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博物馆和天文馆科学传播的现代表达方式,天文学论文.docx
《分析博物馆和天文馆科学传播的现代表达方式,天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博物馆和天文馆科学传播的现代表达方式,天文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析博物馆和天文馆科学传播的现代表达方式,天文学论文内容摘要:社会分工的细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促使科学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和互相交融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媒介多元融合语境入手, 分析博物馆科学传播的当代表示出方式, 以及天文馆科学传播内容及其特点, 并从科学传播主体、科学传播内容、科学传播途径等3个方面提出天文馆的科学传播策略, 以期为当代天文馆建设提供参考。 本文关键词语:天文馆; 科学传播; 策略; 媒介融合; 天文馆作为科学类博物馆的一种, 自诞生之日起, 始终是以传播天文科学、展现天文现象、塑造完好宇宙观为责任。当代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天文科学研究突飞猛进、
2、日新月异, 使得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愈加立体和丰富。同时移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们考虑方式、沟通方式和信息渠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进而对天文馆在科学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对科学传播的理解 对于 科学传播 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有着多种理解。简单地讲, 科学传播指科学知识的沟通和科学信息的传递活动。哈罗德 拉斯韦尔 (Hardd Lasswell) 关于科学传播的5W形式提取了科学传播的5个要素,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各要素互相联合,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关于媒介, 即便双方 (人或事物) 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能够是某个人或团体, 可以以是工具、
3、渠道或技术手段等。因而媒介在科学传播要素中对应着传播主体和传播途径, 分别可理解为 由谁传播 和 如何传播 。张楠等以为, 科学传播主体是构建当代科学传播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是整个科学传播行为的发动者和整个科学传播经过的实践者1。 2 科学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2.1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科学传播活动能够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当时的科学传播仅以科学家个人的传播行为主2。在经历了科学革命之后的今日, 科学传播的主体也由单一化、简单化向多元化、复杂化发展1。吴国盛和刘华杰都曾提出:科学传播的主体转移和多元化是必然趋势3。科学传播主体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生产的源头, 以正式教育为主的学校, 和包括博物馆、
4、科技类博物馆、群众媒体、科技出版机构、专业学会、科学教育培训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等的非正式教育, 同样承当着科学传播的任务和责任。尤其是科技类博物馆, 其所承载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功能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参观科技类博物馆走近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 2.2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科学传播的方式深受技术变革的影响, 每次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都为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 无线电和电视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成果的不断累积, 使得在图书、期刊等传统科学传播方式外, 出现了广播、电视等媒体传媒方式, 以及科技类博物馆等科学传播展教方式。20世纪80年
5、代以来, 电子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等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科学传播网站如 雨后春笋 式地发展1。当下, 移动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撑, 移动社会化网络的理念的融入等, 史无前例地极大推动了科学传播形式的创新, 让公众获得愈加多元和有趣的体验科学的方式。 3 科学传播媒介的融合和表示出 3.1 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传播技术促进跨机构融合 全球数字一体化和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促使国际范围内的科学传播机构发生跨界合作, 不断加强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 共同推动着科学传播活动的发展。下面以博物馆之间及其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为例透视跨机构合作对于科学传
6、播的有效推动。 3.1.1 同类博物馆间的合作 博物馆由于体制的一样性、资源的相通性、人员组构的类似性, 有利于实现资源通融, 进而在降低科学传播的资源成本、加强地方性科学资源的传播力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博类博物馆的馆际合作较为普遍, 具有稳定的合作形式。而科技类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形式尚未成熟, 但因其重要意义所在却值得我们研究。在展示方面如展品的共同研发和藏品的互相交换, 在科学研究和与公众的沟通方面则可联合开发标准化数字平台, 发展开放性数据等。 3.1.2 博物馆间的跨界合作 用科学的角度讨论藏品的内涵, 用艺术的形式诠释科学, 为文博类、艺术类博物馆与科技类博物馆间的跨界合作寻找到众
7、多契合点。如近日在上海科技馆展出的 青出于蓝 特展改变了对于文博类和艺术类展览的策展思路, 在博物馆间的跨界合作方面做出了尝试。 3.1.3 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 学校教育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递式教育, 缺少科学的实践认知和体验;而科技类博物馆是以探究发现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 拥有丰富的介入式和体验式教育资源。因而馆校合作对于加强和改善学生的科学认知、学习态度、情感和社交能力, 以及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等具有一定的价值4。 3.1.4 博物馆与专业科研机构的合作 科技类博物馆是科学传播的平台和窗口, 科研机构则具有最权威的科学话语权和最前沿的科学信息。二者的合作能够加速科学信息的传播, 确保传播
8、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搭建科学家和公众良好通畅的沟通机制。 3.1.5 博物馆与企业的合作 在信息和传播技术极速发展的今天, 博物馆需要不断尝试和更新基础设施、展示技术和传播技术等。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市场因素, 愈加了解公众需求, 不断开发最为迎合群众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因而博物馆能够通过购买企业服务来实现技术的升级和改造, 根本上强化了文化的群众表现能力。 3.2 信息技术和移动媒体催生了传统科学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互联网、移动媒体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成熟, 改变了人们接收科学信息的方式和习惯, 呈现出随时随地和碎片化的发展态势, 促使着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及互联网传播手段的融入。电子书刊、在线讲
9、座、虚拟展览、网上教育等大量涌现, 基于社交媒体的各种科学传播平台也相应而生。 如某些书籍不仅发行了电子版, 而且还利用互联网让读者介入相关的互动游戏。另外借助互联网进行现场直播也是常见的一种融合方式, 在当下移动媒体盛行之下, 主办方还会通过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让更多公众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收听或观看讲座, 大大提升了科学的传播范围和受众数量。 科技类博物馆中, 在保存传统科普展览、教育活动等传播方式的同时, 移动应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不仅为加强展览本身的科学内容拓展, 同时也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另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场注重利用社交媒体、内容开放获取, 来实现公众的介入, 带来了极大的传播效应
10、。 3.3 科学可视化的升级让科学体验愈加鲜活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还使得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当代文化正在脱离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5。鉴于科学本身存在很高的 壁垒 , 且有着独特的语法系统和语境背景, 对于公众来讲具有天然的排挤性。因而怎样打破壁垒, 将科学从其特有的语境中释放出来, 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法和构造进行言讲至关重要6。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示清楚, 图形图像是人类最容易接受的视觉信息。相对于文字信息, 由于图像信息的形象性、直观性、平等性等特征, 愈加有利于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愈加有利于受众对科学信息的理解和认识, 进而到达更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