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学”的面向和实质考察,东方哲学论文.docx
《儒家的“学”的面向和实质考察,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学”的面向和实质考察,东方哲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家的“学的面向和实质考察,东方哲学论文学 自至圣先师孔子倡导以来,尤为后世儒家所推重,他所开示的为学精神奠定了儒家哲学的方向。当下学界虽对此多有研究,但或局限于在(论语一书中进行诠释; 或缺乏对其整体的观照和考察; 或缺乏对其精神本质的追问等等。基于此,本文欲以回归经典文本,以整体观照的方式重新考察儒家的 学 的面向和本质。 一、面向个体的德性成就 自孔子以来,儒家对 学 尤为推崇,(论语首篇首章讲 学 即是明证。孔子首先对 学 进行区分,他讲: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201从这段话中,能够看出孔子理想的 学 是上古时代的为己之学,而不是他所处时代的为人之学。孔子对 学 的区分和倾
2、向开启儒家的为学方向,后世儒者对此不断褒奖,如明代学者陈献章讲 为学莫先乎为己、为人之辨,此是举足第一步 289,将其重要性和根本性予以强调,成为人们治学所首要考虑的动机。那么孔子强调的 为己之学 为的是个人的功名利禄的一己私利,还是个人的道德内涵修养、德性成就? 我们来看一下儒家历代圣贤的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 1247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罢了。1418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 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 曰: 圣也。 3389学以致圣人之道。 4577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 572从上面有代表性的儒家的引文中能够看出,孔子强调君子的 学 是为了达至圣人之道; 孟子的话则以为学问之道就
3、在于找寻失去的心; 荀子的话主张学者的目的是至圣人而止; 程颐表述的愈加明确,他以为 学 就是学习圣人之道; 王阳明则以为 学 是做 存天理、灭人欲 的道德修养,固然历代圣贤表述不同,但他们表述的意思却是惊奇的一致,那就是儒家的 学 旨在道德修养,成就君子人格、圣人境界。可见,儒家的 学 首先面向的是个体的德性、人格的成就,由于只要把德性成就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有其它方面的长久实现。孟子讲道: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罢了矣。 1421在这段话中,天爵指
4、内在德性,人爵指身外之物。如能修身养性,成就德性,则身外之物亦会长久随从。反之,假如为了获取身外之物而去修身养性,并且在获得以后,丢弃德性,最后身外之物也会丢弃。基于此,儒家强调学以为己。 在上面的引文中,除了共同强调 学 为道德内涵修养的这一特质外,另一共性即在于他们所强调的 学 都没有文化知识学习的一面。那么,儒家是不是不强调知识文化的学习呢? 显然不是,对于文化知识,儒家不但不否认和排挤,还尤其强调。孔子本身就非常强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1126司马迁更为明确地讲: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以上者七十有二人。 6 可见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 文 是
5、华而不实内容之一,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六艺之术,三千弟子中有72 人擅于于此。固然孔子不废对知识的追求,但在德性修养与文化知识两者中,儒家是强调德性修养的优先性: 德行是本,文艺是末,且文艺是 行有余力 的事。程颐明确地讲道: 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41133在程颐看来,假如不先去从事德性修养,而去学习文化知识,则是舍本逐末,也与儒家所一贯强调的学以为己的为学传统相违犯。以上是对两者先后顺序的阐述,而对于两者的关系,儒家尤其是程朱理学的表述更为合理,由于在朱子看来: 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此二事相互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 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 71
6、50程朱理学以为知识对道德内涵修养是有赞助作用的,固然知识与道德内涵修养并不呈现比例关系,但没有知识,只讲道德,却容易使道德主义泛滥,滑入无知的愚蠢境界。由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儒家 学 首先指向的是个体的德性成就,而追求学问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 二、面向个体的精神愉悦 韩愈讲: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 韩愈的话旨在表示清楚 学 是苦学,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仅仅把学理解为单纯的知识性的学习,这样当然会造成在无涯的学海中苦苦探寻求索。儒家的主张则与其相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13.在孔子看来,学是分为三个等级的,最高等是乐,次等是好,再次等是知,孔子显然是向往最高等
7、的乐。他以为对知识的追求是应当也是必要的,但这还是属于低等的,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悦。明代哲学家王艮更为明确地表述道: 天下之学,惟有圣人之学好学,不费些子气力,有无边快乐。若费些子气力,便不是圣人之学,便不乐。2741王艮的描绘叙述较之孔子更为明确直接,这也是思想史演进所必然的,他以为天下之学,只要圣人之学容易学习,不费力气就能够获得无边的快乐。反之,则不是圣人之学。这里王艮以为圣人之学好学并不是站在知识性的角度来讲,而是侧重于德性修养的维度来立论。那么,继续追问 学 怎样能实现 乐 呢? 这是由于儒家所强调的 学 的内容包含德性与文化两个方面,单纯的追求知识并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愉悦
8、。要到达 乐 , 一定要不断超越知识本身,或者讲,要超越对知识技能的单纯功利性的态度 9.也就是讲, 乐 是超越特定对象的,假如有特定对象的 乐 ,还不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样 乐 会有对象的依靠,当对象消失时,那么 乐 亦随之消失,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喜悦,而非发自内心的 乐 .对此,程颐与其弟子曾讨论道: 鲜于侁问伊川曰: 颜子何以能不改其乐? 正叔曰: 颜子所乐者何事? 侁对曰: 乐道罢了。 伊川曰: 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 4395在程颐与其弟子的答问中,程颐对弟子主张颜回所乐是道的讲法表示反对,他以为假如颜回所乐是道的话,就不称其为颜回。换句话讲,程颐以为颜回的乐不仅不是由于外
9、在的某个详细的东西,更不是由于超越的道,而是由于颜回超越特定的对象,发自内心的愉悦。在孔门三千弟子中,孔子只赞扬颜回好学: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107孔子赞成颜回好学并不是由于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是由于其 不迁怒,不贰过 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从下面引文中,更见颜回的好学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10粗茶淡饭、住宿简陋,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乐之处。相反,它甚至还会影响个体的精神愉悦,但是颜回的 乐 是超越特定对象的 乐 ,他并不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通过体道,到达对道的觉解
10、,由内而外生发出一种精神的愉悦。颜回的这种 乐 在宋明理学上构成一股新的哲学思潮,即追求 孔颜乐处 .当时学界,无论何种学派,都把追求孔颜乐处作为共同追求的精神信仰。如程颢向周敦颐问学时,周敦颐即令其寻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程颐 19岁参加太学考试,作(颜子所好何学论,遭到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的高度评价。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分属不同学派的创始人亦都对 孔颜乐处 多有称赞和追慕。可见, 颜回之乐 对当时学界的影响和震动。这足见孔子、颜回所创始的追求精神境界的愉悦的为学方向已为后世儒家所称赞和遵循。 明代阳明后学王艮将 学 与 乐 的关系更为明确的表述道: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