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林纾翻译活动考察,英语论文.docx
《文化“资本”与林纾翻译活动考察,英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资本”与林纾翻译活动考察,英语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资本与林纾翻译活动考察,英语论文建立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的翻译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缺乏,如研究内容偏离文本、实证方式方法背离翻译学人文属性、翻译学有淹没在社会学中的倾向、翻译的本质属性研究有淡化倾向等(参见胡牧,2006; 武光军,2008; 郭建辉,2018; 赵巍,2020) 。尽管如此,由于翻译社会学研究 突出社会影响因素对翻译经过的操控及其后果 (郭建辉,2018: 158) ,强调 对影响和操控翻译的生产、传播、消费的各种社会机制进行研究,了解其运行方式、运行规律以及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 (ibid,159) ,这无疑为文化转向下的翻译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同时也为翻译学提供了
2、更为广阔的理论思维。鉴于国内翻译界较少有研究者以个案详尽讨论中国语境下布迪厄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本文以林纾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资本角度深切进入分析 林译小讲 ,从社会学视角对林纾的翻译活动进行再阐释,我们从中 或许会更为深入地感悟到 社会中翻译的作用 和 翻译中社会的作用 不分伯仲的关系。 (胡牧,2006: 51)二、文化 资本 与林纾翻译活动考察。 (一) 核心概念: 资本与文化资本 布迪厄指出: 资本是以物化的形式或肉化身的形式累积起来的,这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构造中的气力,也是一条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性的原则。资本表现为几种根本的类型,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 (王岳
3、川,1998:42)经济资本指能够兑换成货币的资本,它能够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社会资本是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大家共同熟悉的或者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网络占有联络到一起(Bourdier,1997: 47) 。社会资本一定情况下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能够以符号资本(亦称象征资本) 形式制度化。符号资本指 被人们成认和接受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资本。 (王岳川,1998: 43) 符号资本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 只要与知识联络起来,或者更为详细地讲,与误识(misrecognition) 或认知联络起来,从符号意义上讲,资本就成了一种社会化的认知能力。 (Bourdier,1997
4、: 56)文化资本指 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 (特纳,2001: 192) 。文化资本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其特点是 以受教育的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 , 是构成社会符号力的基本条件 。(王岳川,1998:42) 文化资本包括文化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e) 、文化产品(cultural product) 和文化体制(cultural in-stitution) 三种存在形式。文化能力是一种详细状态,其存在形式是精神和身体的持久 性情 。布迪厄以为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文化能力不是先天拥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除此之外,文化能力的积累不
5、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神,也要有牢固的经济基础。文化产品是一种客观化的状态,以书籍、绘画等物化产品形式存在。文化产品有其自主的存在法则,不能完全归结为被主体占有。不过,文化产品若想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本而存在,必须在被占有的同时以投资的形式介入到文化生产斗争之中去。(陈燕谷,1995: 136) 文化体制是一种制度化状态,就是将行动者所把握的知识和技能以某种形式(如考试) 正式予以成认,同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证书等社会公认的方式将其制度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体制是介于文化能力和文化产品之间的中间状态。(朱伟珏,2005: 119)(二) 文化资本与翻译: 以 林译小讲 为个案。 近代小讲家徐
6、念慈(笔名觉我) 在评论 林译小讲 文体时曾讲: 林琴南先生,今世小讲界之泰斗也。问何以崇拜之者众? 则以遣词造句,胎息史汉,其笔墨古朴顽艳,足占文学界一席而无愧色。 (转自陈平原,1989: 310)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文化资本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体制,而语言能力是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纾所处的时代,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往往被当作本土原创作品来阅读,在这里背景下,假使林纾 遣词造句 能力一般,不能以 古朴顽艳 的笔法翻译西方小讲,断然不会出现 书出而众哗悦 的现象,也很难迅速成为晚清文学翻译界的泰斗。这正是文化资本之于林纾翻译实践影响的有力诠释。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中曾这样称赞
7、过(诗经的语言: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要要学草虫之韵。 (转自李润新,1994: 13) 上述话语充分讲明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事实上,文学翻译之所以较非文学翻译困难,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语言是一种极具审美功能的艺术语言。就此来讲,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必须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示出能力。林纾可谓这方面楷模。他虽 不审西文 ,但自幼嗜书如命,15 岁时便 积破书三橱,读之都尽 ,及至20 岁已 校阅不下二千余卷 。十分是在仕途无望之后,林纾更是潜心研习古文,其古文造诣颇获吴汝纶、姚永概、马其昶等桐城名家赏识。如吴汝纶赞林纾的文章
8、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者 (转自钱谷融,1999:201) ,马其昶甚至讲林纾的文才 过于吴先生也 (ibid) 。这就是林纾从事文学翻译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客观地讲,不懂外文、没有丝毫翻译经历体验的林纾能够步入译坛, 所依靠的便是一支优秀的古文之笔 (转自谢天振,2000: 125) ; 而不识 蟹形文字 的林纾一生翻译百余部外国小讲、得享翻译大家的盛名, 优秀的古文之笔 更是功不可没。文笔之于 林译小讲 的重要性,从钱钟书对林纾后期翻译的评论中也不难窥知: 这并非由于后期林译里缺乏出色的原作。分明也有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有孟德斯鸠的(鱼燕抉微。不幸经过林纾六十岁后垂头丧气的译笔,它们恰象(
9、鱼燕抉微里所嘲笑的神学著作,仿fo能和安眠药比赛成效。 (钱钟书,1981: 34)不过,就林纾个案而言,文化资本的影响力远非如此简单。布迪厄以为,文化资本具有顽强的再生产能力,详细讲就是维护现存秩序,以保证其合法化和自然化。毋庸置疑,林纾绝非排挤西学之人,不过在其喊出 西学能够学矣 之类话语并大量翻译西方书籍时,却始终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林纾中晚年的文化观尤其如此: 从中年到老年,即从林纾一接触到中西文化沟通这一问题时开场,他就一以贯之地以为,不管中西文化怎样地会通,会通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必须以 中学 为本,也就是讲仍必须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 (张俊才,2018: 77) 事实上,林纾的翻译活
10、动很大程度是为了维护和革新当时的文化秩序,而非推翻旧秩序、建立一个全新的西式文化秩序。除此之外, 林译小讲 在实现林纾 力延古文之一线 奋斗目的之时,更是有力地助推了古文在清末民初文坛上的合法地位。 诚如胡适所言, 五四 文学革命前, 国语的文学还不曾得到大家的公认。 (转自姜义华,1998:148) 不过,早在林纾翻译活动昌盛时期,优美驯雅的古文在文学创作中便已遭到排挤。从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 的豪迈壮言,到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再到陈荣衮的(论报章宜用浅讲,这些言讲不仅为白话文运动的展开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极大推动了世人对文言合一的关注与热情。再加上各类白话报刊纷纷创刊,白话书籍大量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