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美学论文.docx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美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及其美学思想,美学论文当代学界普遍以为中国当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影响下被动地创立的。 这一认知无疑有其道理,由于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并非中国本有的, 而是经过日本从西方引入的。 关于西方美学详细的引入经过乃至美学这一名称的来历已经一些学者考定,不需本文重述。 但对于中国当代美学被动生成的牢固观念似有值得商榷之处, 由于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得以引入本土并产生影响都离不开合适的本土文化环境, 也必然遭到本土接受者个体化的接受心态和等待视野的制约。 不可否认,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接受心态是被动型的,表现为急迫的吸纳引入而缺乏本土化的阐释, 更谈不上融汇创新以建构不同于
2、传统美学的真正中国化的新美学。 此种印记,我们在当代美学的一批奠基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吕澂等身上都可见出。 尽管他们都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切厚重的学者,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借用某些传统美学概念和命题阐释西方美学问题, 但其总体倾向还是以西释中式的。即便像(人间词话这样采用传统美学表述体例的着作也并未实现中西美学的根本性融合。 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于尚处于由传统向当代转变的过渡型学者而言是过于苛刻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从中国当代美学的创立之初就有传统美学的自觉参与, 而且这种参与随着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历程的展开而得到了不断强化。 由王国维到宗白华而逐步完善的具有本土品
3、格和当代特性的意境理论的构成就是典型代表。 能够讲,一批当代美学家在不断探寻求索中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美学资源在当代美学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性并努力将之与以西方美学为主的外来美学资源融合, 进而对撞生成具有新的生命力的美学思想。 萧公弼就是这一建构经过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美学家。 一、 萧公弼及其创作大概情况 关于萧公弼的生平资料很少, 仅从有限的资料中能够知道他曾为(寸心杂志编辑部成员并曾与彭举等人一起开创办理(世界观杂志。 (寸心杂志由何海鸣于 1917 年 1月开创办理于北京,以文艺为主,兼及政论、时事等,同年 7 月停刊。萧公弼的(美学 概论即在该刊,为便分析引录如下: 原夫人者,肖天地之貌
4、,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故生而有饮食之需要,寓居之择好,求偶之性能,所谓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第此犹缺乏以厌人之欲望也。 于是目欲穷靡曼之色,耳欲娱声色之好,口欲极豢刍之美,行欲有舆马之奉。此亦人情之常,无足异者,然而好美恶丑之情思,即起于是。 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而审美之观念具矣。 固然,美之时义大矣哉。 日月星辰丽乎天,此天之美者也;山川草木丽乎土,此地之美者也;菁英灵秀钟乎人,此人之美者也。他若艺术良窳,可卜国家文野,制作精羼,可瞰民品优劣,物以美观而保族,花以香艳而存种,则美之关系与自然界及生物界,岂浅鲜哉? 此段糅合(汉书 刑法志、(礼
5、记 乐记、(周易 离卦等文本阐述了美的起源和类型等问题, 将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和审美观融于一炉,具体表现出出鲜明的本土特色。十分是将(礼记 乐记的 物感 讲作为审美观念产生的直接动因更具体表现出出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钟爱和准确把握。 接下来, 萧公弼以fo教思想为参照分析了人之精神境界的三个层次:忘美、知美、欲。 他以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应是忘美,就是 人我两忘,法执双融 ,由于 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 ,这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讲 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 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只要真正摆脱妄念束缚,持守真如,才能无所分别,无所固执,达至无人无我之
