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
《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社会心理学论文道德情绪( moral emotion) 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个或别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任俊,高肖肖,2018) ,道德情绪作为一种动力机制,在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之间起着核心的调节作用( Tangney,Stuewig, Mashek,2007;Krebs,2008) 。已有对儿童道德情绪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方式方法是道德情绪判定( moral emotion judgment)和道德情绪归因( moral emotion attribution) : 前者是指个体对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或事件的情绪判定 (
2、 刘国雄,方富熹,2003) ; 后者是指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个体对别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别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境作出原因性的解释和推断 ( 陈少华,1999) 。对儿童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以往研究主要以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亲社会情境下助人者的道德情绪判定与归由于主。在损人情境下,大部分研究一致发现,儿童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存在年龄差异,6 岁下面儿童通常会判定成功的损人者感到高兴; 而 8 岁以上儿童则不管损人行为成功与否,都会判定损人者感到悲伤、内疚等消极情绪。在道德情绪归因上,年幼儿童通常做结果归因,
3、而年长儿童通常做道德归因( Barden,Zelko,Duncan, Masters,1980; Nunner-Winkler Sodian,1988; Arsenio Kramer,1992;李正云,李伯黍,1993; Lourenco,1997; 陈少华,郑雪,2000a; Keller,Lourenco,Malti, Saalbach,2003) 。在亲社会情境下,研究者发现一致的结论,年幼儿童倾向于判定行为者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做出积极情绪判定。在道德情绪归因上,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则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 陈少华,郑雪,2000b;于泳红,2001;
4、愈志芳,2007) 。 最近,研究者开场关注儿童对不履行亲社会情境下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研究结果并不一致。Sy,DeMeis 和 Scheinfield( 2003) 的研究表示清楚,4 5 岁儿童倾向于判定旁观者感到 有点儿高兴 ,且与损人情境下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定无显着差异; 在道德情绪归因上,儿童或者采取结果定向,或者不能给出详细归因,只是简单地重复故事情节。陈璟和李红( 2018) 对 4 7 岁儿童的研究则发现,4 岁儿童更多对旁观者做出 不高兴 判定,而5 7 岁儿童更多做出 高兴 判定。在情绪归因上,不管年幼还是年长儿童,均以结果定向为主,道德定向为辅。 现实生活中,旁
5、观行为有时还发生在损人情境中,如 2018 年震惊全国的 小悦悦事件 和学校的欺负情境等,这类损人情境通常包含三种角色: 一个是损人者,一个是受害者( 或求助者) ,还有一个是在目击了损人行为却未对受害者施予援助的旁观者。已有研究表示清楚,儿童对所处情境的理解会影响到其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 刘国雄,方富熹,2003) ,因而,对损人情境下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损人情境下旁观者的情绪会影响旁观者的行为,有研究表示清楚,在学校欺负情境中,具有较高移情水平的旁观者更可能帮助受害者( Correia Dalbert,2008; Nickerson,Mele, Princ
6、iotta,2008) ,儿童在目击损人行为后的情绪反响是决定其能否干预损人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 Thornberg et al ,2020) 。其次,损人情境下旁观行为所违犯的道德规则与非损人情境下有差异。在非损人情境下,旁观行为更多被以为是违犯了公平原则( 人们之间应该互帮互助 ) ,而在损人情境下,旁观行为则更多被以为违背了正义原则( 我们应该阻止不好的行为 ) 。固然 Kohlberg 以为,儿童对正义 规 则 的 理 解 要 晚 于 对 公 平 水 平 的 理 解( Kohlberg,1969) ,但是 Hoffman( 2000) 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即便是学前儿童,在目击了不公正
7、的事件时,也会表现出移情性的反响,如对损人者表现出愤怒情绪和因本身没有能提供帮助感到内疚等,这种移情反响随着年龄增长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因而,研究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定和归因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探寻求索儿童道德情绪和认知的发展。 对儿童道德情绪判定和归因的性别差异研究并没有获得一致结论,有些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具有较为一致的道德情绪判定和归因( Sy,Demeis, Scheinfield,2003)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存在性别差异。于泳红( 2001) 发现,亲社会情境下 4 10 岁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判定助人者会感到 高兴 ,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做出个人定向和道德定向。Ma
