自尊心却极强;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长期赋闲在家的孩子,父母强迫将其送到技工学校读书,学校基本就成了这些家长的 托儿所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随意散漫、没有责任心,家庭教育相对较为薄弱。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德育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加之技工院校德育课内容
4、又出现脱离社会发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更是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致使如今技工院校的 问题学生 越来越多,校园暴力事件、偷窃行为也屡屡发生。 1.1.2 研究的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诸葛瑾 2018正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精华真髓所在。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其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由于它的发奋图强;其之所以能够磨砺至今,是由于它的厚德载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的终极人文关心,也看到了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孟子 滕文公下的浩然正气。我们的祖先用自个的生命与智慧创造
5、出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它应该被我们后辈继承并发扬光大。但是,如今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尊老爱幼也要考虑后才能做出反响,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当代教育者,我们能否应该对自个的教育方式以及内容做反思。 技工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将技能培养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德育的养成,智育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谈,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着健全人格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先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再去教学生怎样学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髓部分去指导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力更生、艰辛奋斗的意志品质的人,这些都成了技工院校专业教育并重的德育教育的新课题。这也是我们现今德育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1.2 研究的根据 1.2.1 理论根据 一、
6、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主要研究儿童对于行为的认知和道德的判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心理经过。并提出儿童的道德养成分为三种水平。1前风俗水平pre conventional level2风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3后风俗的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卡尔.罗杰斯是现代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罗杰斯将其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获得了突出成就。他以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坦诚相见,用灵敏的教育方式方法根据学生本身特点培养出有价值的人。他讲: 我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完全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估计。它最成功之
7、处是让那些不能把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 Carl Rogers 1983。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以为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被动的学习,而是应该利用老师为其构建的环境,利用本身的经历体验去感悟。所以老师在教学经过中不能仅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而应该为学生建构一个知识环境,让学生根据自个的经历体验去体会新知识,并内化为自个的知识。 1.2.2 现实根据 一、国家政策法规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要求 1994 年 8 月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 7 条提出: 学校要深切进入持久地进行爱国、集体主义和社会思想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
8、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的相一致、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008 年 12 月 13 日,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切进入进行爱国、集体主义、社会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 。2018 年 6 月24 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再次提出: 加强和改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
9、德育的难得珍贵资源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理念。如司马光强调,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 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 愚人 ,德胜才谓之 君子 ,才胜德谓之 小人 (资治通鉴卷一从德才方面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孟子曾讲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就强调人必需要经历长期的艰辛磨砺,才能担得起大任。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方式方法。如孔子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就将学习与考虑的关系解释的非常
10、清楚。又如,(礼记.中庸就提到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就强调君子不应该在暗处做不道德的事情,这就是一种自觉性较高的自我修养的要求。 1.3 国内外研究大概情况: 1.3.1 国内研究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教授曾在演讲中讲过: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一个无根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最终是要灭亡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假如没有脊梁骨的一个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只能是卑恭屈节、任人指挥的,所以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主题,是脊梁骨,你才能挺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所以中国当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建立有效的德育教育体制,绝对不能脱离自个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内很多学者也就传统文化
11、与当代德育教育的关系做了很多研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曾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究其根本源头,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现代性, 今日之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金元浦 1999。西方一些社会学界面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等各种棘手问题是,提出 21 世纪的发展思路应该到两千年前的中国去寻求答案: 。孙雪冰 1990英国着名作家格林曾这样热烈赞颂到:我被中国人吸引了 十分是他们那难得珍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钦佩他们远大的历史观,他们固有的彬彬有礼的行为,他们对友谊的特大度量以及他们对培育的忠实(他们永远不忘记别人做
12、的好事)。我钦佩信服他们民族的无畏精神和他们几乎不惜任何代价维护原则的坚强决心 我欣赏他们深沉而热烈的感情,这种感情经常隐藏在容忍的质量之中 我钦佩信服他们那自然而文推的礼貌,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对年轻人的关切 他们文志博学而又天真无邪,经常使我们感到惊奇和愉快 假如我处在一个紧要关头和碰到一个真正的危险时,我情愿要一个中国朋友和我站在一起,而不要其它任何人。韦政通 1988在别人如此赞誉我们的文化传统时,我们却对自个的民族文化置若罔闻,真是 只缘身在这里山中 了。当代德育的任务就是教诲人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原则,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中国文化中
13、的传统伦理思想、规范和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维系和强化着社会统治秩序的规定,指导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历史观构成的内容,成为当代德育教育的难得珍贵资源。 吴红兵在(传统道德在中学德育中的浸透研究一文中提到:中国在漫长的教育发展经过中,德育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尤其是 应试教育 的施行,不仅没有强化德育的重要地位,反而使如今的德育教育更成为了一种缺乏时效性的样本学科,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大力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并将其融入当代德育教育中,不仅能有效弥补德育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的缺失,更能完善一个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追求至善至美人格的培养,并且明确的道德培养层次,如
1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为教育不应该以培养有知识的人为终极目的,而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及情感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德行为上的自律,也就是 慎独 。强调自省、自我完善,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道德行为准则是非常明确的,根据自个内心的伦理心境便能够对事情做出判定,并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烈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利用并将其融入到当代的教育中,尤其是德育教育中,弥补由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德育缺失的现在状况,并完成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我们民族精神延续下去的责任。 朱文学在(中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15、及其运用中提到:第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如今的德育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解决当下德育内容的贫瘠、德育教育方式的陈旧以及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等问题,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很多国家都特别注重德育教育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欧美国家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体会与认同。华而不实美国培养公民坚定的道德能够讲是始终的教育追求,而现代美国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社会、公民和文化的目的华而不实就包括人与人的互相了解、公民的介入和文化的适应以及道德与伦理的培养。亚洲一些国家也非常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植入,如日本的中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经过中,就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