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文化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文化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文化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以下为参考文献,文化论文【题目】 【第一章】 【第二章】 【3.1 3.2】 【3.3】 【第四章】 【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卫研究结论与以下为参考文献 5结论与讨论 5.1关于湘西苗族鼓舞保卫实践的讨论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承载着苗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是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彰显的主要外在形式之一。它的击鼓技法由苗法师把握并代代传承,受新的社会条件的冲击,其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德夯的湘西苗族鼓舞保卫实践固然呈现出对非遗本真性的传承和保卫,使得鼓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缺乏。 第一,在主体性的问题上,政策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
2、度不够。一方面,传承人认定范围狭窄,对非遗的认定方式、场合进行了太多的行政干涉。另一方面,存在非遗传承人的补贴落后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湘西苗族鼓舞第二代鼓王石顺明由于得到国家成认,在补贴上相对丰厚一些,然而她的鼓舞传习所并没有资金支持。之后的几代鼓王,补贴更是寥寥无几。第四代苗鼓王龙菊献曾表示,成为鼓王后,她的收入并没有明显改善,只不过相对于一般的鼓舞演员多了三百元的补贴。生活条件的落后必然影响传承人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从长远看,这对非遗保卫和传承是不利的。 第二,对非遗传承人的义务规定不明确。当前,在制度上,并没有对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几代湘西苗族鼓舞的鼓王们对于其传承鼓舞的
3、责任内容并不特别了解,他们的责任感源于本身的理解,而没有遭到制度的规范。这样模糊的理解无法让传承人真正把握传承的内涵,反过来也将影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 第三,旅游开发对湘西苗族鼓舞亦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旅游开发为湘西苗族鼓舞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但旅游开发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地旅游公司对于外界游客审美偏好的过分依靠,如过度重视肢体表演,强调炫技,而忽略了与鼓本身的沟通。旅游公司是推动德夯湘西苗族鼓舞的重要气力,然而企业毕竟要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他们需要长久的吸引游客增加收益,这就很难避免旅游公司对鼓舞的表演形式进行干涉,传承人的再创造遭到限制。 5.2结论与瞻望 总体而言,湘西苗族鼓
4、舞的保卫实践呈现出对本真性保卫和传承的努力,尤其是对传承人创造性的尊重,以及开放互动的气氛,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保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值得被推广和借鉴的。从变迁的角度看,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必然。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历史某一时刻固定下来的 遗留物 ,而是一套身于各种开放场域,被传承者、观众、专家学者等不断添加、修改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依靠于文化共有者的主观选择。非遗有其本身的变异性,对它的保卫绝不是将其凝固在某一个时间或空间的保卫,而是一种尊重其活态变迁规律和和传承方式的本真性的传承和保卫,将文化置于当下的环境下,尊重文化本身的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这样非遗才能在一种健康的方式下
5、得到传承。 基于湘西苗族鼓舞保卫实践具体表现出出的一些问题,本研究以为,在今后非遗的本真性保卫与传承上,应该首先明确介入鼓舞保卫传承的主要气力的角色分配,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的生成、传承、保存、创新都不是在封闭的框架内进行的,而是要面临着政治、时代、制度、市场、文化等复杂语境的考验,而文化遗产与语境的遭遇则是通过传承人来实现。传承人的个性、技艺、禀赋、家传、兴趣、际遇对文化遗产的表示出又不无刻印着个人的痕迹。 因而,在非遗保卫和传承的经过中,传承人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脱离了本真性的学习和宣传,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卫是适得其反的。文本记载的缺乏,使得湘
6、西苗族鼓舞在教育和传承上缺少指引,很容易造成鼓舞学习者无法深入了解苗族文化、领悟鼓舞内涵,而单纯的动作复制模拟永远不能领会鼓舞的本真性。这就需要学者发挥推动作用,对苗族鼓舞进行深切进入和严谨的研究,进而构成具备教学意义的文本,作为鼓舞活态传承的辅助材料。同时,应该将鼓舞纳入教学体系,以解决传承人断代的问题。从鼓舞的内涵、苗族的历史到鼓舞的动作语汇进行系统的教育,将鼓舞当做有机的生命体,保存和增加它的活力,加强它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能力。 另外,在非遗保卫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保卫非遗提供更多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制度上明确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权利,给予政策保卫和法律保障,在资金上给予充
7、分的支持,从制度、政策、立法、资金等方面为非遗保卫保驾护航37.同时,在非遗的传承上,不应越俎代庖,取代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间对非遗的传承,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以 本真性 传承和保卫的视角切入,一方面呈现鼓舞演变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讨论旅游开发等政策的参与与非遗保卫和传承的互动,力求以一个生动的案例呈现非遗保卫和传承的前进方向。但湘西苗族鼓舞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可能对一些非遗事项不够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 贝茨 洛德着。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
8、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8-22. 3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20081:6-17. 4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3:446-450. 5陈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视野中的湘西苗族鼓舞探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20. 6春节黄金周吉首市旅游全线飘红7天揽金3107万元。2020-2-4. 7邓小艳。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82:90-95. 8董晓萍。非遗与民间非遗-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J.西北民族研究,20202:84-9
9、3. 9弗朗兹 博厄斯着。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0高丙中,李立。用民族志方式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J.西北民族研究,20183:131-138. 11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河南社会科学,20072:15-17. 12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一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2018. 13郭颖,赵晓宁。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203:91-99. 14黄胜进。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
10、产的内涵及其价值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064:10-12. 15黄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工作中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J.文化遗产,20203:8-14. 16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卫主体J.河南社会科学,20201:109-117. 17霍布斯鲍姆,兰格着。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8吉首市地名录内部资料Z.1982:47. 19古首市人民编印。(湖南省吉首市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51. 20贾婷婷。民族乡村社区介入旅游发展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2018. 21理查德 鲍曼着。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
11、的口头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李华成。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中的地方角色-基于湖北省荆州市非遗保卫的实证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76. 23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的主要原则与方式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2:185-190. 24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产业化运作合理性讨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81:165-170. 25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6刘安全。旅游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评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81:65-69. 27刘超祥。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