6、境,即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 。 这样也就无所谓美与不美,似乎是取消美之存在价值, 但从另一角度看则是对美的另一形式的肯定。 这种境界与(庄子所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及(周易 乾 爻辞所谓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所展现的美学观固然不尽一样,但是相通的。所以,萧公弼看到 以美利利天下 其旨深矣。这就又引入了儒家美学维度以相参照。 似此种将传统美学的不同理论资源融贯为一在(美学 概论中多所出现,是我们判定作者美学观念的重要根据。其次是知美之境,即 察物之媸妍,辩理之是非 ,通过分析各种审美对象获取关于美的知识,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动把握。 最次是欲望之境,即 或阿私所好,或
7、醉生梦死 ,是没有摆脱原始欲望控制的本能状态。这三种境界近于冯友兰之 人生四境界 ,忘美之境近于天地境界、知美之境近于功利境界、欲望之境近于自然境界,但没有与道德境界相对应的层面。 质言之, 萧公弼的忘美之境实际上确立了一种中国式的审美理想,是其美学思想本土特色和民族品格的重要方面。 (美学 概论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主体部分是对耶鲁撒冷(美学纲要的译述,但也有少部分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文化语境而对原作思想进行的阐发, 后者是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之详细理路的重要参照。 但在当时对于原作的译述对于国人了解西方美学的基本思想脉络亦重要, 这种译述方式也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早期研究者多所采用
8、的。 (美学 概论第一部分 美学之概念及问题 主要讨论的是美感的构成经过及影响美感构成的主客观条件。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萧公弼关于美感构成经过的独特分析。 他以为原作所认同的康德之 离利害适意之感情 即审美无功利性 未尽精详 ,因此用fo教理论加以阐释。其讲如下: 夫美何以现于世界邪? 以凡物必有其本相与现相。 吾人所能察见者,仅为现相。现相者,是谓之 色 色在物。由眼帘偶触于色,而与之接洽者,是名曰 受 受在我。 既受其现相, 则由眼帘绘其影入于脑海, 而运以思考, 是名曰 想 。 因想而差异不同计较,是名曰 行 。 因行而固执爱染,是名曰 识 。 吾人之感觉界,凡不经此数者,则美之观念绝不能
9、成立者也。 本相和现相为fo教术语, 本相规定现相, 是不可知的,近于康德之 自在之物 。 而现相是可通过感官感悟到的,其经过为受 想 行 识。色、受、想、行、识为五蕴,与十二处、十八界总称为fo法三科,用以解释人的感性经历体验和理性知识的获得。 色蕴是人的肉体和人所能感悟的客观世界。受为领受、感受义,受蕴是主体接触外部世界而获得的感受经历体验,因外部环境为相违、相顺和中庸境界的不同而相应构成苦受、乐受和舍受等不同感受。 想蕴是在受蕴基础上加以抽象而得的直觉,由于 我们内心缘虑境界的时候,最初一刹那,并没有形相的感觉,由这想心所生起,才勾画出种种的相状 并且随其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相状而安
10、立种种名言,种种言讲。 行蕴是通过对外物的认识而构成的行动意志。 识蕴是人的意识作用。 可见,萧公弼是将fo教五蕴讲的内涵缩小了,以适应对美感构成经过的完好呈现。 不仅如此,他还引用印度fo教哲学家马鸣的阿赖耶识又译 阿黎耶识 加以进一步申诉,进而给予美感构成经过更清楚明晰的呈现。 在全文中,他屡次引用马鸣的观点,可见他对马鸣的认同和熟悉程度。 下面引录他分析马鸣观点的话以便分析。至马鸣尊者, 则谓吾人感觉意识之起, 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讲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 业识 ,谓无明力,不觉心动。 二名 转识 ,谓依动心,能见境相。 三名 现识 ,谓现一
11、切诸境界相,如同明镜,现众色相。 四名 智识 ,谓分别染净诸差异不同法,生爱非爱心。 五名 相续识 ,恒作意念,相应不断。此处所引为(大乘起信论中观点。 相传(大乘起信论为马鸣所作,亦有人疑为伪作,但此问题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深究。 要之,(大乘起信论以为大乘法体由心构成,此心又称如来藏心,又有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二门,总为 一心二门 。 心真如门不生不灭,统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心生灭门则由无明妄念起,真如变动而进入生灭之境。(大乘起信论用阿赖耶识表示生灭与不生灭两种属性,用它来统摄如来藏清净心和诸染心: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
12、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大乘起信论以为生灭是在一定因缘下由阿赖耶识本有之无明引起的,并由此而化生为 业识 、 转识 等五识。这也就相当于美感得以构成的诸阶段。华而不实, 现识 最为关键,由于:所谓能现一切境界。如同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现识 能像明镜一样现一切现相,其观照的对象是 五尘 ,而 五尘 所依托的是 五根 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 智识 则在这里基础上参加智慧思量,起爱与不爱的分别心。 相续识 则是主体意识,固执于前之分别,一念又一念,连续不断。总之,萧公弼借助fo教理论更明晰完好地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