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伦理中文本、主体及文化的“舍”与“得”,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
《变译伦理中文本、主体及文化的“舍”与“得”,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译伦理中文本、主体及文化的“舍”与“得”,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变译伦理中文本、主体及文化的“舍与“得,应用语言学论文1 引言 翻译研究从语文学范式到语言学范式,再到文化范式的发展经过表示清楚翻译不再仅仅仅是一种语际转换经过,而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一种包含伦理并且遭到伦理思想制约的人类活动。全译和变译是翻译概念下属的一对范畴,是一组对应但不对立的概念。根据翻译事实, 全 中有 变 , 变 中也有内容一定程度上的 全 (周领顺,2020:79);全译是一切变译的起点,一切变译方式方法都有可能或有必要用到全译方式方法(黄忠廉,2002:31)。翻译实践表示清楚全译是翻译的一种最高追求,是选择的艺术,而事实是完好的全译很少存在,变译成了必然的选择。几经修改,黄忠
2、廉把变译定义为人或机器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2018:2),华而不实的变通手段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等。(黄忠廉,李亚舒,2004:9)这个定义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知足读者的特殊需求,是语言和文化的选择。 在中国, 舍 与 得 这两个字常被fo家作为一种境界追求,一种禅理来启迪心智。在许慎的(讲文解字中, 舍 来自于 捨 :释也。从手,舍声。 我们国家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在各自的著作中对 舍 字多有所描绘叙述。(孟子 告子上中有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老子中有 万物捨此而求生 的描写。舍为舍弃、放弃的意思。与此对
3、应,(讲文解字中对 得 的释义是:得,行有所得也。(孟子 梁惠王上中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的描写。当代汉语中 得 为得到、获得的意思。 舍 谓之割舍、舍弃, 得 谓之获得、得到,二者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之后,便上升到伦理的范畴,有如 舍己救人 、 得道多助 等。 十多年来,诸多研究者致力于变译研究,如黄忠廉所言此研究既有有破有立的批评,也有深切进入细致的研究 (黄忠廉,2020:84),或从理论本身,或与其他理论交融,或指导详细译作和翻译实践。然而,只要有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伦理的考虑就必然伴随始终,由于这是翻译的伦理属性决定的,也是翻译本身的需要(王大智,于辉,2020
4、:70)。随着国内翻译伦理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发展,翻译伦理研究的范围及视角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变译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发声越来越明显。尽管 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 文化转向 为变译提供了发展空间,但还是不乏质疑和批评之声,如针对命名、范畴、忠实等问题。综合变译研究和伦理讨论,能够把变译伦理界定为评判和指导变译行为事实和变译行为经过的规律和规范。变译活动中怎样取舍以及由此导致的变译结果便属于变译伦理范畴,而 舍 和 得 即是该范畴中的一对本文关键词语。变译行为是有舍有得,有得有舍的对立统一经过,这也启示我们翻译活动必须跳出 非此即彼 、 二元对立 之忠实,追求 翻译伦理目的 之深
5、度忠实。基于伦理视角对变译进行讨论,有利于研究者更为全面地看待变译并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认识并处理好变译中变译文本、变译主体、变译文化的 舍 与 得 更是理解和深化变译研究的关键。 2 变译伦理中文本的 舍 与 得 文本为翻译的对象和翻译的结果,包含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传统全译观要求选择完好的原文,并且译介出完好的译文,译文要完全忠实于原文。然而,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全译已经难以知足日益复杂的翻译需求,变译由此显形于翻译实践中。 2. 1 等值:变译伦理中原文文本之舍 翻译定义之一以为翻译是用等值的译语文本材料替换原文文本材料(J C Catford,2000:141 147),怎样做
6、到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对等成为了译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变译中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和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方式方法,必然导致对原文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冲击,变译文本在信息内容上会与原文失去对等,同样,其构造和体裁也不再一致。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文学功底、风格、思想、意识的结晶,浸透着作者创作时的心境、灵感等因素(胡东平,魏娟,2018:83),这种 舍弃 势必造成变译文本读者在解读原作时有所出入,将成为一种缺憾,与原文文本等值伦理相悖。如译者安世高把印度原文中对妻子美德的赞美自行更改为妻子对丈夫的顺从和依附,固然顺应了中国伦理文化
7、,但却舍弃了原文本中的伦理内涵,会让读者误以为顺从和依附也是古代印度夫妻之间的伦理美德。为传播教义,知足目的语读者需求和自尊心,利玛窦译(山海舆地图时,竟改本初子午线从中国经过,这样虽获得了其变译的初衷,却造成译本与原文本内容不一致,甚至歪曲了事实,违犯了原文文本等值伦理,实则不可取。 2. 2 创新:变译伦理中译文文本之得 尤金 A 奈达曾将翻译分为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对等翻译,后者注重读者的反响,不同于前者以原文为中心,集中于显示原文信息形式和内容(EugeneNida,2000:126 140),这就使得译作突破了等值伦理的局限,实现译本创新伦理的追求。尽管变译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原文文
8、本的内容和形式,但却突破了全译观中对文本选择和译本要求完好的桎梏,更大程度上成全了变译文本的价值追求。这表如今面对自个定向取舍的原文本时,变译者将投入更多的时间、智力和知识,而如此精心改造、翻译得来的译文在信息质量上大有可能优于全译。同时,变译是为知足特定读者而摄取原文本中的部分信息进行翻译,这样的译文本更具针对性,并且内容简洁明了,便于传播和接受(黄忠廉,2002:29),也具体表现出了多快好省的原则。另外,一部作品无论多么经典,可以能会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而变译却首先具有时空优势,另外通过各种变通手段和方式方法更能够弥补上述局限,既可补充和完善原文本,使其获得新生,又可实现全新的译文
9、本价值,成就译本创新,可谓一箭双雕。有 译界之王 之称的林纾,在翻译时就经常加以引申和发挥,其译作虽,有时与原作有较大出入,但给众多外来作品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在异域获得重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就了林译本的独特价值。 3 变译伦理中主体的 舍 与 得 针对谁是翻译主体问题,译界有不同的看法,许钧和查明建等以为翻译主体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陈大亮则坚持只要译者才是唯一的翻译主体,否认原作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陈大亮,2004:5)。本文中牵涉的变译主体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变译行为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舍作者价值,得译者和读者价值的对立统一经过。 3. 1 意图:变译
10、伦理中作者之舍 传统以为作者通过语言这种方式模拟世界、表示出自个的思想意识,文本便是作者表示出意图的方式之一,翻译则是通过译者这座桥梁帮助读者解读作者意图。从文本上追求对等,实现对作者的忠实,成为译者翻译活动的航标。而一部作品假如有了变译的参与,或增或减、或摘或编,便会与尊重原作者意图的伦理相偏离。作者意图即作者意识,首先具体表现出在作品内容上,其次具体表现出在作者语言风格上。一旦这些方面产生变化,作者意图将得不到全面表示出,从读者到达作者的这座桥梁必然产生裂缝,此种 舍 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损失。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在诸多(水浒传中文版本中选译七十回本。译者阅读诸多版本,比拟之后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