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及译者的二次创作,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
《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及译者的二次创作,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及译者的二次创作,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及译者的二次创作,应用语言学论文汉语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华而不实,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而新诗的形式则较为自由、接近白话。英语诗歌从长度上可分为两行诗、三行诗、四行诗、十四行诗等,从格律上则有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等,押韵除有类似汉语诗歌的尾韵外,还有头韵和元韵。 可见,汉语诗歌与英语诗歌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式、韵律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诗歌翻译成为了译界公认的一个难题。翻译诗歌不仅需要考虑词语的字面含义,还要考虑形式、节拍、韵律和美感,诗歌的可译性因而成为译界广为讨论的一个话题。 1 译
2、界学者对诗歌可译性不同观点 刘重德、许渊冲、巴尔胡达罗夫等均是诗歌可译的拥护者。刘重德的观点是: 诗可译,但难译,首先,人类很多东西都是共有的,即各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共同的表示出喜怒哀乐、爱恨憎恨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 其次,大量历史事实均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 。 也就是讲,他以人类文化的共性和翻译事实的存在证明诗歌是可译的。许渊冲同样反对诗不可译论,以为译诗虽不能百分之百传达原诗情趣与意象,但可通过 以创补失 等手段来弥补。他提倡以韵体译唐诗,并提出了著名的 三美 论( 意美、音美、形美) 。 巴尔胡达罗夫也以为, 任何两种语言之间均可译 ,他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
3、诗歌内容的可译性,并提出可采用补偿法处理华而不实的语言和文化不可译因素,以及将整个话语层作为诗歌的翻译单位。 然而,译界也有诸多学者持有诗歌不可译的观点,或者讲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译。譬如,茅盾就曾表示: 诗经过翻译,即便译的极慎重,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 etold( 译述) ,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存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存 。 卞之琳也表示,诗是无法翻译的,不能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译诗是不得已而为之。英文(唐诗三百首选译作者索姆 杰宁斯在该书序言中写道: 译诗时有一些精神是无用的。诗歌之美藏于诗人所言之内容及所言之形式中,此种形式之个性表述好像娇嫩
4、的花蕾,难于嫁接至别的树上。其精华要髓可能保存,然韵律在翻译中则会丢失,要么意思准确,要么可读性强,两者难于兼备。 2 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 尽管上述后三位学者对诗歌可译性提出质疑,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均出版了自个的诗歌译作,似乎这一现象正好与其所持观点相悖。用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理论来分析能够发现: 其实三人均认同诗歌中词语、句子、篇章内蕴含的所指意义( 也称指称意义,即其所指的实物和概念) 能够翻译,但是以为其实用意义( 语用意义,如词的修辞特征、感情色彩、联想意义) 与言内意义( 语言符号与共存的其他语言成分互相联络产生的意义,如诗词的格律) 很难甚至无法翻译。 由于人类的语言共性和认知共性
5、等,任何一种语言均能表述世界上任何实物和概念,故诗歌中的指称意义能够最为容易地传递至译诗中,所以其可译性也为译界普遍认可。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一名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 s day? 其指称意义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 一目了然,可译性毫无争论。然而,诗歌不同于一般文体,其音韵、形式、意象、修辞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均有重要作用,但要将其传递至目的语中却较为困难,就更勿论不同文化对诗歌的不同等待和理解了。例如,上例中 summer s day 的语用意义在英汉语言中是不同的: 英国的夏季风和日丽、气候宜人,中国的夏季烈日炎炎、酷暑难耐,这种文化差异导
6、致的语用意义差异怎样处理,汉语中应该译为 夏日 还是 春日 ? 言内意义方面,十四行诗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式,汉语中无对应的形式,译诗中应该采取何种汉语诗歌形式? 这些差异能否需要翻译? 它们能否翻译? 不同的译者对此观点各异,因而对这首诗的可译性看法也不尽一样。 可见,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是怎样理解 可译性 一词。即诗歌中蕴含的哪些要素需要翻译,哪些又能够翻译? 是仅传达指称意义,还是需要同时传达其语用意义与言内意义,是全部传达还是部分传达,详细传达哪些部分? 由于译者和学者对此缺乏一致的见解,故对诗歌可译性有了不同的理解,其争论焦点正是通常无法传递至目的语的诗歌形式、韵律及意境等。 除此之外,
7、即便根据同样的可译性标准,不同诗歌的可译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比方,翻译有严格句数、字数、平仄、用韵规定的近体诗就比翻译形式相对自由和白话化的新诗要困难,这种具有鲜明汉语诗歌特色的文体之可译性显然要比后者差,翻译上的主要困难仍存于其形式和韵律中,译界也存在是应该将其译为韵文还是散文的争论。理想的诗歌翻译是,目的语中不仅保存诗歌指称意义,同时也适当保存其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即, 诗歌应形美、音美、意美。译者不应知足于简单地传达原文的思想,更应努力再现原诗的美 。 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个对诗歌可译性的理解,权衡待译诗歌的内容、形式,侧重于达义、韵律、布局、长度等某些方面; 不同译者可能关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