8、lti和 Keller( 2018) 的研究表示清楚,6 10 岁女孩判定损人者不高兴的比例显着高于男孩,女孩更多采用移情归因,男 孩 更 多 采 用 结 果 归 因。 Menesini 和Camodeca( 2008) 则发现,9 11 岁男孩对欺负行为中采取旁观行为更倾向于感到内疚。这些研究提示我们,考察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能否存在性别差异仍有必要。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考察了 6 10 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中的损人者、亲社会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者和非损人情境中的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并且一致发现,6 10 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判定和归因存在发展变化,但较少研究者对损人情境中旁观
9、者的道德情绪判定和归因进行发展研究。本研究选取 6 10 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包含旁观者的损人故事材料,考察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的发展。 2 方式方法 2. 1 被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方法,选取杭州市某幼儿园 6岁( 6. 23 0. 31) 的儿童和某公立小学 8 岁( 8. 16 0. 27) 和 10 岁( 10. 26 0. 42 ) 的儿童各 30 名为被试,华而不实男女各半。 2. 2 实验材料本研究在 Nunner-Winkler 等人( 1988) 设计的 偷窃 故事的基础上,嵌入了一个看到偷窃行为而未加阻止的旁观者。故事大致如下: 小林带了一个很好
10、玩的玩具去班里,小亮看到了,他很喜欢那个玩具。下课了,大家都出去玩了。小亮走到小林的课桌旁,把玩具装进自个的书包里。小刚进来了,他看到了小亮拿走了小林的玩具,他什么都没讲,也没做什么,就走开了 。故事内容配合图画呈现,图画画在 16K( 195mm 271mm) 的纸上,故事内容和图画均为男女两套,根据被试的性别匹配呈现给被试,即材料中使用的人名及图画人物的性别与被试性别一致。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均描绘为中性以减少对儿童判定产生的干扰。道德情绪判定问题要求儿童在五张面孔图( 从 非常不高兴 到 非常高兴 ) 中进行选择。 2. 3 实验程序实验由两名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生操作完成。先让儿童熟悉五张面
11、孔图; 再给儿童讲材料中的故事,讲完后立即要求他们复述; 最后,在保证儿童对材料的大致内容复述无误后,让他们分别对两类行为者( 损人者和旁观者) 做两类判定: ( 1) 道德判定与归因: 小亮和小刚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 2) 道德情绪判定与归因: 小亮和小刚如今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 四个问题的提问顺序进行了平衡。 2. 4 编码和计分方式道德判定的结果有三种: 对、不对、不确定。道德情绪判定的结果根据儿童对五张面孔图的选择,根据愉悦程度计为 1 5 分,分数越高,愉悦程度也越高,表示清楚儿童更倾向于判定行为者感到高兴。 参照前人研究( Lourengo,1997; 陈少华,郑雪,2000
12、a; et al ) 归纳儿童回答的内容,对损人者的道德归因和道德情绪归因细分为下面五种定向: ( 1)道德定向: 根据行为者对道德准则的坚持或偏离。如 不应该偷拿别人东西 ( 2) 结果定向: 根据行为者对行为目的或结果的考虑。如 他玩到了新的玩具 ( 3) 移情定向: 根据被试或行为者对受害者的关心和考虑。如 他找不到玩具会悲伤 ( 4) 惩罚定向: 根据行为者对外部惩罚的担忧。如 他害怕教师会骂他 ( 5) 无效判定: 未给出理由或给出不属于以上任意定向的无效回答。 同样,对旁观者的道德归因和道德情绪归因也细分为下面五种定向: ( 1) 道德定向: 根据行为者对道德准则的坚持或偏离。如
13、没有阻止他做坏事 ( 2) 个人定向: 根据行为者对本身利益的考虑。如 这件事跟他没有关系,不必管 ( 3) 移情定向: 根据被试或行为者对受害者的关心和考虑。如 他找不到玩具会悲伤 ( 4) 情境定向: 根据被试对行为者目击损人情境的考虑。如 他看到了他做坏事 ( 5) 无效判定: 未给出理由或给出不属于以上任意定向的无效回答。 由两位受过专门训练的主试分别进行归因编码,不一致的意见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对 6 岁、8岁、10 岁组和所有被试归因编码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 78、0. 82、0. 83 和 0. 80。 3 结果 3. 1 儿童对两类行为者的道德判定和归因的发展 儿童对两类行为
14、者的道德判定和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因而男孩和女孩的数据合并如表 1 和表 2所示。表 1 显示,对损人者的行为,6 岁、8 岁和 10岁儿童中各有 93. 33%、96. 67 和 96. 67% 以为损人者做的 不对 ,均显着多于判定 对 和 不确定 的人数; 三组儿童判定 对 、 不对 和 不确定 的人数均无年龄差异。对旁观者的行为,8 岁和 10 岁儿童中各有 66. 67%和 70. 00%以为旁观者做的 不对 ,且显着多于判定 对 和 不确定 的人数,但 6岁儿童判定 对 、 不对 和 不确定 的人数差异不显着; 三组儿童判定 对 和 不对 的人数均无年龄差 异,判 断 不 确 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