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审美理论经典命题及其当代价值,文艺美学论文.docx
《苏轼审美理论经典命题及其当代价值,文艺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审美理论经典命题及其当代价值,文艺美学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审美理论经典命题及其当代价值,文艺美学论文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家擅长运用命题作为表述思想观点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因此, 命题 也就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构成因素,并且在古代审美理论的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命题 本是一个逻辑学概念,是指 表示出判定的句子。 一讲凡陈述句所表示出的意义为命题,被断定了的命题为判定。也有对命题和判定不作区别,把判定叫做命题的。 这表示清楚,命题的基本形式是 判定的句子 ,是一种 表示出判定的语言形式 ,可以以是一种单纯的 判定 ,是对某种道理、观点的 判定 或 陈述 。根据 命题 的这种特点,中国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理论命题,诸如 大象无形 、 淡然无极而
2、众美从之 、 充实之谓美 、 立象尽意 、 澄怀味像 、 心师造化 、 神用象通 、 象外之象 、 无画处皆成妙境 、 文已尽而意有余 等都是古代美学的重要命题。苏轼作为古代重要的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审美理论命题,如 妙在画外 、 无意于佳乃佳 、 不能不为之为工 、 神与物交 、 随物赋形 、 似淡而实美 等。而在苏轼的审美理论中, 身与竹化 、 成竹于胸 、 空且静 三个经典命题意义尤为重要,影响格外深远,不但对于古代的审美理论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而且对于现代的审美创造仍然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 一、 身与竹化 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造离不开审美体验,苏轼提出的 身与竹化 讲就是一个审
3、美体验理论命题,其内涵本义是指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阶段对审美对象展开深入的体验,到达主体完全对象化的审美境界。此命题出自(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苏轼所讲的 身与竹化 ,是艺术构思经过中的审美主体 对象化 现象,也就是艺术家与审美对象消除了物我之界线,进而实现了主客一体,创作主体 化 为审美对象,进入了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审美状态。 身与竹化 这种审美体验方式具有极其强大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使审美主体超越自我,消除物我之界分,对审美对象进行最充分的审美感受和展开最透彻的审美体验,进而对对象的内在
4、精神和审美意蕴作最彻底的把握。 在审美创作经过中,物我之界分是艺术家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这种界分使审美主体难以真正理解审美对象,难以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世界,也就难以创作出出神入化之作。中国古人以为,自然万物各具其性,一花一草都是一个气韵生动的世界,艺术家只要消除物我之距离,打破物我界分之鸿沟,潜入审美对象气韵生动的内部世界,才能创作出精致华美之作。 身与竹化 正是沟通艺术家与审美对象的桥梁,当审美主体 化 为对象时,便进入了主客不分的审美状态,主体遗忘自我而驰入对象的内部世界,进而能对对象作最深入的把握。文与可画竹时,就完全沉浸于审美对象之中,将自个的感情、精神、生命完全化入对象,竹之生命亦我
5、之生命,我之生命亦竹之生命,艺术家在这种物我一体的 竹化 状态中,游心于物,进而对竹之品格、竹之精神有了最彻底的了解,这是创作 清新 无穷作品的前提条件。 由于 身与竹化 这种审美体验方式能够使艺术家彻底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意蕴,因此对于审美创造来讲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古今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的重要手段。苏轼之后很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强调这种审美体验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包鼎画虎时的情形云: 宣城包鼎画虎,扫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室取明。一饮斗酒,脱衣踞地,卧起行顾,自视真虎也。复饮斗酒,取笔一挥,意尽而去,不待成也。 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巢无疑画草虫云: 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