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政治人的道德要求,伦理学论文.docx
《孔子对政治人的道德要求,伦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对政治人的道德要求,伦理学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子对政治人的道德要求,伦理学论文政治伦理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政治伦理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政治制度本身的伦理,一是制度中人的伦理。所谓制度,可以以讲就是有一套实力和观念支持的持久的、不断在重复实践的、人们能够对之有合理预期的规则。这些规则本身具有道德涵义。政治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成社会基本构造的主轴 。而 制度中人的伦理 则是着眼于作为 政治人 的伦理。所以,考察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首先考察其政治伦理思想依靠的制度基础;其次,考察孔子对这一制度的认知、介入程度;然后才能考察孔子对制度中人提出的独特的道德要求。一、盟誓制彰显的伦理自觉盟誓制是(周礼的一部分,从制度层面
2、确立并维系着周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齐桓公、晋文公等借助经常的盟誓强化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春秋五霸除依靠实力作盟主外,还必须是守约的楷模。齐桓公召集的诸侯会盟很多,但由于其以信守盟约着称,诸侯 信其信,仁其仁 ,故有 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的传讲。春秋末期, 千乘之国,不信其盟 的社会现实,使人叹惜 周文疲弊 ,这意味着维系群体共生共存的盟誓体制即将解体。从政治范畴讲, 礼 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在古代典籍中记载颇多。如(左传 隐公十一年载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裔者也。 周王室东迁后,继续担负着领导诸侯防御夷敌入侵的任务,当时诸侯
3、国为争当 霸主 ,对不义、背礼之国, 必奉礼义而征之 。诸侯先 尊王 后 攘夷 ,以主盟的方式号令诸侯或迫使反叛诸侯归于周天子旗帜下,起着维护周礼或维持政治秩序的作用,是政治伦理精神的自觉的具体表现出。齐桓公北驱山戎救燕、 存邢救卫 、南责强楚;葵丘之盟再次强掉周天子的权威。从本质上讲,盟约维护的是既存的政治关系,不仅对稳定政治秩序有利,也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宁和各个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是克带护襄维护礼制的结果;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至周襄王处告捷献浮,为自个博得周襄王赐予的 侯伯 美名,获 九锡 之赏。有功于周室的晋文公,想在死后用天子的葬礼埋葬 ,请隧于襄王 ,但遭周襄王拒绝
4、,晋文公不敢违犯。齐桓、晋文均有大功于王室,但仍自觉谨尊礼制行事。除此之外,从 仪 上讲,周 礼 具体表现出的是与各级身份适宜的礼节仪式,以 别贵贱,序尊卑 。所以,天子与诸侯的会盟及诸侯间的会盟,是展示相互间能否认同相互关系的最佳方式。因此,人们对不遵守会盟礼仪的诸侯是不抱有信任的,对其怀有戒心。成公十二年 宋之盟 后,楚违背礼仪,用享礼招待晋的使者的行为就是典型。春秋时期,诸侯们经常的盟誓行为,是借助盟誓体制及其尚信的精神,牢固周王与诸侯间相互的责任、义务。从伦理学上看,盟誓制对人们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与盟者的道德层面实现的。与盟者对盟誓制维系的政治关系的认同、践行,是使得当时松懈的周
5、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得以维系、免于社会秩序失衡的关键。二、孔子热衷、倡导盟誓春秋末期,盟誓不信已是普遍的现象,历史处于重大转折时期,诸子蜂起。诸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救时之弊的特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熟悉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他研究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时,注意到了定期的朝觐、聘问、盟会等盟誓制度及仪式在牢固周天子与诸侯等级关系中的功能。因此,孔子热衷、倡导盟誓。鲁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 年的夹谷之会,孔子以 礼 为根据,迫使齐侯放弃了不光彩的雕虫小技,归还了鲁国的部分土地,夹谷之会因而载入史册。盟约签订后,齐侯准备设享礼宴飨鲁定公。孔子以为,在夹谷举行享礼也违犯了礼仪的内涵: 齐、鲁之故,吾子
6、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孔子对 享礼 功能的阐释,使齐国不再坚持。可见孔子坚持会盟仪式的精神是符合 礼 的本意的,否则,齐侯不会放弃自个的计划。孔子自个热衷盟誓,且对学生志做盟官调节诸侯间纷争的思想大加赞扬。(论语 先进 侍坐章载,孔子问学生将来的志向,公西华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以为 为国以礼 ,对公西华矢志做盟官的志向大加赞扬: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当时,盟誓已
7、成为诸侯间的外交策略,但在孔子及弟子的思想中仍然有盟誓就必须守信的坚守。子贡以为,盟誓必以信誉为前提,如不打算遵循的盟,就不必结: 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鲁公不欲,使子贡对曰: 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 乃不寻盟。吴国这次寻盟是为了一百头牛,鲁国负担不起,也就不再与吴国结盟。孔子的学生中有在外交活动中重视盟誓的子贡,更有以诚信为做人原则而声名在外的子路。时人称, 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 。由于 ,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 。子贡、子路的言行,表示清楚了孔门对盟誓的一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