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祭歌”说和“忧思”说之外的主题,古代文学论文.docx
《《国殇》“祭歌”说和“忧思”说之外的主题,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殇》“祭歌”说和“忧思”说之外的主题,古代文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殇)“祭歌说和“忧思说之外的主题,古代文学论文 (国殇是屈原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作为我们国家诗歌史上正面描写战争的开山之作,该诗气势悲壮激昂,感情深沉真诚,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以来,关于(国殇的主题,诸多研究者都持 祭歌 讲,以为它是诗人为楚怀王十七年春(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中,楚国阵亡将士 封尸 而作的追悼词,是一首祭祀为国牺牲的英雄的赞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为(国殇作的题解是: 谓死于国事者。 (小尔雅曰: 无主之鬼谓之殇。 又曰: 为国战死者谓国殇。 这里的 主 ,简单讲是指古代为死人立的牌位,东晋范宁以为: 主盖神之所冯依 。先秦时期一般是将死人葬后,再作主,
2、供奉于宗庙。因而,联络诗中的 子魂魄兮为鬼雄 ( 子 是对阵亡将士的称呼)等句,能够肯定,(国殇的本义是悼念 死于国事 的 无主之鬼 ,祭祀那些尸体没有能妥善埋葬,没有供在宗庙的 鬼雄 ,他们为国捐躯,国家即是他们的祭主。这种追悼形式类似于(史记 秦本纪第五中 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 的记载。 诚然,(国殇一诗以饱蘸深情、细致凝重的笔调,描绘了一次悲壮惨烈、血流成河的战斗场面,颂扬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反映了楚国人民的坚强性格和爱国精神。为表现这一主题,诗中不乏对楚军将士英勇杀敌场面的描写。全诗总共十八行,开始连用八行描写楚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面对
3、 若云 的敌人、漫天的飞矢,他们前仆后继、杀身成仁,即使战马倒毙、战车被毁也毫不退缩,最终全军覆没,虽 严杀尽兮弃原野 ,犹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他们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灵不死,他们那奋勇拼杀、为国牺牲的精神永存! 关于这里的 带长剑 、 挟秦弓 的理解,笔者对前人所注不敢苟同。王逸注: 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示不舍武也。 将 带 与 挟 理解为 拿 、 持 一类的意思。洪兴祖(楚辞补注: (汉书 地理志云:秦地逼近戎狄,以射猎为先,又秦有南山檀柘,可弓干 。言下之意是讲这里的 秦弓 产自秦国,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楚军是从秦国进口的强弓。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
4、品选注: 秦弓,秦地所产的弓,秦地以产良弓着名。 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秦弓,秦地制造的弓,最为强劲,所以弓都称秦弓。 又注: 挟,携、拿。 假如根据这样的传统注释理解, 带长剑兮挟秦弓 似乎是讲楚军将士临死时,犹死死抓着手中的长剑和从秦国进口的强弓不放,防止敌人抢去,这是爱惜保护武器的表现。但在笔者看来,以上讲法值得商榷。试想,在 短兵接 的肉搏战之后,血腥的战场上尸横遍野,死尸东倒西歪,或丢了脑袋,或缺了胳膊,那些惨烈战死的将士们还能如王逸所讲,齐整整地拿着宝剑弯弓,以 示不舍武 吗?还有,楚国由局促于丹阳一隅的 南蛮鴃舌 之国、 幽谷 之地发展成为 带甲百万 、 地方五千
5、里 的军事大国,主要是通过 筚路蓝缕 、身经百战实现的,其军备气力不可谓不强大。楚是秦的死敌,两国是逐鹿中原的最大竞争对手,楚国要想从秦国进口武器似乎不大可能。另据史料,楚国乃是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墨子 公输)之地,境内檀柘比比皆是,制造强弓的材料和技术应该不逊色于秦国,根本无须从秦国进口。除此之外, 带长剑兮挟秦弓 一句出如今 首身离兮心不惩 之前,当是英勇战死的楚军将士的一个特写镜头,是对他们死后遗体姿态的详细描写,足以彰显他们至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因而,在笔者看来,这里的 带 应由本义 佩带 和引申义 带着、夹杂着 进一步引申为 插着 挟 应指 用胳膊夹住 ,义同(孟子 梁惠王上 挟
6、泰山以超北海 、(战国策 楚策四 左挟弹,右摄丸 中的 挟 。结合上面所讲的 短兵接 ,我们能够大胆地推想出当时战斗的惨烈与楚军将士的殒身不恤:英勇顽强的楚军将士冒着雨般的飞矢,挥舞着兵器冲进敌阵,与对方展开贴身肉搏,直至双方同归于尽,他们的遗体上插着敌人的长剑,胳膊下仍死死夹着从敌人手中夺取的强弓。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死后仍保持着战斗雄姿的生动描写,才有了后一句 首身离兮心不惩 的由衷赞颂,传达出诗人对英雄们的无限崇敬。正由于屈原自个就是一个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的爱国志士,因而,他才能写出 首身离兮心不惩 、 终坚强兮不可凌 这样惊天地、
7、泣鬼神的诗句。也正由于屈本来身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而,他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地礼赞,而不是凄凄惨惨地悲悼和悲悲切切地同情。 然而,笔者以为,(国殇一诗的主题绝不仅仅在于对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赞颂,诗人应另有深意。按兵家 夫战,勇气也 之讲,此战楚国一方似乎应该稳操胜券,但结局却是 严杀尽兮弃原野 ,参战的八万楚军全军覆没,暴尸荒野,无人为他们收尸埋葬。这场丹阳之战可谓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战争,不但战死将士最多,而且也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诗人特地写这次惨痛的失败战争,难道仅仅仅是要歌颂战争中的那些悲剧英雄吗?英勇的楚军将士为什么会
8、落得 严杀尽兮弃原野 的凄惨结局?在笔者看来,诗中的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一句意味深长,恰恰揭示了其原因,道出了诗人心中更为深沉的情感。这句诗含蓄深入,耐人寻味,让古往今来的几乎所有(楚辞注家争论不休。王逸注: 言已战斗,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健,不畏惮也。 他充分肯定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杀身成仁的战斗精神,却又搬出儒家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讲教来解释,以为楚军战败是时运不佳,天意布置,意即违犯了天时。郭沫若则将此句译为: 昏天黑地,鬼哭神号。 当前,几乎所有读本的注释均持此讲,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 天时坠,犹言天地昏暗。威灵怒,鬼神震怒。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天时,天
9、神。坠,落或怨。威灵怒,神灵震怒。 这些讲法归根到底与王逸之讲同出一辙。先秦时期的人普遍重祭祀,信鬼神,在他们看来,楚军的某种表现或者在某个方面触怒了鬼神,使 鬼哭神号 、 鬼神震怒 ,才导致了 命当堕落 ,遭到神灵的惩罚。但是,笔者以为此讲具有浓烈厚重的宿命论色彩,而且比拟含糊,并没有一语中的,准确揭示出诗人心中真正的所思所想。除此之外,在 短兵接 的肉搏战中,交战双方混战在一起, 昏天黑地,鬼哭神号 的外部环境应该给双方都带来了极大不便不可能单方面造成楚军一方 严杀尽兮弃原野 ,这样的解读让读者实在难以信服。当然,必须肯定,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一句能使人想象到当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