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视角探究孔子中庸思想,领导艺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艺术视角探究孔子中庸思想,领导艺术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领导艺术视角探究孔子中庸思想,领导艺术论文摘 要: 孔子一生怀揣 治国安民 的伟大抱负,他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政治伦理要求,又是一种实践方式方法,是极为高明的领导艺术。详细而言,这种领导艺术可概括为: 忠恕 的境界追求、中和的形象气质和慎独明诚的修炼功夫。 本文关键词语: 中庸; 忠恕; 中和; 慎独; 明诚;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怀揣 治国安民 的伟大抱负,知其不可为而努力为之,留下了诸多优秀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实践智慧。中庸思想就是典型的代表。孔子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政治伦理要求,又是一种实践方式方法,是极为高明的领导艺术。 一、正读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 一词是孔子在(论语中正
2、式提出的。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的孙子子思所着的(中庸系统阐释了中庸思想。宋明理学家们极为重视(中庸的思想价值。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 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学材料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近代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多采取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存在很多误读的情况。 古史学家徐炳昶给鲁迅的信中就曾讲: 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听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气不打破,我们国家人的思想,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 1在徐炳昶看来,中庸和听天
3、由命属于同一类,都是人惰性的表现。 冯友兰则以为,人们对中庸思想的批评都是由于存在误解。他在(新世训 道中庸中讲: 虽然旧日自号为行中庸之道者,亦未见得尽能了解中庸的本义。因之他们的行为,或有可批评之处,但这与中庸之道的本身之无可批评并没有关系。 2也就是讲,中庸思想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的误解。人们对 中 的理解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不彻底,二是模棱两可;人们将 庸 误解为庸碌和庸俗。这些理解都是极为错误的。 中 其实是无过无不及,即恰到好处的意思。庸是不易,本质是将 中道 生活化。冯友兰极为推崇中庸。他以为 极高明而道中庸 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分析中庸思想的真正
4、含义,离不开对中庸两字本来意义的考察。 中 字在(讲文解字中与 旗 并列,是上下通的意思。有学者考证以为: 中 在古文字中,是与天相观测相关的一个中杆 中杆上反映的就是神的意图。 3通过中杆,古人观测神秘的天,并渐渐构成对天的理解。在古代去观测天、解释天的往往是统治者,所以把握了这个观测天的中杆,往往就把握了政权。在后来的演化中,中有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意思,并具有了 取中 用中 的方式方法论意义。 庸 字有实用的意义。(中庸中言: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思是,知道那是陷阱,就千万不要跳进去;知道中庸很有用,就要努力坚持做到中
5、庸。 孔子最早将 中 庸 二字合在一起,并将 中庸 视为至德。然而,孔子所讲的中庸绝不是模棱两可、折中、庸俗,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和追求,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原则,是 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领导艺术。 二、好领导的境界追求:忠恕 孔子对曾参即曾子讲: 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是这样理解的: 夫子之道,忠恕罢了矣。 而子思也在(中庸中讲 忠恕违道不远 。所以, 忠恕 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关系密切,可以以讲 忠恕 是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方面。 尽己为忠 ,也就是追求极致,即尽自个最大的努力将事情做到最佳。 追求极致有着次序上的要求。首先是做好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讲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辞穷理屈站不
6、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碰到困难挫折;行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就不会发生错误懊悔的事。其次要彻底深切进入地进行学思践悟。不仅要学,而且要努力到达博学,而且还要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求做事情努力做到彻底深切进入。最后要至诚无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 只要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摆脱个人私欲、主观意识的干扰,毫无杂念地认识客观真理,进而完全发挥自个的本性,并帮助别人完全发挥本性,帮助天地演化,和天地并立为 三才 。 追求极致有两个深层的含义:一是价值论,二是方式方法论。
7、中庸作为极高明的方式方法,恰恰是最简单的方式方法。由于 尽性 其实就是尽心,就是坚持把日常事务做到极致,做精做细。冯友兰在(道中庸一文最后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人卖治臭虫方者,方写于纸上,用信封封固,买者须交价后,才可开视。一人买此方,交价后开视,则纸上写二字曰: 勤捉。 2虽是笑话,却蕴含着大道理。也就是讲,最高明的领导艺术也是最简单的原则方式方法,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个人和每件事。 推己为恕 ,推己及人既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既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也是仁者爱人的博大心胸。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所以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好的领导要能够将心比心、谅解下属、宽容
