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偏差行为,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偏差行为,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偏差行为,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虚无的恋情文章中写道: 那时我整天泡在茶室里,像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觉得自个精神衰弱了。 一些大学生对于网络产生强烈的依靠心理,生物钟紊乱、思维延迟缓慢,有些人甚至影响到自个的学业。 案主C10-S-M-13讲: 还谈什么学习呢?钱用去上网了,都好久没买书了,教学材料都是借的。 案主C7-L-F-13讲: 我延长学制就是由于学分没修够-还有两门需要补考。有时间要上网,还要赚钱。唉!那时候不明白轻重,就顾不到学习了。上网对学生来讲,可真是一件奢侈事儿。 这些 沉溺者 一旦离开网络,就会烦躁不安,或是极度沮丧。 另
2、一种心理障碍,就是产生了病态的双重人格。现实中,人们注意到很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循规蹈矩,但是在网络中却是截然不同的另类,这表示清楚,大学生最易受网络双重人格的困扰,使他们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化程度遭到影响,也给个体心理健康带来障碍,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大学生的网络双重人格主要是对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即凭空想象出自个所希望的感兴趣的或者好奇的人格特质,并以此作为网络交际的基本个体特点,好像自个真的拥有这些人格一样,久而久之,这种虚拟人格就会固定下来,在心理上构成某种程度与现实的分离。网络人格一旦构成,往往进入潜意识层次,使现实人格有时也难以避免它的影响。 呈现出人格分裂的特性。
3、很多大学生在网上交游极广,网友的 QQ 号写满了笔记本,但是一离开网络,他就变成了一个极为孤单自闭的人。另外,交往角色的频繁变换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多重性人格。虚拟的交往已使他丧失了或弱化了现实交往中的独立人格。内心的孤单感与疏离感日益强烈,而这种内心的孤单与错位又使大学生对网络产生救命稻草般的依靠,恶性循环,这样的心理环境中所进行的虚拟社会化会产生一种极端化与不完好的结果。 2、道德人格弱化,行为呈现粗俗化倾向。 爱因斯坦讲过,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宁,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要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内
4、心中对自我的自觉要求,是灵魂的善。道德在传统的社会主要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律与互相监督来维系。而网络的虚拟社会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它极大地动摇着社会的道德基础。据广东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有 31.4%的被调查者并不以为 网上聊天时扯谎是不道德的 ,有 37.4%的被调查者以为 偶然在网上讲讲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 24.9%的被调查者以为 在网上做什么都能够毫不顾忌 .10 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中的非学术信息中,约有 47%与色情有关。天天至少有 2 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11 一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的特点,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
5、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 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12 这些信息扭曲了他们心理的健康成熟,容易诱发越轨行为。北京对首都15 所高校大一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 常入侵别人计算机、在聊天室骚扰别人的选项比例在大一学生中高居榜首。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很多大学生道德意识冷淡。一旦进入网络,就如进入一个漫无边际的信息海洋,传统社会中道德规范在这里完全失去了约束力。据网上对 37 所大学进行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显示:有 61.21%的教师 非常同意 或 比拟同意 如今的大学生道德意识很弱 的讲法,只要 38.79%的教师对学子的道德状况作了积极评价。13 从学生、老
6、师两方面调查结果告诉人们,现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呈现弱化的势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高校面临着比拟艰巨的道德建设任务。 传统社会中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对人们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有助于大学生把社会规范内化为本身的行为准则与人格要素。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原有的道德规范几乎完全失效,上网者由于大多匿名交往,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也没有人能找到你,讲谎、做假这些现实生活中相当可耻的行为在互联网上都可能大行其道,对你自个的行为几乎能够不负什么责任。这种 宽松 的环境,正好为大学生提供了摆脱成年人约束、放纵自个的时机。因而有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对网友粗言恶语,不讲文明,有的还热衷于在网上调情,搞多角恋爱,甚至与网友发
7、生 一夜情 .极少数大学生甚至通过网络进行人身攻击、诈骗、性侵犯等违法、犯罪活动。正如此皮内洛所讲: 技术经常比伦理学理论发展得快,而在这方面的滞后效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危害。 3、现实中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表现出疏离感、孤单感加深。 哈贝马斯以为,交往经过中最需要重视的就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时代的交往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对于处于网络浪潮中的风口浪尖的大学生来讲,网络给他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交往空间,但他们是怎样利用这个空间的呢? 案主C2-M-F-17讲: 我懒得讲话,一天该讲的都在往来的邮件里了。和朋友去吃饭,吃着吃着就情绪低落起来
8、,相对无言,备感乏味,朋友们渐渐的都不愿意找我了,没趣的很。 案主C13-L-F-17讲: 总是上网,连自个寝室里的姐妹在干些啥,我都不知道。 案主C3-L-M-17讲: 我内心比拟封闭,很少与同学沟通。后来同学们知道我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好,都主动与我接近,我觉得他们很势利。这世上只要一个人真正对我好,是我在网吧认识的。我总是很害怕失去他,有时她得个感冒,我就会异想天开:她是不是不行了,她不行了?!-她不吃药,我就会急得哭,下跪的冲动都有了。她很奇怪我的反响,我也不知道自个怎么了。 案主C14-Z-M-17讲: 我这人脾气蛮好,人缘还能够。常有人要我帮助,以前我很热情,如今我固然也帮,但心里总不
9、愿意,好似有怨气似的。 案主C4-C-F-17讲: 网上我们常聊天的人构成一个圈子,但生活中少有朋友,而且容易对他们感到厌倦,这样就对网上的朋友倾注更大的热情,我觉得自个越来越喜欢网上的那种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交往方式。 从这几位案主的自诉能够看出,对网络的依恋使本来并不孤单的人变得孤单,而本来孤单的人变得愈加孤单。网络的虚拟交往对大学生有着宏大的吸引力,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互动双方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众多社会属性被去掉,因此摆脱了现实生活中互相谋面而产生的很多冲突和矛盾,这些交往中的烦恼在网络中得到宣泄,这样他们会愈加乐此不疲地上网。进而大大减少了现实中与人的交往,疏远了现实社会的人际环境,回归现实的结果就是愈加的不适应,在现实中交往的能力被弱化,内心的孤单感和疏离感日益强烈。美国斯坦福社会定量研究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清楚,在每星期上网超过 5 小时的人中,有 25%的人表示与家人和朋友接触的时机减少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诺曼尼讲: 人们花在网际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与人们的交往时间就越少 ,因而他担忧,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的世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