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三种途径解读,民事诉讼法论文.docx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三种途径解读,民事诉讼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三种途径解读,民事诉讼法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三种途径解读,民事诉讼法论文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财产权益。2020 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 对污染环境、损害诸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能够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至此,公益诉讼制度在我们国家正式确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 探寻求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提供了指引。笔者仅就检察机关通过催促起诉、支持起诉和直接起诉三种途径提起公益诉讼略陈管见。 一、催促起诉。 催促起诉,是指针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行政监管部
2、门不行使或怠于行使监管职责,案件性质可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司法救济的,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催促有关行政监管部门依法提起民事诉讼,保卫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项民事检察制度。 一 催促起诉根据。 催促起诉作为民事检察工作制度的创新,在法律上并没有直接的根据,但其根本源头于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属性。首先,检察机关催促起诉是法治的现实需要。行政机关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部门,对损害公共利益的不法行为具有管理、处理惩罚的职能和义务。但行政处理惩罚侧重于对违法行为的制裁而不具有对违法行为后果的消除功能。当行政管理职能不能发挥作用时,通过发起司法救济手段,以有效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对行政权的完善和延
3、伸,也是一种监督。但由于具有监管职能的各级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基于部门利益、地方保卫等原因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公共利益受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他们往往不会自我否认、自寻费事地积极行使民事诉权, 以司法救济手段防止公共利益受损害的动力普遍缺乏,由此也就造成了公共利益被损害而无人提起诉讼的局面。另外,公共利益具有整体性、宏观性、抽象性特点,现有规范性法律文件除(海洋环境保卫法外,对相关机关作为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尚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行政机关利用民事诉讼方式来防止公共利益受损的责任意识普遍欠缺。具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怠于民事诉讼无疑会导致公共利益更多受损害的情况发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的法治要求将难以实现。检察机关催促起诉制度的建立,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其次,检察机关催促起诉是其职能属性的要求。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施行,法律的权威也在于施行。我们国家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对其他机关施行法律的行为具有监督职责。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催促其纠正。 民事催促起诉是检察权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监管部门的一种直接监督,是检察权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监管权的有限监督,具体表现出了检察机关在对公权利监督的基础上对私法领域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进行有限干涉。 私
5、法领域实行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国家干涉,但是需以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者身份在特定范围内催促具有公共利益管护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诉权,有利于防止因行政机关怠于或不提起诉讼致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并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效履行监管职责也是一种鞭策。 二 催促起诉相关问题考虑。 1. 催促起诉的对象应为行政机关。(民事诉讼法将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确定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 .笔者以为,检察机关催促起诉对象应限定在 法律规定的机关 范围。首先,关于 法律规定的机关 .我们国家宪法规定的机关包括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审讯机关和检察机关。
6、权利机关和审讯机关显然不包括在 法律规定的机关 范围内,那么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机关只能是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同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均担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当公共利益受损害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天经地义需要依职权采取各种方式维护公共利益,包括通过司法途径救济公共利益。当然,我们国家作为成文法国家,能否能成为主体提起公益诉讼还需要有法律的进一步明确受权。当前,我们国家仅有(海洋环境保卫法对诉讼主体作出规定,其受权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部门 对毁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卫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 ,依法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其次,行政机关对相关领域有法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