8、下属。因而,要用宽容对待的失误,保卫的积极性,而不能一味求全责备。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其本质就是从 推己及人 的角度出发,自个希望别人如何对自个,就应该如何去对别人。个人的价值正是在努力地帮助别人、知足别人需要的经过中得以实现的。中国立下了 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孔子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也是好领导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所以,从为民的角度来看,人的追求与孔子的情怀异曲而同工。 三、好领导的形象气质:中和 (论语中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一个遵循中庸之道的中和君子,既不走极端,又有所坚守,这都源于孔子极为强调 时中 。 遵循中庸之道要求不走极端,恰到好处。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三个方面:一方
9、面是把握好内与外的平衡。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温文尔雅,然后君子。 质是内在本质,文是外在形象。质胜文会显得粗野,文胜质会显得虚浮,君子应当在内与外之间把握一个平衡,而到达一种中和的气质。另一方面是把握好度。子贡询问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良的时候,孔子回答 过之犹不及 ,一个对礼的追求过分了,一个却还不及,都不是好的状态。最后一方面是要兼容矛盾的性格特质。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严又不显得凶猛,庄严而又安详,很好地兼容了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质。这样才能既给下属如沐春风的感觉,使关系融洽,又能让下属感遭到你的威严,使政令畅通。 中庸并非折中,而是有所侧重和坚守。一方
10、面,每个人都会有自个独特的气质类型。完全平衡的气质既不现实,也不实用,所谓的中和就是不走极端罢了。尤其是领导,一定要避免极端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要有所侧重和坚守,即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比方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奢侈和吝啬都是不好的,但与其奢侈,不如适当吝啬点。最后是为人要有原则。孔子非常厌恶 乡愿 ,是由于 乡原愿,德之贼也 。乡愿跟中庸有些相像,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庸是对德的不懈追求,乡愿考虑的却是不得罪人。所以(论语 子路中,孔子告诉子贡, 乡人皆好之 和 乡人皆恶之 都不是好的结果。君子应该追求的是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再好的领导也不可能让所有下属满意
11、,好领导要有自个的原则和坚守,要能够克制干扰和阻碍。 中庸的 时中 原则具体表现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所谓 时中 ,就是要 符合时宜 ,而且能 随时变通 。(论语 宪问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孔子听讲公叔文子不讲话、不笑、不拿东西,很是好奇,便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回答讲: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公叔文子并非不讲话、不笑、不拿东西,而是该讲时才讲、高兴时才笑、该拿的才拿,所以才不招人腻烦。孔子听了很为赞扬,连连问: 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的言、笑、取,正是符合了 时中 的原则,所以孔子才大为赞扬。领
12、导也要把握好时宜的问题,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话,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四、好领导的修炼功夫:慎独明诚 孔子处处都讲修炼方式方法,可谓是提升领导水平的实践操作指南。这个指南,从内省和外行这两个角度来看,就是慎独、明诚的修炼功夫。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必须严格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坚持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心有敬畏。毕竟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自个没有看到过、没有听讲过的事物存在,所以要保持慎重的敬畏之心。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在详细的实践经过中,极少数
13、有天分的人能够通过天赋的诚而直接到达明道的境地,进而认识规律;而大部分普通人则需要通过教育、勉励、考虑等等 明 的手段而进入诚,然后才能认识规律。我们不否认少数人天生有领导才能,但大部分人是要通过勤奋努力而把握领导艺术的,努力的经过就是明诚的经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通过明的手段到达诚的状态,这个明诚的经过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做到 择善而固执 。也就是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然后坚定走下去。要像颜回一样,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拳拳本意为紧握不舍、奉持之貌,引申为诚挚,形容诚恳、勤勉、忠谨初心。服膺意为铭刻在心,衷心信奉。 所以,只要我们固执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坚持下去,必定会获得良好的效果,如(中庸中所讲: 果能行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6. 24冯友兰.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7,127. 3任俊华注译评.国学读本-精注精译精评M.北京:线装书局,2020: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