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民族文学史观在西部地区的建构问题的问卷调查,现当代文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对多民族文学史观在西部地区的建构问题的问卷调查,现当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多民族文学史观在西部地区的建构问题的问卷调查,现当代文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多民族文学史观在西部地区的建构问题的问卷调查,现当代文学论文构成 多民族文学史观 是现代文学研究者们的理论共鸣,自2004年召开第一届 多民族文学论坛 开场至今,这一共鸣已经流传了近十年。(民族文学研究杂志自2007年第2期起,专门就 构建多民族文学史观 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讨论。除此之外,(文艺报组织专家访谈,不少民族院校学报亦开拓专栏予以讨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等均设置专栏进行研讨。不仅民族文学研究者们纷纷就此话题发表论见,而且还吸引了诸多现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多民族文学的碰撞融合及其文化哲学(民族文学研究20
2、03年第4期)、李怡(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李继凯(民族文学入史与 新国学 建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等论文,均是牵涉这一话题的重要研究成果。怎样颠覆传统汉文学史观的形式,针对不同地域与民族心理的差异,开创建立并确立合理的、具有普适性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这场讨论的中心问题。 遗憾的是,一些讨论仅仅限于纸面文章。除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外,当前尚未见到一所高校能够在文学史教学中将多民族文学史观付诸于实践,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尽管该文学观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与接受,但其能否在操作层面上具备可行性?还有,倘使具备可行性的话,可行
3、程度怎样?大家似乎对此都欠缺必要的考察与审视。甚至有学者以为: 撰写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包含各族群文学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是不可能的。 姑且不管这一结论能否武断或仓促,至少能够讲明在践行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实际层面上面临重重困难,面临众多来自于观念或现实的障碍与压力。在我们看来,要想将多民族文学史观有效贯注于民众心理,建构并最终确立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怎样编撰出一部能够合适绝大多数高校教学实践的多民族文学史教学资料;怎样在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合理贯彻与实践 多民族文学史观 。前者是后者施行的基础,后者是完善修订前者的保障。笔者在2018年至2020年的文学
4、史教学中,对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2018级三个年级的299名全日制本科生,就多民族文学史观在西部地区的建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华而不实既有对这一文学史观付诸实践的自信心,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性研究中,笔者共设置了8个问题,向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2018三个年级的全日制本科大二学生发出问卷307份,收回有效问卷299份。299人中,汉族学生234人,少数民族学生55人。 问题一,能否赞成在文学史教学中贯彻多民族文学史观?该题同意者203人(少数民族学生53人),反对者40人,其他立场56人(少数民族学生2人)。 问题二,能否同意在文学史教学中
5、增大少数民族文学的讲授比重?该题同意者128人(少数民族学生40人),反对者75人,其他立场61人(少数民族学生15人)。 问题三,能否以为高校文学史教学资料应该统一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该问题同意者157人(少数民族学生30人),反对者99人(少数民族学生17人),其他立场者43人(少数民族学生8人)。 问题四,能否以为多民族文学史的建立有利于发展和谐的族群关系,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该问题同意者267人(少数民族学生53人),反对者0人,其他立场33人(少数民族学生2人)。 问题五,能否以为多民族文学史观在当前高校文学教育中有必要施行?该问题同意者210人(少数民族学生50人),反对者45
6、人,其他立场44人(少数民族学生5人)。 问题六,当前构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主要难点在于下面四方面:(1)少数民族的文献保存有限;(2)少数民族作品民族性特征的丧失;(3)对民族文化性质认识上的偏差;(4)正确界定 少数民族 文学作品难度较大。该题共178人选择(1),70人选择(2),32人选择(3),19人选择(4)。 问题七,在高校文学教育中施行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关键在于编撰一部合理的文学史教学资料;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老师本人的态度立场;其他。该题203人选择第2项,96人选择其他,第2项、第3项无人选择。 问题八,当前最迫切开展多民族文学史观教育理念的地区是: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
7、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该题243人选择第3项,56人选择第2项,第1项和第4项无人选择。 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南充市,是一所面向基础教育,以培养中小学师资气力为重心的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以彝族、藏族、回族、羌族为主,其他还有苗族、布依族、苗族、蒙古族、黎族等近20个少数民族的学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由伍非百于1943年创设的 西山书院 发展而来,是学校人数最多的院系,历史积淀厚重,社会声誉度高。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基地,学生所从属民族也大致涵盖以上范围。因而,本次调查基本能够代表西部高校中文专业的实际状况,一定程度上具有典型
8、性和普遍性。 本次研究实践的设计问题不够具体深切进入,调查对象可以能存在片面性。但我们以为,本次实践基本上能够反映当下在高校文学教育中施行与建构 多民族文学史观 的心理环境,其间也折射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想强调的是,问题一与问题二并不重复,这具体表现出在学生的回答上也是如此。203人赞成在文学史教学中贯彻 多民族文学史观 ,但只要128人同意在文学史教学中加大少数民族文学的讲授比重,其他75人以为 多民族文学史观 理念的贯彻能够通过别的课程,如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来弥补。除此之外,157人同意高校文学史教学资料应该统一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有99人以为无此必要。这讲明
9、,确实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目中,汉文学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同时,也提醒我们,多民族文学史的建构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门学科来实现,一个成熟的、完好的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体系,应该是涵盖众多学科与课程的立体的、穿插的网状构造。学生的认识最趋近于统一的是问题四,即多民族文学史的建立有利于发展和谐的族群关系,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讲明,由于最近几年新疆暴力恐惧事件频发,学生对政局的稳定与民族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较强烈的愿望与诉求,渴望能够以文学干涉社会的功能来解决政治问题。因而,绝大多数学生(210人)都以为多民族文学史观在高校文学教育中有必要施行。问题六是针对构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主
10、要难点而设计的,该问题的设置主要是遭到一些启发。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的开创建立并确立是现实的,并且有着雄厚的文化、文学基础,然而也存在若干需要澄清的问题。 60%的学生以为,难点在于少数民族的文献保存有限。这提示我们,多民族的 中国文学史 的编撰必需要在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学专史撰写工作大致完成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应尽可能全面、完善地网罗齐备各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包括口头传唱与固态载体,在这里基础上编撰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并结合民族文化与传播影响程度等因素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撰作铺垫与准备。 至于人口较多、文化发达的民族,如壮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等,有撰写专史的条件。另外一些人数极少的民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