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影响原因及解决策略,公共管理论文.docx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影响原因及解决策略,公共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影响原因及解决策略,公共管理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影响原因及解决策略,公共管理论文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宏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导致农民工群体涌入城市,另一方面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乡镇企业不断地向城市靠拢,新生代农民工也进一步浸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固然存在着上述驱动因素,但还有很多问题亟需研究。 一、城镇化经过中农民工面临的城市生存现在状况 一 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 2018 年,我们国家农民工平均月工资突破 2000 元大关,到达 2049 元,比 2018 年增加 21.2%,但扣除物价和房价上涨幅度的影响,这一突破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当前,农民工工资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仅相当于城镇职工工资的 55%.据研究,农民工
2、和城镇职工宏大的收入差距,60%是人力资本差异,40%是体制差异。农民工不但工资低,而且劳动强度大,他们平均每月工作 26 天,每周工作58.4 小时,天天工作 9.19 小时,每个月平均加班4.79 天。每月比国家规定多工作 84 个小时,折合大约为 10.5 个工作日。按此推算,农民工月工资真实水平约为 960 元,大体相当于各地城市最低工资标准,这意味着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上述数字表示清楚了农民工工资在数值上与城镇职工的绝对差距,具体表现出出同工不同酬。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工资相对水平上也有差距,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幅度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他们的工资收入与劳动奉献率不成
3、正比。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农民工本身的发展,而且将会延缓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速度,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二 农民工住房条件较差 国家统计局的(2018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住房类型主要有三种:雇主或单位提供住房、租赁住房和购买住房。华而不实 33.9%寓居在宿舍,10.3%寓居在工棚,7.6%寓居在经营场所;选择合租的占 17.5%,选择单独租赁的占 17.1%,只要 0.8%选择购房。据 2018 年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六大城市的实地调研和对 6000 多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从寓居成本看,50.5%的农民工能够享遭到雇主或单位提供免费住宿,7.4%的农民工没有免费住宿但有住房
4、补贴,42.1%的农民工两者都没有。没有免费住宿的农民工月均寓居支出 245 元,相当于其 2018 年月均收入的 17.3%. 对于选择租房的农民工来讲,2018 年租房成本大约为每月 420.8 元,比 2018 年高 71.8%,相当于其月收入 24.5%.从农民工的寓居条件来看,他们自发聚居在城乡接合部或者城中村,公共设施缺乏,环境恶劣,拥挤、脏乱的寓居状况极易引发火灾和流行性疾病等突发情况。 三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堪忧 当前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儿童大约占农民工子女总数的一半,华而不实约有 80%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镇公办学校就读,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公办学校往往向非户籍地的农
5、民工子女加收高额借读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就读率,例如东莞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有 47.1 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只要 12.5 万人,占 26.5%.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增长,很多城市公共教学资源没有能及时扩大,于是出现了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教学条件普遍较低,收费标准也参差不齐,农民工生活负担加重。农民工家庭高中教育阶段负担较大,农民工子女放弃高中教育的现象比拟普遍。当农民工子女面临中高考问题时,由于户籍原因,他们往往需要离开已经熟悉了的城市生活,返回原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的
6、二次障碍。 四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 在社会保障方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较窄,农民工群体的保障层次偏低,无法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保障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据统计,农民工工作时间偏长,平均一天工作 10 个小时,超出了国家规定的 8 小时工作制,同时几乎 6 成的农民工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工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更低于平均水平。用人单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21.8%、12.2%、7.6%、3.9%和 2.3%,农民工个人参保的意识也很低1. 二、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原因分析 一 城乡二元户
7、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口 在我们国家,户籍的不同直接会带来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差异,农村户籍会使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差异不同性和歧视性待遇,被排挤在包括住房、医疗、养老等在内的城市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实际是一种福利屏蔽1984 年 10 月,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做生意的农民及其家属均可落户城镇;2001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提出公民在小城镇范围内可自由迁徙,随之一些大中城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尝试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2020 年 2 月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有关就业、技能
8、培训、义务教育等政策不再与户口挂钩,并且提出建立暂住人口寓居证制度,努力探寻求索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当前,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份实现了城乡统一登记的居民户口制度,但是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农民工权益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实际的城市落户条件复杂,隐性户籍门槛过高,农民工难以实现真正在城市落户,例如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根本不可能通过购房来落户城市。 二 劳动力市场使农民工难以获得高收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国家构成了一个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多、平均收入高、工作环境好、信息沟通便利、培训和晋升时机多;农村劳动力市场则反之。城乡有别的
9、制度使农民工不得不选择在初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由于身份有别,即便具有一样技能和劳动态度,农民工也得不到与城市工人一样的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农民工进城务工还面临着很多就业歧视,例如北京市就明文规定了限制外地人就业的 103 个行业和工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临时性的、劳动强度大的和技术要求低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华而不实大约有 60%的农民工工作在条件差、事故频发、职业病发生率高的高危、低薪行业,而这些往往都是城镇职工不会选择的职业。分裂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就业信息难以在城乡间有效流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由此造成农民工的信息敏锐度较低,在职业选择上存在滞后性
10、。这种分割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使农民工始终无力承当个人及其家庭向城市转移的高额成本,无法实现向市民的根本转变,最终构成恶性循环。 三 当下我们国家的总体城镇化水平较低 城镇化水平往往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低于 30%为低水平,30%70%为中等水平,70%以上为高水平。我们国家2018 年城镇化率为 51.27%,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市民化是提高我们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城镇化的一大因素,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我们国家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中西部地区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小于中西部地区,由此带来区域间的城镇化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